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编 贵州民族文学的精神生态系统
第一章 贵州民族文学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论
第一节 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谷孕育了先进和发达的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发展相当成熟,拥有复杂的排水系统,城区分为居住区和商业区,甚至还使用了统一标准的度量衡。然而,也就是公元前1500年,整个哈拉帕文明毁灭了。对于哈拉帕文明毁灭的原因,后世的科学家争论不休,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其根源在于土地的盐碱化。

当时的城市极度依赖当地农作物的产量和农田的开垦量,然而随着印度河谷人口的大量增加,当时的人们过度开垦和灌溉直接导致了当地土地盐碱化,最终河谷的居民不得不逃离自己的家园,灿烂的文明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哈拉帕文明的湮没,是历史上因为人类活动导致大规模生态灾难较早的记录,直至今日,土地盐碱化依然是印度河谷主要的生态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经历了无数次惨重的灾难。自然灾难造成的毁灭性结果往往都是人类最惨痛的记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惨痛的记忆,自然被赋予了桀骜、狂野、残暴、神秘等令人畏惧的形象。
人类在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浸漫在人类的远古时代,长久找不到答案的人类也根据自己的情感赋予了自然人的性格和神的外衣,并通过文学艺术对于人与神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做出了记录。虽然这些记录不能作为可靠的信史来看待,但是,从神话传说史诗到故事和歌谣乃至文人作品,这些世代传承的文学艺术比信史更为生动和传神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史。
同时,人类自有历史以来,就把战胜自然作为了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和标志。从神话时代到农耕时代,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力量显得十分渺小和薄弱,因为人力难以战胜自然,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寄托在能够战胜自然的拥有神力的英雄身上。这样的历程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中的绝大部分,从远古时代一直到封建社会,直到进入工业时代,其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史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自然不再是不可战胜的神祇,而仅仅是可以改造和利用的资源。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证明,工业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对自然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里有一个鲜明的事例:公元2003年伊朗巴姆地震造成2.6万人死亡,但是相近级别的地震,在近100年前的1908年,美国旧金山地震的死亡人数却少得多,约有3000人,现代工业文明的发达程度决定不同国家和民族在面对灾难时得到的不同结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工业革命以后的人类走得太快,人类迫不及待地要改变千百年来在自然面前谨小慎微的态度,迫不及待地宣称自己能够掌控和役使自然,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20世纪对于人类历史而言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即使只算纪元后,这个时代也仅仅是2000年历史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在这二十分之一的时间里,人类全方位地超越了过去所有的时代。很快人们也发现,进入20世纪以来,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的自然灾难,有很大一部分正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原因导致的,还有的是人类直接制造的,并且呈现出一种工业文明越发达,造成的灾难越惨重的案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然而,在西线战场上,却爆发了一场导致5000万至1亿人丧生的流行性感冒,远远超过了战争本身所带来的死亡人数。如果将这场可怕的流感视为工业程度极高的20世纪灾难的开端的话,可以发现,这场流感的爆发和“一战”,也就是人类工业经济的重大成果是密切相关的。正是因为长期连续作战,使战场上的士兵免疫力大幅度下降,感冒病毒才得以迅速地传播,并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病毒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快速地扩散到了整个世界,造成更大范围内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准确地说,是西方工业技术高速发展的集中体现,隆隆的炮声也把西方人自工业革命后征服和奴役的核心价值观发挥到了极致,整个世界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完全被这场战争裹挟着涌向一个更加纷乱、更加难以控制的河道,最终造成河道的淤塞并在20年后以破坏力和影响力呈几何数字递增的历史大爆炸。
