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3章 安南 汉灵帝
听了一场明朝皇帝教育课的三人,也在沉思。
秦朝时期,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强调“以法治国”“刑无等级”。
官员的核心要求是严格执行法律和高效完成政务,品德的核心体现为“守法”与“尽职”,而非儒家式的个人道德修养。
商鞅变法后,秦国推行“军功爵制”,官员晋升主要依赖军功或政绩,而非单纯的道德评价。
汉朝,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就成为汉朝的显学,朝廷选拔官员开始以品德为中心。
尽管制度上强调道德,但东汉后期门阀士族垄断察举,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败现象。
秦朝对官员品德的要求更偏向“工具理性”,强调守法与效率,品德是维持统治的手段。
汉朝则转向“价值理性”,将儒家道德内化为官员的核心素质,甚至上升为治国之本。
两朝均通过监察制度约束官员行为,但汉朝更注重道德教化与意识形态塑造,而秦朝侧重法律威慑。
可以说两朝的不同,反映了从“以法治国”到“以德治国”的转型。
武则天见朱翊钧终于说教完成,继续刚才的话题,
“无须任何物品,只需秦皇陛下,在必要的时候,稍微照顾一下朕。”
秦始皇在听了朱翊钧的一番理论后,没有再与武则天讨价还价的想法,他急于整理一下思路。
道“只要不影响大秦利益,寡人可以考虑”即便再着急,秦始皇也给自己留下的足够周旋的余地。
“甚好,多谢秦皇陛下了”武则天听出了秦始皇的意思,但交情便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只要加入到秦、汉、明三国当中去,付出一下微不足道的俘虏,很是划算。
汉武帝见秦始皇已经同意,也没有什么意见,:“朕与秦皇陛下的意思一样,只要不影响大汉的利益,朕可以考虑。”
就这样事关吐蕃三万俘虏的交易,就这样三言两语的完成了。
离开聊天群后,朱翊钧开始着手安南事宜,他觉得自己之前有些想当然,以为秦、汉两朝需要的都是些中原百姓,没有意识到他们也需要一些‘劳动者’。
既然如此,那安南的价值就从之前的产粮地,升级为人才储备地。
前段时间,沐昌祚数次上奏,言说安南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已经彻底乱成了一锅粥,各方势力争斗不断,百姓苦不堪言。
打算请旨,率军再进安南。
之前因为‘雕翎境’的战事,朱翊钧一直压着,现在是时候收复大汉故土了。想必在安南的百姓以及迫不及待了吧。
“拟旨,安南国王无道,着内阁下旨申饬,责令其三日内,解决安南百姓生计。”
“令传旨给黔国公,命其整军备战,择日率军前往安南吊民伐罪。”
“遵旨”冯保听完,转身就要前往内阁传旨。
“回来,传朕口谕,命礼部尚书——吕调阳来见朕”
“是”
吕调阳很快便来到东暖阁,见礼后,朱翊钧问道
“前番,让爱卿遣使去倭国,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吕调阳道:“回陛下,倭国国主已经遣使来朝,算算时日,这几天想必就能到京城。”
朱翊钧点点头,毕竟仆从军之事,事关重大,如果有仆从军加入,那以后不管是攻坚还是物理清理,都用不着让大明将士白白伤亡,有时候还脏了自己的手。
“倭国使臣来后,礼部不必出面,让鸿胪寺遣人带着使臣去京营转一转,也好让其看看我大明军威。”
“遵旨。”吕调阳回道。
吕调阳也对倭国看不上眼,前些年趁着大明虚弱,居然纵容倭寇袭扰海疆,
正当朱翊钧等待吕调阳时,聊天群突然有了动静。
时隔一年的时间,终于迎来了第六位成员。
同样的视频开始播放。
富丽堂皇的院落内,人声鼎沸,青石甬道上铺满金丝红毯,十名太监打扮的人手持鎏金算盘端坐明堂。
不时有人抬着檀木箱鱼贯而入,箱盖开合间银光刺目。本来身着百姓衣衫者,转眼便换上了官服,坐在一处大殿内,上方端坐着一名身着龙袍的男子,频频举杯。
‘朕冲龄继汉祚,承鼎而惑天命。外纵十常侍如蛆附骨,内任屠户戮忠良,西园鬻爵蚀尽士骨,鸿都书画难掩国疲。虽铸铜人十二镇宫阙,黄巾蚁聚时,方知酒池肉林养不得虎贲雄师。暮年见董卓剑履上殿,终悟这九鼎之重,原是朕亲手典与卖官簿上朱笔勾画——汉室倾颓非天灾,皆蚀于朕掌中铜臭。’
‘汉灵帝刘宏加入群聊。’
朱翊钧看到系统消息,训斥崇祯时的不悦表情一扫而空,脸上洋溢着狡黠得笑意。
刚才给大明的后世之君上课,让其他几人都看了热闹,这下好了,终于轮到汉武帝了。
朱翊钧:“@汉武帝,武帝你来解释?”
