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概念,但诸多先贤传承下来的经典古籍中有关于培养个人心理健康的言论及思想。“仁”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密不可分的概念和价值理念,“仁”是古代圣贤最为推崇的道德精神,也是对人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最高状态的要求。

在儒家关于身心健康修养的讨论中,正心、诚意、修身是最基本的修养,心“正”意“诚”,才符合中庸之道,当遇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时,个体才会在杂乱的现象中,选择合适的言行举止,让自己的言行与“德”相配,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从而保持心境的和谐统一。相反,心“不正”意“不诚”,意味着说话和做事的起点偏离了道德的目标,使得个体的言行与社会道德规范、高尚道德追求之间发生错位,影响个人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建立与发展,个体也往往会因自己的“不正”之言行而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败,进而影响情绪的健康。所以,修身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水准的人格,消除不利于心灵健康成长的不良思想与言行举止。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儒家先哲提出的“仁、义、礼、智、信”贯穿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代代流传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行为规范,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核心精神素养。《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修炼君子人格的步骤,修身是平衡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重要环节,“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也就是说,儒家君子需要通过不断地认知世界,用心学习,用知识提升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水平,用克己修身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无愧于天地、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君子完成自我实现的立己达人的过程,也是儒家对君子提出的更高期望。修身有成之后,要睦亲齐家,以父母为核心,向外发散,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让“六亲”之间关系和睦,管理好家庭成员,遵守社会道德规则,不逾矩,培养家庭成员良好的道德品质,让自己和家人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谐,这是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重要内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君子自身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要去帮助其他人,去为国家奉献,帮助君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最终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宏大理想,在辅助君主、兼济他人的过程中,实现君子的理想抱负,达到自我实现。儒家思想处处蕴含着对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要求。

虽然古代并未提出心理健康这一概念,但“中庸”之道却是切切实实地包含着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环,“中庸”思想流传至今,引导人们认真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本心,也就是让人们看到探索、塑造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诚恳地认识自己,既不自视甚高也不妄自菲薄,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保持情绪的稳定与积极,在行为方面,有意识地进行控制,掌握言行的分寸,主动维护自我意识的发展,接纳自我的不足,合理地分析、评价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做到立己达人,与人和善,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中庸”思想对中华民族追求与人为善的民族性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既成为一种文化特征,也成为一种智慧的象征。“中庸”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发展为在极端的对立中寻找中立平衡点的思想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调节当中,通过改变人们固有的自我认知和归因方式,使其学会情绪调控,化解矛盾冲突,从而达到提升自我意识水平、推动人格成长的目的,进而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道家思想中的“和合”理念对儒家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认为天道均平,人道不公,因此,以天之道为最高的价值判断,人要合天、地之道,这是让自身与自然、社会实现和谐的基础。儒家和道家的和谐理念在诸多方面是相通的,“和”的思想是儒家最早推崇的思想,体现了“仁”的基本理念,分为“人与己和”“人与他和”。“人与己和”讲究的是修己,对自己保持清晰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将其发扬,觉察自己的缺点并将其改正,能尽量觉察自己的情绪、意识、欲望的变化,并不断调整,以达到身心合一;“人与他和”讲究的是自我与外界相和谐的状态,通过与人为善、与物为真的处世方式,既不过度讨好,也不捧高踩低,追求健康高尚人格的发展以及人际交往关系的融洽和顺。“人和”理念是儒道两家追求精神与物质世界和谐的重要途径。“和”并非一味地追求同质性,“和”有多重含义,具有协调、温和的意思,也就是说,自我与环境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影响自我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因素非常多,儒家通过“和”的理念让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协调,尽量让彼此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便是对这种多因素不平衡状态进行调和的重要理念。“和而不同”是基于尊重的前提,实现差异性和多样性和谐共存的哲学思想。与“零和”的博弈或消灭差异性的“统一”不同,它承认彼此不同,从而奠定了尊重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也会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会认同当下的社会秩序,也会对某些社会秩序感到不可理解;会接受新环境的某些风俗习惯,也会难以适应某些风俗。基于“和而不同”的思想,个体才能更好地接纳他人,更好地适应环境,人人有这样的理念,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包容性强的和谐社会。

在“和合”的思想中,“和”具有的协调、调和、中和等意思本身表示两种或多种元素的不相融、不稳定或冲突的状态,所以需要去顺应、顺从或平衡,进而使这些元素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合”是两种或多种元素的交融,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整合状态,也就是阴阳太极图所展示的含义。“和合”所体现的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和谐共生、相互促进,最终融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或融合后达到新的境界。“和合”的思想蕴含着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身心和谐观,具有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和价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