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概说

外国文学研究之研究是外国文学研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20世纪末,吴元迈先生在第六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上指出:“外国文学学即外国文学研究的研究,对吸取百年以来外国文学研究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外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美国文学研究是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小说研究则是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对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进行研究,对吸取百年以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 国内外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现状与问题

国外美国文学研究之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1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哈罗德·埃尔默·曼兹(Harold Elmer Mantz)的专著《1850年前的法国美国文学批评》,该书系统介绍了19世纪初到1850年法国的美国文学研究情况。此后,自1929年以来,先后有人研究过美国文学在美国境外的研究与接受情况,主要有两类:一类对美国小说、诗歌和戏剧研究进行整体性笼统研究,如约翰·赫伯特·纳尔森(John Herbert Nelson)的《德国美国文学研究》(1929)、H.卢德科(H.Lüdeke)的《美国文学在德国:1931—1933年批评研究报告》(1934)、简·西蒙(Jean Simon)的《美国文学在法国》(1934)、L.巴拉-加亚德博士(Dr.L.Balla-Cayard)的《1900—1945年德国美国文学研究学位论文》(1952)、威廉·A.阿蒙斯特朗(William A.Armstrong)、D.S.卫兰(D.S.R.Welland)和马尔库塞·卡恩利佛(Marcus Cunliffe)的《美国文学在英国》(1956)、卡尔·L.安德森(Carl L.Anderson)的《美国文学在瑞典的接受》(费城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查尔斯·安格佛(Charles Angoff)的《美国文学在欧洲和以色列》(1965)、阿尔敏·保罗·弗兰克(Armin Paul Frank)的《美国文学在德国》(1966)、赛格弗里德·缪斯(Siegfried Mews)的《十九世纪晚期美国作家在德国的接受》(1969)、博里斯·吉伦逊(Boris Gilenson)的《当代美国小说在苏联》(1973)和《美国文学在苏联》(1975)、娜塔莉亚·克里索斯卡(Natalia Klissourska)的《美国文学在保加利亚》(1991)和尹晓煌(Xiao-huang Yin)的《进步与问题:中国后毛时代的美国文学研究》(1991)等;另一类对单个作家或单部作品研究进行研究,如约翰·C.菲斯克(John C.Fiske)的《苏联批评中的赫尔曼·梅尔维尔》(1953)、德明·布朗(Deming Brown)的《苏联的多斯·帕索斯研究》(1953)和《海明威在苏联》(1953)、雷兰·R.菲尔普斯(Leland R.Phelps)的《〈白鲸〉在德国》(1958)、斯蒂芬·简·帕尔克(Stephen Jan Parker)的《海明威在苏联的复活:1955—1962》(1964)、尤里·普利赞尔(Yuri Prizel)的《苏联文学批评中的海明威》(1972)、玛丽苏·施丽柏尔(MarySue Schriber)的《舍伍德·安德森在法国:1919—1939》(1977)、大桥(Kichinosuki Ohashi)的《舍伍德·安德森在日本:早期阶段》(1977)、尹晓煌(Xiao-huang Yin)的《〈红字〉在中国》(1987)、伯谷嘉信(Yoshinobu Hakutani)和木内彻(Toru Kiuchi)的《詹姆斯·鲍德温在日本的批评接受》(1991)、木内彻(Toru Kiuchi)和伯谷嘉信(Yoshinobu Hakutani)的《理查德·赖特在日本的批评反应》(1997)、马蒂·萨沃莱侬(Matti Savolainen)的《约克纳帕塔法致命的血滴:论福克纳在芬兰的翻译与接受》(2000)和王兰明(Wang Lan-ming)的《托马斯·沃尔夫研究在中国》(2010)等。这些研究中,除了《〈红字〉在中国》、《进步与问题:中国后毛时代的美国文学研究》和《托马斯·沃尔夫研究在中国》,国外几乎没有人研究过美国文学在中国的研究与接受情况。《进步与问题:中国后毛时代的美国文学研究》虽然对1978—1990年美国文学在中国的研究与接受情况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但自1991年以来,国外还没有出现专门研究美国文学或美国小说在中国的研究与接受情况的专著。

国内美国文学研究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绝大多数是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研究成果多以论文形式出现。就研究模式而言,国内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主要有六类:

1.小说家研究之研究,如姜岳斌和沈建青的《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1989),邱平壤编著的《海明威研究在中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郭英剑的《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赛珍珠研究》(1999),郭英剑和王弋璇的《约翰·厄普代克研究在中国》(2005),杨仁敬编著的《海明威在中国》(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杜志卿的《托妮·莫里森研究在中国》(2007),舒奇志的《霍桑研究在中国》(2007),何宁的《菲茨杰拉德研究与中国》(2008),杨金才和朱云的《中国的塞林格研究》(2010),苏鑫的《菲利普·罗斯研究在中国》(2010),尹志慧和曹霞的《福克纳研究在中国:2000—2010》(2011),许燕的《国内外薇拉·凯瑟研究述评》(2011),汪汉利的《索尔·贝娄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2011),杨仁敬的《海明威:美国文学批评八十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李怀波的《选择·接受·误读:杰克·伦敦在中国的形象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王丽亚的《新中国六十年亨利·詹姆斯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2012),张威和王春的《托马斯·沃尔夫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2012),杨仁敬的《海明威学术史研究》(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程锡麟的《菲茨杰拉德学术史研究》(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朱振武的《福克纳的创作流变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和申丹、王邦维总主编的《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一卷下):外国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之第三章“英美爱小说研究”中的美国小说研究等;

