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四川外国语大学任虎军教授邀我为其《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研究》一书写“序”,我深感力不从心,却义不容辞,便欣然允诺。
我与虎军教授可谓忘年之交,虽然从未一起学习过,也未一起工作过,但可以说,我目睹了他的成长与发展。
青年时期,他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先后在西北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语言与文学功底;中年之初,他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访学英国剑桥大学。访学期间,他读书钻研,孜孜不倦,收集了大量美国文学研究资料、书写整理了不少读书札记,为自己回国后的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做好了充分的精神与能力准备,蓄足了底气。
他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素质修养,使他在“天命”之年,如日中天,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地投身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了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目前正致力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他做事认真,低调谦逊,学风严谨,稳重笃实,成绩显著。
《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研究》是虎军教授2013年5月获批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成果。冬去春来,不辞辛苦,潜心研究,铸成此书,鸿篇巨著,脱稿付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实乃国内美国小说研究乃至美国文学研究方面的一大快事,可喜可贺!
《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一部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的百科全书,无论美国小说研究者抑或美国小说爱好者,只要拿起并翻开它,读上几行,便会爱不释手,反复品读玩味,因为它不落俗套,极具特色。
首先,《研究》从整体角度历时性全面系统地研究了20世纪初以来到2015年我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是国内第一部深入系统研究美国小说学术史的论著,弥补了过去美国小说学术史研究存在的多“点”少“面”之不足(主要针对某位经典小说家、某部经典小说、某种类别小说和某历史阶段的研究情况,目前还没有出现对美国小说研究情况进行整体研究的论著,也没有出现对美国小说研究在我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进行研究的论著或论文)。
其次,《研究》不仅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我国百年美国小说研究的历史走向,总结了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而且还探讨了美国小说研究的文学和文化效应,展望了未来我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美国小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再次,《研究》对我国百年美国小说学术史进行了点、线、面式的研究,将宏观理论概括与微观文本细读相结合,既有历时比较研究,亦有共时互文阐发,涉及文献多,时间跨度大,但主线明确,层次清晰。
最后,《研究》将研究文本与历史语境相结合,从多元多维角度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分析、条分缕析的归纳和有理有据的阐述,揭示了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美国小说研究从意识形态化到去意识形态化、从阶级分析走向艺术性分析、从单维单向研究到多维多元研究的历史转变,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的多维多元性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并不多见。
《研究》独具匠心,颇多亮点:
一 选题新颖、目的明确、观点正确、内容丰富,学术和理论意义较大
《研究》旨在研究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选题很好。它通过总结梳理分析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成败,展望未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未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提供参照,目的非常明确。它认为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受社会历史环境变化影响,其研究过程是中国读者认识和接受、中国学界认识与再认识美国小说的过程,是中美文化与文学交流并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观点正确。
《研究》由“绪论”、“意识形态化的美国小说研究”、“去意识形态化的美国小说研究”、“走向多元化的美国小说研究”、“美国小说研究的文化与文学效应”和“结语”六部分构成,以“历史嬗变”为线,从“点”到“面”深入系统研究了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从“意识形态化”到“去意识形态化”再到“多元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效应,凸显了20世纪初以来到21世纪前15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历史走向以及美国小说研究对以莫言、贾平凹、王朔、王蒙等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家在艺术主张、创作题材、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内容丰富。
《研究》大小章节,绪论结语,均先立论概述,论之有理,言出有因;再举例论证,证之有据,言而有信;大小篇章,前后均有简言归纳,小语总结,令人信服,“结语”部分针对未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发展趋势提出的“反思”与“创新”之见,可谓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发展方向的引路明灯,对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理论意义,颇具参考价值。
二 切入问题准确,“绪论”提纲挈领,导读全书
美国文学研究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美国小说研究自然是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对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这对推动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国内研究美国文学和美国小说的人很多,而且日益增多,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深入系统研究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效应的,虎军教授可谓第一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无疑是深远的。
《研究》提纲挈领,“绪论”部分从国内外美国小说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切入,言简意赅地交代了研究的目的、观点与思路,然后考证了美国小说在中国的出现及其研究的兴起,概括分析了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从意识形态批评逐步向非意识形态批评和多元文学与文化批评的历史走向以及美国小说研究所产生的重要文化与文学效应,指出美国小说研究促进了美国小说和美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让中国普通读者“结识”了不少美国小说家、阅读了大量美国小说介绍和美国小说,促进了中国读者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并使不少中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熟悉并接受了不少美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的艺术主张、创作题材、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从而对中国现当代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绪论”向读者勾勒了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轮廓与面貌,从整体角度展现了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同时乐观地展望了未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读者阅读以后章节内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导读”作用。
三 “三化”全景凸显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之“历史嬗变”,“效应”全面彰显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之“重要影响”,“反思与创新”清晰展望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之“发展趋势”
《研究》将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段:1901—1978年、1979—1999年、2000—2015年,符合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之生态“季节”,准确合理;“三化”(意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化、多元化)研究,问题精准,分得有条,析得在理,繁而不乱,归类有序,各得其所,清晰地再现了各个时段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热点、角度、方法和走向,成功凸显了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历史嬗变”。