1931年,中国黄河决堤,造成河水泛滥,淹没数百座村庄和城镇,覆盖约10.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这次黄河泛滥带来了超过300万人的死亡。自古黄河多水患,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达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范围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区涉及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五省25万平方千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带来了无数次惨重的洪灾。如果对黄河洪灾的历史进行追问,可以发现,这与人类活动同样密切相关:黄河水患的根源在于泥沙淤塞河道、抬高河床,而黄河的泥沙,90%以上都来自中游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人类活动改变了一条河流,也改变了自然的历史。
1934年,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黑色风暴。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不断开垦,对森林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千米、南北宽1440千米、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几十年后,苏联未能吸取美国的教训,使历史两次重演,1960年3月和4月,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两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经营多年的农庄几天之间全部被毁,颗粒无收。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3年之后,在这些新开垦地区又一次发生了风暴,这次风暴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哈萨克新开垦地区受灾面积达2000万公顷。
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破坏,从来就没有停止在过度开垦上,比起农业来,战争才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而这种发展的反作用力之大,也远远超出和背离了人们的初衷。1939年,随着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国家和人口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场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其中,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这场战争造成了超过6000万人死亡,上亿人流离失所,也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比任何一场自然灾害都更为惨痛的灾难。作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二战”对于世界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促使人类科技爆炸性飞跃。因为战争的需要,数以万计的飞机划过天空、庞大的航空母舰驶过大洋、海洋深处游弋着幽灵般的潜艇、地面上则淌过坦克装甲车辆的钢铁洪流……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些武器和相关的技术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更新。这些尖端科技不但给人类自身带来巨大的伤亡,也给世界留下了一片片的焦土,其中,就有中国战场上,为了迟滞日军而人为造成黄河泛滥的案例,有美、英、苏、德等国不断攀升的武器生产量和喷气式飞机等新技术的出现,毒气弹、化学武器、细菌武器、燃烧弹等各种具有强烈和广泛破坏力的武器纷纷粉墨登场,更有广岛和长崎的划时代核爆。后者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尤为巨大,直至今日,核技术给人类和整个地球带来的潜在威胁仍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前世界有核国家所保有的核武器足以让整个星球变成不毛之地。不仅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的科技大爆炸对人类从思想根源上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所谓的和平共处,竟要有可能会向我们的小小地球释放宇宙能量的核武库来保证”[1],很显然,这是一个最大的悖论。在这一前提上,人类发展生物基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得到了价值观和社会伦理上的支持。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并没有因为科技的爆炸式进步而减少,相反,出现了更多、更复杂、更难以预测和控制的灾难。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毒烟雾”事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雾散以后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而造成烟雾的主要起因是机动车所排放的废气的污染,与此类似,像洛杉矶、墨西哥城等大城市,在很长时间里烟雾也一直悬浮在空中。1963年10月9日,意大利维昂特河上两座陡峭的山坡之间,高858英尺、顶长625英尺的混凝土拱坝溢水,一股水流自维昂特大坝高处直泻而下,在仅仅几秒钟内就淹没了山谷内的5个村庄,4000人丧生。后来进行的调查表明,由于连续4周的降雨,陡增的雨水没过大坝边上的山坡,1.5亿吨的泥石自山坡滑入长7千米、深300米的水库中,使等量的水从库中排出,这些水又席卷了它在山谷中所遇到的一切。1984年,美国联碳(Union Carbide)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建立的杀虫剂工厂留下的毒气发生泄漏,由于爆炸引发的异氰酸甲酯气体和其他一些有毒气体被释放到空中,并形成云团笼罩了人口密集的博帕尔市,毒气泄漏的第一周就有8000—15000人死亡,还有更多的人死于毒气引发的癌症、神经性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数千名新生儿患有先天性疾病,地下水的汞含量超过正常水平600倍。