2.经典小说研究之研究,如张玉霞的《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2009)、黄协安的《厄普代克的“兔子故事”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2009)、张婷婷和张跃军的《美国墨西哥裔女性的声音——近30年〈芒果街上的小屋〉研究综述》(2011)和杜志卿的《〈宠儿〉研究在中国》(2012)等;

3.类别小说研究之研究,如张龙海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2005)、郭巍的《美国原住民文学研究在中国》(2007)、弥沙的《“新冒现的文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综述》(2009)、方岩的《国内近十年来美国西部小说研究综述》(2009)、乔国强的《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2009)、郭英剑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现状与问题》(2010)、林元富的《历史与书写——当代美国新奴隶叙述研究述评》(2011)、李公昭的《分裂的声音——美国内战小说与评论综述》(2009)与《美国战争小说研究在中国》(2011)和佘军的《中国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2012)等;

4.某历史阶段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如施咸荣的《近十年美国文学在中国》(1989),罗小云的《从接受到对话——改革开放后美国文学研究在我国的复兴》(2002)和芮渝萍、范谊和刘春慧的《中国“十五”期间美国小说研究》(2005)等;

5.美国小说研究专著之研究,如章柳的《评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2005)、王忠祥的《一部出色而厚重的学术著作——评杨仁敬〈海明威在中国〉(增订本)》(2006)、钱青的《我国第一部美国黑人小说史》(2006)和黄卫峰的《美国黑人小说研究的里程碑——评〈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2007)等;

6.美国小说译介与接受之研究,如马士奎的《塑造美国形象——“文革”期间对美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2009),田丰、吴非晓的《论凯特·肖邦的〈觉醒〉在中国的接受》(2010),彭书跃的《杰克·伦敦小说接受路线图——杰克·伦敦1919年—1979年作品接受情况浅析》(2010),孙会军、郑庆珠的《新时期英美文学在中国大陆的翻译(1976—2008)》(2010)和常润芳的《欧·亨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2010)等。

从上述六种研究模式可以看出,国内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对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小说家和小说研究的研究较多,而对影响较小、知名度较低的小说家和小说研究的研究较少。

2.对美国小说分类研究的研究较多,但对美国小说整体研究的研究较少。

3.对美国小说断代研究的研究较多,但对百年来美国小说研究的历史嬗变的研究较少。

4.对美国小说研究的本体研究较多,但对美国小说研究的文化与文学效应的研究较少。

上述问题表明,国内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存在多“点”少“面”的现象,从整体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尚未受到学界重视。

二 本书的研究目的、观点与思路

基于国内外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书对20世纪初以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进行了整体性历时研究,探讨了其历史嬗变及其效应,总结了百年美国小说研究中的成功与失败,展望了未来美国小说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未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提供参照。

本书主要以20世纪初以来至2015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论文和论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在百年进程中的历史嬗变及其文化与文学效应,主要凸显了以下观点:

第一,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受社会历史环境变化影响,改革开放前70多年(1901—1978年)以意识形态批评为主,注重探讨作家和作品的意识形态性;改革开放后20年(1979—1999年)的研究逐步摆脱了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去意识形态化倾向,但比较注重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研究;21世纪以来(2000—2015年)的研究以多元文化批评为主,注重文本与文化关系研究。

第二,中国美国小说研究过程是美国小说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过程,是主流经典小说家及其作品不断被重读和非主流小说家及其作品逐步经典化的过程,是中国读者认识和接受美国小说的过程,是中国学界认识与再认识美国小说的过程。

第三,中国美国小说研究过程是中美文化与文学交流的过程,美国小说研究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中国百年美国小说研究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研究者的中国视角意识较为淡薄。

本书以文学接受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参照,通过细读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美国小说研究论文和重要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小说研究论著及相关研究学术论文与论著,努力挖掘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1901—1978年、1979—1999年、2000—2015年)美国小说研究的热点、角度、方法和总体走向,探讨了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在百年进程中如何从意识形态批评逐步走向非意识形态批评和多元文化批评的历史嬗变及其文化和文学效应,总结了百年美国小说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展望了未来美国小说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书研究了20世纪初以来至2015年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书中涉及美国小说家和小说很多,所有小说家首次出现时均显示其全名(如威廉·福克纳),再次出现时只显示其姓(如福克纳),但异名同姓者(如菲利普·罗斯、亨利·罗斯)或在当代中国批评界出现较少因而不为当代中国读者所熟知的20世纪之前的非经典小说家抑或21世纪出现的文坛新秀,再次出现时也显示其全名。引文中出现的美国小说家或小说,本书保留了其在原文中出现的面貌;凡与批评界普遍使用的现行译名不一致者,其后方括号内注明了现行译名或圆括号内加注说明了现行译名。本书中出现的音译美国小说家的名字和小说的名称,其后圆括号内注明了其英文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