首先,《研究》聚焦于1901—1978年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指出:19世纪后半叶,随着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进入中国,美国小说开始逐渐进入中国批评界;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不少美国小说研究成果,但大都是评介性的,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较少;20世纪中叶开始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美国小说研究有了深入发展,但意识形态倾向明显,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从阶级性、革命性和斗争性视角对美国小说的人物和主题以及美国小说家创作思想等进行意识形态化探究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突出特征与主导走势,除了“几个当时被认为是进步的、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家”,大多数美国小说家及小说都被“流放”出中国文学批评界。因此,《研究》将这一时期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称为“意识形态化的美国小说研究”是非常准确的。
然后,《研究》聚焦于1979—1999年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走势,出现两种明确的倾向,一是去政治化倾向,二是文学审美倾向。这一时期,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对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影响逐渐淡化,美国小说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研究对象逐步增多,研究不仅关注美国白人小说,而且关注美国黑人小说、犹太小说、华裔小说、印第安小说等少数族裔小说,研究中的意识形态话语逐步减少、非意识形态话语逐渐增多、文学审美倾向日益凸显,研究注重对美国小说艺术和主题进行多维分析,尤其是从新的角度对美国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去固化型分析,使读者对许多美国小说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形象定位。这一时期,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论文和论著频现不鲜,既有概论性研究,也有具体作家作品分析研究,还有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去意识形态化”态势。
最后,《研究》聚焦于21世纪前15年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认为:21世纪以来,美国白人经典小说与非经典小说(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的、自然主义的、现代的和当代的)和21世纪的新秀新作以及美国少数族裔小说(黑人小说、犹太小说、华裔小说、印第安小说等)如雨后春笋般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批评界,“中国出版美国小说研究及相关研究学术著作380余部,发表美国小说研究论文不计其数”。这一时期,中国美国小说研究更加注重美国小说家及其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既有总论性研究,也有具体作家及作品分析研究,还有总结、回顾和反思过去研究成果的综述性研究;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既有多元文学批评方法,亦有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其他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者运用多元文学批评方法(如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生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研究并解读美国小说中的个人、社会、种族、阶级、性别、政治、历史、文化、宗教、自然、生态、空间、权力、权利、自由、平等、爱情、人生、伦理道德、人类生存、个性发展、生活哲理等多维主题关注;借用语言学(如文体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方法研究美国小说中的主题、隐喻、人名、符号矩阵特征、反讽手法、夸张修辞、语言特点、语篇特征、文体特征、人生意义、叙述艺术、艺术视角等;采用跨学科(如艺术学、美学、神话学、宗教学、神学、影视学、医学、物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研究美国小说中的话语态度、反衬意象、原始图腾、暗含意义、象征传说等。这些研究方法的运用给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开创了一片崭新局面,展现了21世纪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多元发展、多彩纷呈的繁荣景象。
《研究》认为,20世纪初以来到21世纪前15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效应”:由于中国批评界对美国小说的研究,认识并接受美国小说的中国读者不断增多,进入中国批评界的美国小说成倍增加,美国小说在中国外国文学领域的占比分量增大,加快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读者对美国文化的认识、理解、反思、批评与接受,美国小说的艺术主张、创作题材、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对中国现当代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并改变着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研究》观点颇有见地,令人信服。
《研究》还在总结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成就和不足的基础上,展望性地指出:未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一定会重视“反思性研究”与“创新研究”,会进一步加强“经典小说家和经典小说重读”,会更多重视“非经典小说家和非经典小说研究”,会更多关注“边缘少数族裔小说家及小说”,会进一步利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拓展美国小说研究,会更加重视“美国小说学术史研究”。这些展望,对推动中国美国小说研究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 文献资料引用翔实,学术文风规范,“主要参考文献”的文献参考价值较大
《研究》涉及参考文献众多,凡引用文献,均有出处,其“主要参考文献”部分的文献多达数百部(篇),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之学术经典,亦有作者鲜为人知但却很有学术分量的论文华章,这些文献虽然没有涵盖国内外所有美国小说的研究成果,却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非常重要的美国小说(文学)研究文献,可以说为国内美国小说研究者和爱好者列出了一份全面且极为有用的美国小说(文学)研究参考文献清单,同时也表明了虎军教授涉猎广泛、文风端正、学术规范的人品与文品。
《研究》的“特色”与“亮点”,铸造了其价值与贡献。《研究》沿着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历史嬗变”轨迹一路走来,在总结梳理取得成绩与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前瞻性地认为,“未来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会继承过去百年研究的优良传统,也会回看和反思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创新是未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基调,决定了美国小说研究的发展趋势”,那就是:未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会重视“反思性研究”、“经典小说家和经典小说重读研究”及“美国小说学术史研究”,重视“研究对象创新”、“研究视角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重视“从中国本土视角进行审视批评和从跨学科视角进行创新研究”,重视纵横“比较研究”,深入探讨美国小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缺失、特色与不足、亮点与瑕疵”。这些“预见”,可信服人,毋庸置疑。
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如今虽说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此全面系统研究“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的研究者屈指可数,给众多小说家、小说及小说论著和论文列位排座,任务艰巨,工程浩大,若缺少毅力,决心不足,则很难完成。居他人之后,看他人之事,则易;处他人之位,为他人之事,则难。所以,应该真诚地感谢虎军教授在美国小说研究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这一贡献会有力促进中国美国小说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
19世纪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他的《书谊》中这样写道:“看一个人读些什么书,同些什么人交往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因为人生在世有与人为友的,也有与书为友的。无论是书友还是朋友,人们都应该生活在最好的书和最好的朋友之中。”《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研究》是一部好书,值得国内从事美国文学研究工作者借鉴参考,也方便国内美国文学和美国小说爱好者阅读学习。
《研究》无疑为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发展补给了“正能量”,为中国美国文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贡献在当前,其功在未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最后,真诚地希望虎军教授在美国小说研究领域不断耕耘探索,补前人所未及,启后者之未来,继续谱写美国小说研究的新篇章。
2017年3月7日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