更可怕的灾难发生在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反应炉爆炸并向大气释放大量的辐射粒子,它所释放的放射物是广岛和长崎投放的原子弹放射物的30—40倍,并且泄露了整整10天,白俄罗斯因此失去了485座村镇,其中70座村镇永远被埋在地下,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他们背井离乡,城市也变成了死城。不仅如此,不到一周的时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向世界范围内扩散,先后登陆日本、印度、美国、加拿大……一个国家的事故变成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2011年上映的电影《变形金刚3》的开场短暂地掠过切尔诺贝利的身影,那里是一片荒芜的废墟,除了破败的房屋,锈迹斑斑的机械,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而影片中留下了这样的对白:“据说这里两万年不适合居住——至少两万年。”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对后世的伤害无法估算,在辐射严重的地区,癌症种类显著增加,如白俄罗斯的儿童在14岁患上甲状腺癌的概率就比正常地区的儿童高。爆炸后苏联动用数十万军民在高辐射环境下工作,在废墟上覆盖一个巨大的石棺阻止核辐射泄漏,但是石棺的寿命只有30年,而现在,这个期限已经超出,石棺下面,是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钸,而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政府却没有足够的财力修建新的石棺。切尔诺贝利的灾难跟当时苏联政府的腐败和失责密切相关,几年后这个当时的超级大国就从内部土崩瓦解,成为历史中飘过的云烟,但是被掩盖的核污染却好像神话里被封印的恶魔,随时可能冲破封印肆虐人间。

人们在谈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责任时,首先想到的都是苏联臃肿腐败的政治体制,似乎那就是灾难的唯一源头,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简单,20世纪末,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崩塌了,同样是在20世纪末,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也在迅速地崩塌和荒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吸毒成风,这一现象深刻地拷问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合理性。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毒品可怕,还是人们心灵的空虚可怕?而导致人们心灵空虚的,究竟又是什么?为什么现代社会如此的发达,人们的精神家园却更容易颓废、更容易坍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2亿人吸毒,每年毒品交易额高达5000亿美元,贩毒和吸毒已使数百万人丧生。吸毒带来的是艾滋病流行,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全球已有2000万人染上了艾滋病病毒,数百万感染者发病死亡,用于艾滋病的医疗费用也近乎5000亿美元/年。吸毒和艾滋病的蔓延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事实上,人类生活的现代化程度已经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灾难仍在继续,而且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1994年,印度苏拉特市暴发瘟疫,灾难造成30万市民逃离家园,而灾难爆发的原因,和人口密度大、贫民窟、集市以及垃圾清理不及时以致滋生大量老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类似的环境在印度、巴西这样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国家十分普遍。2003年,起源于中国的SARS危机蔓延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度引发巨大恐慌,病毒源自动物,人类却难辞其咎。2004年,印度洋海啸造成相关国家人员财产巨大损失,事后总结,人们也同样发现,印度洋海啸与人类活动同样有着巨大的关联:首先,被人类工业经济破坏了的自然环境,加剧了海啸对人类的威胁,全球变暖、污染及人为开发对沿海珊瑚礁、湿地和森林的破坏使得海岸缺乏抵制龙卷风暴和海啸的良性生态环境,使沿海的居民在灾害面前更显得软弱无力;其次,沿海工业、旅游业、渔业的过度开发,占用了作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的湿地,这些湿地中的树林本来是可以有效地减缓风浪对陆地的破坏力的;再次,依赖于石化燃料的现代工业不断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使得两极的冰层逐渐融化,海平面提升,使海啸的破坏力更大,全球变暖还是海洋中大风暴产生的重要原因。正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损害和影响,使得人类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到了2011年,日本“3·11”地震不但再次引发大海啸,而且受损的福岛核电站也一度面临着变成第二个切尔诺贝利的巨大危险。人类在21世纪将自己的文明发展到了顶峰,却也在自己的文明面前迷失了脚步,使整个人类社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末日阴影。
