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文化与文学效应

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经历了从意识形态化到去意识形态化再到多元化的历史嬗变,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产生了积极的文学与文化效应。

首先,美国小说研究促进了美国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批评界对美国小说家及小说的评介和评论,使中国读者对美国小说家及小说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使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接受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小说家及小说,使越来越多的美国小说家和小说进入中国。美国小说研究者不仅是美国小说的读者,更是美国小说的发现者、接受者、推介者和传播者。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发展,进入中国的美国小说家和小说不断增多,表明美国小说研究对美国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这种效应使美国小说家和小说的中国读者群和接受群不断扩大,使美国小说在中国外国文学领域的占比分量越来越重。

其次,美国小说研究促进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美国文化是美国小说的重要书写对象与主题关注,美国小说研究必然涉及美国文化。中国批评界对美国小说的研究,很多是对美国小说中出现的美国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解读。通过对美国小说中出现的美国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深入解读,中国批评界使不曾了解和熟悉美国小说中出现的美国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中国读者了解和熟悉了所读美国文化,使比较了解和熟悉美国小说中出现的美国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中国读者加深了对所读美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美国小说中出现的美国文化思想、文化现象、文化运动和文化符号的评介和评论,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促进了中国读者对美国文化的认识、理解、反思、批评与接受,促进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

最后,美国小说研究对中国现当代小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美国小说研究不仅促进了美国小说和美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而且积极地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中国批评界对美国小说的研究,不仅将大批美国小说家和小说介绍给了中国普通读者,而且使不少中国著名现当代小说家(如莫言、贾平凹、王朔和王蒙等)接触到了不少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如海明威、福克纳、海勒、纳博科夫、克鲁亚克、塞林格、厄普代克、亨利·米勒、卡佛、契弗和辛格等),他们的艺术主张、创作题材、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都对中国现当代小说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促进了美国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促进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并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另外,美国小说和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接受、中国现当代小说对美国小说创作理念和艺术技巧的吸收利用,也十分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百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所产生的效应不是单向单边的,而是双向双边的。


[1] 吴元迈:《回顾与思考——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50年》,《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2] 1789年,William Hill Brown(1765—1793)发表了他的小说The Power of Sympathy:or,the Triumph of Nature,Founded in Truth。这部由Isaiah Thomas出版的小说是美国的第一部小说。但也有评论家认为,美国的第一部小说是Charles Brockden Brown(1771—1810)的Wieland;or the Transformation,an American Tale(T.& J.Swords,1798)。

[3] 1872年,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被首次译成中文,取名《一睡十七年》,发表在是年4月22日的《申报》上,这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小说。

[4] 参见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5] 参见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6] 参见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7] 参见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8] 参见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9] 查明建、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10] 参见《东方杂志》1920年8月10日第17卷第15号,第37页。

[11] 参见《小说月报》1922年5月10日第13卷第5号,第124页。

[12] 参见孙毓修编著《欧美小说丛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41—43页。

[13] 参见[英]圣约翰·厄文(St.John Ervine)《美国的文学——现在与将来(下)》,王靖翻译,《东方杂志》1921年12月10日第18卷第23号,第49—62页。

[14] 参见幼雄《美国革命文学与贵族精神的崩溃》,《东方杂志》1922年10月25日第19卷第20号,第81—84页。

[15] 191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孙毓修编著的《欧美小说丛谈》,收入3篇评介华盛顿·欧文、纳撒尼尔·霍桑和斯托夫人三位美国小说家的文章,这是国内出现的最早评介美国小说的文字。

[16] 《文学大纲》于1927年4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有46章,其中第43章专门论述美国文学,第46章题为“新世纪的文学”,其中也涉及美国文学。

[17] 赵景深:《二十年来的美国小说》,《小说月报》1929年8月10日第20卷第8号,第1247页。

[18] 赵景深:《二十年来的美国小说》,《小说月报》1929年8月10日第20卷第8号,第1247页。

[19] 曾虚白:《美国文学ABC》,上海ABC丛书社1929年版,《序》第2—3页。

[20] 挹珊:《战后美国小说概况》,《国闻周报》1932年第9卷第18期。

[21] 挹珊:《战后美国小说概况》,《国闻周报》1932年第9卷第18期。

[22] 挹珊:《战后美国小说概况》,《国闻周报》1932年第9卷第18期。

[23] 挹珊:《战后美国小说概况》,《国闻周报》1932年第9卷第18期。

[24] 挹珊:《战后美国小说概况》,《国闻周报》1932年第9卷第18期。

[25] 挹珊:《战后美国小说概况》,《国闻周报》1932年第9卷第18期。

[26] [美]弥尔顿·王尔德曼:《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赵家璧译,《现代》1934年第5卷第1号,第108页。

[27] [美]弥尔顿·王尔德曼:《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赵家璧译,《现代》1934年第5卷第1号,第108页。

[28] [美]弥尔顿·王尔德曼:《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赵家璧译,《现代》1934年第5卷第1号,第108页。