汉武帝此时有些微愠,但自己的后人,自己不管谁管,只能耐着心思给汉灵帝解释一番。
“这...这是何处?”他哆嗦着伸手去碰那些字,指尖却穿了过去。
“刘宏!”一声暴喝吓得他几乎趴下。
汉武帝刘彻的光幕骤然放大,怒目圆瞪:“卖官鬻爵、宠信宦官,你可知把大汉江山糟蹋成何等模样!”
刘宏的衣袖被冷汗浸透,结结巴巴道:“朕...朕也是被张让那些阉人蒙蔽...”
“蒙蔽?”朱翊钧嗤笑着插话,“你西园卖官明码标价,两千石官职两千万钱,连三公之位都敢标价,这也能叫蒙蔽?”
武则天冷笑,道“朕倒觉得他聪明得很。西园钱堆成山,怕是比国库还要富足——只可惜这钱没用在百姓身上。”此时的武则天正积极参与着每个话题。
汉武帝没有理会朱翊钧和武则天的调侃,直接问道:“朕问你,你那边适合年月。”
朱翊钧看到汉武帝的话,立马转头对小太监吩咐道:“快,宣翰林院学士来此见驾,尤其是精通汉史之人。”
他猛然想起,汉灵帝简直就是一个宝库啊,那些名传青史的武将、谋士,现在都是汉灵帝治下之臣。
朱翊钧早就预备着这一天,毕竟他自己的学士和那些穷经皓首的学士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很早之前便让翰林院内的学者,分成数个小组,分头研究各个朝代的历史,尤其是谋士、武将的生平、年岁、弱点、战绩等。
汉灵帝听到汉武帝询问,回答道:“回世宗皇帝,朕这边乃中平六年一月。”
群里众人看到这个时间点,都叹了一口气。
汉武帝自然看过史书的记载,道:“根据史书记载,你死于中平六年四月。”
汉灵帝大惊,自己岂不是还有三个月的寿命?
汉灵帝不过身边人的眼神,直接从床上跪倒,匍匐在地上:“世宗皇帝救救孙儿。”
延寿之物众人自然没有,但汉灵帝并不是寿终正寝,而是突然疾病猝死,只要提高身体技能,那想来猝死的可能会大大降低。
这样的东西群里成员都有一些,那便是朱翊钧提供的‘菩提曲蛇’的蛇胆,还有小龙女豢养的蜜蜂采的蜂蜜,这些都是滋补上品。
毕竟是自己的子孙,汉武帝随机将几枚蛇胆和一些蜂蜜传送给了汉灵帝。
汉灵帝掀开玉盒,一股腥臭味扑面而来,看到里面黑褐色的蛇胆,有些恶心,问道:“世宗陛下,此乃何物,为何如此腥臭”。
作为一个皇帝,汉灵帝不缺少戒备心里。
“玉盒中是蛇胆,瓷碗中是蜂蜜”
汉灵帝喊过一旁的伺候的宦官,将一枚蛇胆递给他,道:“此乃天赐之物,你带朕尝一尝。”
宦官不敢不从,忍着腥臭一口将蛇胆吞下。
汉灵帝一直紧紧盯着宦官吞下蛇胆,默默地算计着时间。
汉武帝不知道汉灵帝并未自己服用,或者说即便知道了也只会高兴,毕竟来历不明的东西,谁也不敢直接吃。
汉武帝第一次收到蛇胆时,观察了一月有余,用了数人做试验,才敢放心服用。
汉武帝继续说道:“蛇胆可增强体质,蜂蜜可滋补身体,据说配合寒潭银鱼,可以解毒。”
汉灵帝冲着宦官道:“有何感觉?”
“感觉身体有一股热流走遍全身,暖洋洋的,很是舒服。”
汉灵帝随即将宦官的话,一字不落的转述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不疑有他,道:“群内有史书可自行查看,”
“黄巾之乱虽已平复,但地方刺史趁机做大,当务之急应该迅速整顿军务,勿要强枝弱干。”汉武帝道
“孙儿记得了”汉灵帝回道
汉武帝等人并未要求进入汉灵帝的世界,毕竟汉灵帝不同于崇祯,崇祯当时已经在亡国的边缘,即便是根稻草,他也会牢牢抓住。
汉灵帝虽然寿不久矣,但换位思考,任谁也不会将身家性命交代一些刚刚认识的人手中,哪怕这些人自称是自己的先祖。
其实几人都盯上了汉末的那批武将,但都没有着急,因为他们知道凭借汉灵帝自己的本事,绝对无法掌控局面,早晚会求到这些人的身上。
到时候几人便能以救世主的面貌出现,那些有名的文臣武将,绝逃不出几人的手心。
谈完话,几人便不再关注汉灵帝,仍由时间将其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