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蜀中才子
第一章:蜀中才子
---
【青莲降世】
公元701年,蜀地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的李家宅院,初生婴儿的啼哭穿透夜幕。父亲李客望着摇篮中眉宇间似有光芒的幼子,想起西域碎叶城的漂泊岁月,暗自祈愿此子能光耀门楣。族中长辈以“白“字入名,取“白玉无瑕“之意,却不知这孩子日后的诗名将如太白金星般横空出世。
【铁杵磨针】
五岁开蒙,李客摒弃商贾子弟常走的科举捷径,为儿子购置《诗经》《楚辞》《史记》等典籍。少年李白却厌学顽皮,常溜至绵州涪江边看舟子斗草。那日追蝶至山中石磨坊,见一老妪以铁杵磨针。“功到自然成“的低语惊醒了神童,归来后竟能背诵《蜀道难》全文,父惊其为“谪仙再世“。
【戴天问道】
十二岁那年,李白拜隐士赵蕤为师。青城山下,师父将《长短经》拍在案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少年凝视案头铜镜,忽见镜中倒影化作冲天白鹤。下山时,他于戴天山写就《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已见豪放端倪。
【剑歌夜郎】
十八岁春试落第,李白未随同窗钻营举荐,反在匡山结义“酒中八仙“。月夜下,他与侠士们纵马至夜郎古道,拔剑斫石,石裂三尺。归来后作《峨眉山月歌》,将蜀山月色凝成“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绝唱。族中长老叹道:“此子诗才惊世,然其性如脱缰野马,恐难为庙堂驯服。“
【出蜀前夜】
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三岁的李白立于剑门关前。关楼悬“天下第一雄关“匾额,脚下石阶被无数迁客磨出深痕。他想起幼时听闻的司马相如出蜀故事,又见关外商队驼铃叮当,突然将腰间玉佩掷于马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转身跃上白马,绝尘而去,只留下《上安州裴长史书》中那句:“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
【尾声】
蜀道尽头,少年的吟啸惊起漫天白鹭。他不知前路等待自己的,是长安的金銮殿,还是夜郎的牢狱寒;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荣耀,还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漂泊。但此刻,蜀地的风正鼓起他的袍袖,正如二十年后他将在齐鲁大地上写下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