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模式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起飞前准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吹响了中国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的号角。合肥的起飞是在21世纪,但是这离不开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准备。从宏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微观的国有企业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的民营经济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合肥崛起了一批名牌企业,从城市新规划到城市逐步对外扩展和延伸,都充分体现了合肥人敢闯敢干的精神,既有合肥市委、市政府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决策,也有企业家和市民的奋发努力。那么,这段时间,合肥究竟做了哪些起飞前的准备?需要一探究竟。

1.敢为人先

合肥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包产到户”为突破口开始农村改革。1978年9月15日,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毅然决定实行包产到户,可以说几乎与安徽凤阳的小岗村齐名。这一具有开创性的举措,犹如一声春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首肯肥西县山南镇人民的首创精神,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因此作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之一而载入史册,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合肥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模式,而是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除了包产到户带来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特色农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合肥市长丰县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农村改革,大力发展草莓种植产业,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长丰草莓逐渐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长丰草莓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其优质的口感和严格的品质把控,让长丰县赢得了“中国草莓之都”的美誉。长丰草莓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国绿色农业十佳果品地标品牌”“全国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全国十大好吃草莓”等荣誉。现在,长丰草莓的品牌价值已超过百亿元。

合肥市包河区的大圩葡萄、庐阳区的三十岗西瓜,都在此时打开了市场,积累了知名度。大圩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口感丰富。三十岗西瓜果形端正,果皮薄,果肉多汁甘甜,属于脆熟型。

合肥小刘瓜子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20世纪80年代,排球“铁榔头”郎平到合肥来,都要去排队购买小刘瓜子,后来小刘瓜子成为驰名商标。

这些成绩的取得,让合肥的农村改革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精彩缩影。

2.焕新蝶变

1977年12月31日至1978年1月3日,合肥召开了科学技术大会,迎来全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合肥开展全市“学上海、学沿海、学先进”活动,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等领域,纷纷引进上海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1985年,合肥提出了“东延西扩、南靠北联”的经济发展方针,靠拢有实力的地区和企业,依靠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为合肥工业奋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合肥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扩权让利和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4年,合肥被安徽确定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会城市。个体工商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蓬勃发展,为城市经济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其一,1985年11月,合肥在国有企业领域刮起一阵劲风,12家企业试行股份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通过改革,合肥毛巾厂和制笔厂公开招聘厂长,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合肥冰箱厂、洗衣机厂、安徽轮胎厂等一批中小企业,开始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转型升级,慢慢脱颖而出,形成品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合肥制定了《合肥市近期工业发展纲要》(又称《百亿规划》),提出到1993年实现工业突破百亿元目标。1991年,合肥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3

其二,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合肥逐步放宽对市场的限制,乡镇民营企业获得了大发展。自1978年起,乡镇企业历经起步、发展、跳跃、调整四个阶段,异军突起,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数据显示,1986—1990年,仅合肥郊区的乡镇企业就达7 005家,乡镇企业总产值从2.32亿元增至7.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从1.24亿元提升到4.68亿元,上缴国家税金从886万元涨至4 100万元,企业实现利润从1 400万元增加到3 700万元……合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省委的表扬。4

1990年,11家乡镇企业荣获市级明星企业称号,荣获部优产品称号10个、省优产品称号24个、省系统优产品称号46个。5在全国和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合肥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领导的称赞,为合肥的工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3年起,合肥又兴办了双凤、龙塘、桃花、常青、蜀山、瑶海6个城区工业园区,以聚集壮大乡镇企业。至1998年,乡镇工业企业打造出一批名优产品,其中有部优产品18个、省名牌产品5个、省乡镇系统名牌产品18个、省行业优质产品38个。巢湖机电厂荣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淝河钢窗厂的卷闸门、常青棉织厂的棉衬衣远销10多个国家。6

3.区划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11月,合肥撤销大东门警区、车站警区、西门警区、北门警区、南门警区,成立了车站区、东市区、西市区和郊区。

1960年3月,合肥市区进行了一次区划调整,改郊区为蜀山区。6月又改蜀山区为北市区,改车站区为东市区,改东市区为南市区。各区增辖城郊公社。到了1963年,合肥将南市区更名为中市区,将北市区还原为郊区,自此合肥“三市区一郊区”的城市区划格局正式形成,并往后沿用了近40年。

至于合肥“老三县”中肥西、肥东两县的归属经过多次变迁,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为合肥下辖县。1948年12月底,在解放战争取得一定进展,合肥县西南部分地区获得解放的背景下,为了方便管理,肥西民主县政府成立,标志着肥西正式建县。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省级)驻合肥市,肥西民主县政府改称肥西县民主政府,直属皖北行署。1949年10月,肥西县民主政府改称肥西县人民政府。1950—1982年,肥西县先后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皖北行署六安专区、安徽省六安专区、合肥市、六安专区。1983年7月,肥西县划归合肥市辖。

1949年2月,中共江淮区委决定,进一步调整合肥县区划,筹建肥东县。1949年2月3日,建立肥东县。1949年10月,肥东县划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自此,肥东县改属过滁县、蚌埠、巢湖等多个地区。1981年4月,肥东县革命委员会改称肥东县人民政府。1983年6月7日,肥东县改属合肥市。

“老三县”中的长丰县成立最晚。1964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分别从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边缘划出部分地区设立长丰县。因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清代寿州长丰乡,故取“长丰”为县名,寓意“长治久安,人寿年丰”。虽然长丰县成立最晚,但却是隶属合肥的第一个县。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2001年,合肥市委、市政府开始研究制定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并上报国务院。2002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合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3月,合肥宣布将原有的“东市、中市、西市、郊区”格局转变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新四区。

2011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其行政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将原巢湖市的居巢区(现县级巢湖市)与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与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含山县与和县(不含沈巷镇)则划归马鞍山市。合肥走向独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的新时代。

小结

改革开放以后是合肥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乘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合肥站上改革开放的潮头,率先通过农村改革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城市改革使经济焕发了生机,对外开放增强了发展活力,城市区划进行了优化调整,为合肥开拓了发展空间。正是基于这些努力和积累,合肥在进入21世纪时,已做好了快速腾飞的充分准备,这座城市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