英国宇宙学家马丁·里在他的著作《最后的世纪》中预言,地球在未来200年内将面临十大迫在眉睫的灾难,人类能够幸免的机会只有50%。而这十大灾难中,直接因为人类科技的进步而导致的就占50%,此外温室效应也是人类活动的直接后果,这些预言的灾难中直接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分别是:
第一,可以吞噬地球的粒子实验:科学家通过粒子加速器使粒子达到光速后,互相进行碰撞,来研究微观世界的能量定律。由于被研究的物质是如此之小,人类也许从不担心粒子会对人类形成什么威胁。但是最近,一些严肃的科学报告指出,在美国长岛的粒子加速器实验或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可能会产生一个微型黑洞,它将慢慢吞噬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包括地球本身。
第二,机器人接管世界:经常有报道称,计算机的速度又达到了每秒多少亿次,一些科学报告甚至认为,到2030年,计算机或机器人将拥有和人类大脑一样的储存容量和处理速度,甚至能完全代替人类思考。科学家预言,即使是无意识状态下的机器人,同样也能对人类构成威胁。
第三,纳米机器人:科学家希望通过纳米技术的研究,在短期内制造出尺寸更小、速度更快的电脑晶片,而长期的目标则是制造微型机器人,或称之为纳米机器人。它们可以被注射进人的体内,毁灭癌细胞和修补被损坏的人体组织,同样,纳米机器人还能够通过处理各种化学物品制造出有用的科学原料。然而,据一份科学报告称,纳米机器人能自我复制,将它们穿过的每一样物质的结构都复制成它们自己,而人类无法阻止这种过程发生。
第四,生化技术的危害: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抗生素和抗滤过性病原体的发明,人类充满信心地认为我们已经永远征服了各种传染疾病,所有的病毒都可以被抗生素杀死。不幸的是,更多的病毒开始转变它们的基因以抵抗抗生素的作用。到现在为止,让医学家们束手无策的病毒不减反多。基因工程走得更远,人类已经可以通过修DNA改变生物体,用高科技改变一些动物或植物的遗传基因,人造染色体不久也将被用于医学和农业科学上。然而,这些善意的基因技术或许也将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人类也许认为自己操作的是一种友好的生物基因,然而它们可能会以某种科学家意想不到的方法毁灭庄稼、毁灭动物甚至人类。
……
第八,地球温室效应剧增: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地球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这直接导致了地球上由风暴、洪水、干旱等引起的各种天灾成倍增加。据统计,2000年发生的地球天灾数是1996年的2倍,科学家预测,在21世纪,这些灾难数将以6倍的比率增加。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证明,北冰洋冰块正在大量融化,这些都将加速地球气候变暖,使未来的人类在温室效应的热浪中渐渐死亡。
第九,战争和核武器:自人类发明核武器以来,在核威慑的保护伞下,人类战争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似乎增加了。自1950年以来,地球上发生过20次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超过100万人死亡。事实上,随着美苏冷战的结束,人类面临的核威胁变得更加严重。据数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31000多枚核武器,只要千分之一被人滥用,就足以导致人类末日提早来临。[2]
……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21世纪,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地球上的人类也正在变成无家可归的弃儿。不只是人类,人类活动还导致了很多物种的灭绝,当自然的食物链因为人类遭到破坏之后,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也将祸及人类自身。例如,杀虫剂的使用,在短期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让各种受到影响的生物对杀虫剂产生抗体,变得更难以应对。在巴西,一种天蚕蛾的幼虫因环境影响而变异,它的毒刺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同时,杀虫剂的残留物渗透到泥土和水源中,人类食用来自这些地方的食物而产生了各种健康问题。人类由此陷入了空调效应的恶性循环中——因为空调的使用,使夏天更热、冬天更冷,气候的变化又促使更多人使用空调,更多的空调进一步加剧这种恶性循环——人类的科技正在不断地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和困难更多,这迫使人类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现有的科技,然后再造成更多的问题——人类和世界在这样的循环中晕头转向,谁也不知道这样的进步,究竟会把人类带向何方,就像莫斯科维奇所说的那样:“进步是一部只升不降的电梯,全自动、盲目向上,人们既不知道如何除去,也不知道它会停在哪里。”[3]
谁也不能否认科技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福利,同样地,谁也不能否认片面追求科技发展并将科技视为唯一的真理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机,而且人们即使意识到这样的危机也依然在危机重重的快车道上消费着各种导致危机的便利,那么,人类究竟是在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人类的科技越进步,人类面临的灾难却越多、越可怕?原因来自人类内部,从现有的时间轴往后,人们会发现,一切都始于那场宣讲“世界的祛魅”的划时代的科学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