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研究:基于情景构建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应急管理系列丛书·理论前沿》出版前言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气候变化、环境破坏、城市风险、恐怖袭击、核安全、新发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各国政府治理体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地震、洪水、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传统安全威胁,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也呈几何级数上升趋势,人类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前所未有地进入了各国政府的重要政策议程。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当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正式出版《风险社会——走向新的现代性》一书。他敏锐地洞察到一个全新社会形态的来临,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此后,风险、危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呈现井喷态势,并为人们理解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制定公共政策和治理措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与各类灾害突发事件顽强抗争的历史。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恰恰成为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激励力量。中国历史上的灾害治理理论和实践(荒政),成为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强大支撑力量,也构成我们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规模日益庞大、社会发展态势向好,但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起点,中国着手全面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直到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重特大灾害接踵而至,加强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

2003年以来,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围绕普适性的基础理论问题及方法论的研究,包括应急管理基本概念、体系建设、体制问题、基本流程的研究,以及情景模拟构建、动态仿真、数据挖掘、大数据等方法的研究。二是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的研究,包括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各阶段涉及的指挥控制、组织协同、信息管理、危机沟通、应急保障、公众动员、志愿者管理、教育培训和应急产业与科技等主题的研究。三是涵盖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涉及政治学、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卫生、计算机、通信技术、机械技术等综合性、多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四是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对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欧盟各国灾害应急管理中所涉及的政府体制、志愿者、教育培训等问题的研究。五是针对重大或热点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是对事件过程中暴露的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对策性研究,直接服务于政府治理过程。上述五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对应急管理实践形成了有力支撑,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理论。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承担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职能。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是列入国家“十一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并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建立,承担国家级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科研咨询、国际合作三个基地职能。推动应急管理理论创新,是履行基地职能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对新时期政府治理要求的回应。为此,我们推出了《应急管理系列丛书·理论前沿》,旨在持续推动应急管理学术交流,促进应急管理学科健康发展,服务于中国应急管理实际。

本系列的入选著作力求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站在应急管理理论前沿,回答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当代风险与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规律、应急管理制度变迁逻辑、应急管理的重要方法工具、各国应急管理比较与借鉴等都是本系列的重点选题方向,有关论著将力求系统深入地回答这些问题。

二是面向应急管理实践一线,着眼重大事件的实证研究。作者根据亲身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经历或实地调研撰写的著作,将优先入选本系列。同时,本系列鼓励和支持对中外应急管理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剖析和比较研究。

三是立足应急管理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入选著作以理论创新为己任,努力在继承中外已有优秀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逻辑严密、观点新颖、用中国话语表达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