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犯人:生活世界中的纠纷与抗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社会学视野中的“她们”

高墙深院,电网刺藜,哨兵狼犬,监狱这个词一旦映入眼帘,人们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想象中的囚犯,一个个神情木讷,犹如行尸走肉,阴森恐怖。我曾经带领学生去监狱做过调查,对监狱的认知在未去之前也是如此。我们要研究的是所谓的“民转刑”案件,即普通的民事纠纷,由于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日积月累之后,遇到某个“导火索”骤然演变为严重的刑事犯罪。探究农村里这类案件为何频发,是我们研究的目的。由于男性研究者难以进入女子监狱调研,女性研究者难以进入男子监狱调研,所以我带学生进的是男子监狱,而张晓红博士进的是女子监狱。一言不合就抡起铁锹将对方打死,双方争吵中拔刀就刺,因为平时一点积怨就将别人家的孩子掐死扔到水井里……干出这种血腥暴力事情的人,男性一定是如凶神恶煞般的可怕,女性一定是如母夜叉般的可恶。可是,当我们走进高墙深院,走近他们的内心时,发现事情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说实在的,进监狱做调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社会中最阴暗的一面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他们眼前,久久挥之不去,是会留下心理阴影的。所以,每次调研回来,我都要设法给他们做心理疏导,尽管我自己也是会有阴影的。作为女性研究者,张晓红博士尤其不易,真真了不起!

张晓红博士第一次到女子监狱调研,回来汇报时说,囚犯根本不怎么说话,很难与她们交流,怎么做调查啊?是啊,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采访对象,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经过大家在一起反复讨论,我们终于找到了两条解决之道。第一,不要把调查对象当成客观的研究对象,而是要运用“主体间性”的视角,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把她们当朋友,取得她们的信任,慢慢就能打开她们的话匣子了,这是一个极其需要耐心的过程;第二,运用被胡鸿保教授称为“转场民族志”的方法,即到囚犯的家乡去调研,了解她们的生活场景,还原当时的情境,把握案件的脉络。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张晓红博士搜集了翔实的资料,再进行分类整理、理论建构,一篇出色的博士论文就这样完成了,这里面包涵了多少艰辛,经历了多少奔波,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这本专著,就是张晓红博士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补充、完善而成的,可喜可贺!

到了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国际地位、军事实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成了现代化工业大国,这一变化是深刻且全面的,但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不少。在我的研究视野里,重要的变化是纠纷解决机制三个维度的转型:路径选择维度从“抑讼”转向“励讼”;边界划定维度从“全息”转向“片段”;关系区分维度从“差异化”转向“均等化”(请参见我的相关论著)。简而言之,在这种转型发生之前,我国社会里产生的各种纠纷都可以得到多渠道、多路径的解决,社会内部的冲突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日常琐事引发的民事纠纷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处置。但这种转型发生之后,原本的纠纷解决机制逐渐解体、淡化甚至消亡,日常的纠纷一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可能升级为严重的刑事案件。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案件,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伤害和悲剧,张晓红博士的这本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农村女性自杀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张晓红博士的《农村女犯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女性犯罪现象,应该会引起学界的重视。果真如此,则作者幸甚,功莫大焉!

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她将纠纷回置到日常的生活世界之中,在看似杂乱、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发掘人们生活的逻辑及其变化,探寻人们对“情”与“理”的主位理解。当她在倾听女囚犯叙述不堪回首的过往时,我们不难想象同为女性的她,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冲破男性主义的藩篱,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理解这种积蓄型的激情冲动,还原事件的原貌,窥探女囚犯们的内心冲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她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感谢张晓红博士!

郭星华

2018年11月12日于北京怡海花园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