[29] [美]弥尔顿·王尔德曼:《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赵家璧译,《现代》1934年第5卷第1号,第109页。

[30] [美]弥尔顿·王尔德曼:《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赵家璧译,《现代》1934年第5卷第1号,第111页。

[31] [美]弥尔顿·王尔德曼:《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赵家璧译,《现代》1934年第5卷第1号,第113页。

[32] [美]弥尔顿·王尔德曼:《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赵家璧译,《现代》1934年第5卷第1号,第114页。

[33] [美]弥尔顿·王尔德曼:《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赵家璧译,《现代》1934年第5卷第1号,第114页。

[34] 高植:《两本认为正相反的美国小说》,《时事类编》1935年第3卷第8期。

[35] [美]哈里·桑顿·穆尔:《今日之美国小说》,高植译,《时事类编》1935年第3卷第13期。

[36] [美]哈里·桑顿·穆尔:《今日之美国小说》,高植译,《时事类编》1935年第3卷第13期。

[37] [美]哈里·桑顿·穆尔:《今日之美国小说》,高植译,《时事类编》1935年第3卷第13期。

[38] [美]哈里·桑顿·穆尔:《今日之美国小说》,高植译,《时事类编》1935年第3卷第13期。

[39] [美]哈里·桑顿·穆尔:《今日之美国小说》,高植译,《时事类编》1935年第3卷第13期。

[40] [日]高垣松雄:《美国小说的一侧面》,斐丹译,《现代文学》1935年第1期。

[41] 点默:《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协大艺文》1935年第2期。

[42] 参见查明建、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43] 引自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267页。

[44] 参见渺加《美国文学的新动向》,《世界知识》1937年第6期。

[45] 玉棠:《美国小说家格雷的奋斗经过》,《健康生活》1940年第18卷第6期。

[46] 参见龙溪《几部新翻译的美国小说》,《时代生活》1943年第1卷第6期。

[47] 原文为纪德在美出版的《幻想的会晤》的一部分,由美国《新共和周刊》编辑马尔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翻译成英文,于1944年2月7日发表于该刊。

[48] [法]A.纪德:《幻想的会晤:谈美国小说》,林疑今译,《西风》1946年第67期。

[49] [美]大卫·邓普赛:《现代美国小说及其背景》,《新闻资料》1947年5月3日第149期。

[50] [美]大卫·邓普赛:《现代美国小说及其背景》,《新闻资料》1947年5月3日第149期。

[51] [美]大卫·邓普赛:《现代美国小说及其背景》,《新闻资料》1947年5月3日第149期。

[52] [美]大卫·邓普赛:《现代美国小说及其背景》,《新闻资料》1947年5月3日第149期。

[53] [美]大卫·邓普赛:《现代美国小说及其背景》,《新闻资料》1947年5月3日第149期。

[54] [美]大卫·邓普赛:《现代美国小说及其背景》,《新闻资料》1947年5月3日第149期。

[55] [美]牛顿·阿尔文:《泛论近代美国小说家》,刘夔译,《时事评论》1948年第1卷第24期。

[56] 1949年,赵景深将其译为《美国小说与两次世界大战》,发表于《幸福》第24期。

[57] [美]马尔科姆·考利:《第二次大战的美国小说》,陈东林译,《新中华》1948年复刊第21期。

[58] [美]马尔科姆·考利:《第二次大战的美国小说》,陈东林译,第51页。

[59] [美]马尔科姆·考利:《第二次大战的美国小说》,陈东林译,第51页。

[60] [美]马尔科姆·考利:《第二次大战的美国小说》,陈东林译,第51页。

[61] [美]马尔科姆·考利:《第二次大战的美国小说》,陈东林译,第51页。

[62] [美]马尔科姆·考利:《第二次大战的美国小说》,陈东林译,《新中华》1948年复刊第21期。

[63] [美]马尔科姆·考利:《第二次大战的美国小说》,陈东林译,《新中华》1948年复刊第21期。

[64] [美]马尔科姆·考利:《第二次大战的美国小说》,陈东林译,《新中华》1948年复刊第21期。

[65] 参见秦牧《世界文学欣赏初步》,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版,第7、28、45、62页。

[66] 江森:《试论当代美国小说》,《方向文辑》1949年第1期。

[67] 江森:《试论当代美国小说》,《方向文辑》1949年第1期。

[68] 江森:《试论当代美国小说》,《方向文辑》1949年第1期

[69] 江森:《试论当代美国小说》,《方向文辑》1949年第1期。

[70] 江森:《试论当代美国小说》,《方向文辑》1949年第1期。

[71] 江森:《试论当代美国小说》,《方向文辑》1949年第1期。

[72] [美]霍华德·法斯特等:《美国短篇小说选》,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英文组辑译,北京文艺翻译出版社1953年版,第1页。

[73] [美]霍华德·法斯特等:《美国短篇小说选》,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英文组辑译,北京文艺翻译出版社1953年版,第1页。

[74] 蔡葆真:《美国文学近况》,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资料研究室1962年版,“几点说明”。

[75] 王佐良编选:《美国短篇小说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