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中和行动:数字化重塑未来建筑新形态(碳中和行动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动我国零能耗建筑的发展

零能耗建筑指的是借助各种方式减少建筑物的一次能源[注]消耗量,使建筑物使用的一次能源净消耗量达到零或是近乎为零,可以使用的方式包括提高建筑物及内部设备的节能性能,充分利用建筑物自身生产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能量的局域化利用等。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物能耗主要来源于照明、通风、供冷、供暖、供应热水等。但在实际生活中,建筑物内的插座、电动汽车充电桩等也会产生能耗。

具体来看,零能耗建筑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零能耗建筑既可以与外部的电网、热网相连,也可以不接入外部的电网、热网,实现独立供电、供热;零能耗建筑在计算能耗时不仅要考虑供暖、供冷、照明、家电、电力动力设备等能耗,还要考虑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蓄电池、家庭充电桩等设备可能产生的能耗;在计算能耗时,要利用国家认可的转换系数将各种能源转换为一次能源进行平衡计算,平衡计算的周期为1年。

2022年9月底,上海首个零能耗模块化建筑——招商蛇口璀璨城市展示中心建成交付。该项目是由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与施工,经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评审,获得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颁发的“零能耗建筑”证书。该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采用了新型钢结构集成模块混合结构体系,将现场的施工人员减少了70%,工期缩短了50%,产生的建筑垃圾减少了80%。

除了在施工环节实现了节能减排之外,建筑本身也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建筑外窗使用三玻两腔断热铝合金窗,夏天可以隔绝室外的热空气,冬天可以隔绝室外的冷空气,从而减少夏天制冷、冬天取暖的能耗;使用光伏直驱多联机空调系统,可以将光伏产生的直流电直接接入空调外机,用清洁的光伏电代替传统的煤电,从而减少建筑电力系统的碳排放。

低能耗建筑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也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支持绿色近零能耗建筑发展。2015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深入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2019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对近零能耗建筑进行全面、明确的规范,这是我国第一部近零能耗建筑的引导性国家标准,为我国近零能耗建筑体系的完善和整个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020年9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布《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推广政策、市场与产业研究》,该项研究阐释了我国各地方政府针对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推出的相关政策,以及国内外超低能耗建筑以及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情况,并指出了我国近零能耗建筑产业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近零能耗建筑产业具有规模小、产品自主研发水平较低、产品对进口的依赖性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应通过发布相关激励政策来支持近零能耗建筑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并引导部分先进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积极构建产业生态,从而充分发挥先进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领航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齐发展,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和低碳建筑都具有节能减碳的作用,都是我国建筑行业低碳发展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零能耗建筑也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零能耗建筑是一种能够利用技术手段生产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且全年的能源消耗量小于等于零能耗建筑本身生产的能源量的建筑物。在我国,零能耗建筑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我国需要提高零能耗建筑的发展速度,通过零能耗建筑建设实现建筑脱碳,进而加快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速度。

此外,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管局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政府部门根据政策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推进绿色建筑建设。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份制定并发布了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推动建筑领域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并不断扩大当地的绿色建筑市场规模。在未来,我国应持续优化相关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引作用,助力建筑领域更快实现零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