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两千多年前,一条起于中国东南沿海,穿越南海、印度洋、红海,最后抵达东非和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世界。
丝绸之路是历史的馈赠。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与海外就有了海上交往;两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从徐闻、合浦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黄支国、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的航线已经开通,与罗马帝国也有了来往;三国时期,东海丝绸之路已经形成;魏晋之后,以广州为起点,我国船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穿过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越马六甲海峡,可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达15个国家和地区;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交往的主要通道;到了宋代,广州黄埔、宁波、泉州三个港口迅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发展阶段;元朝时,既出现了海上贸易的一度繁荣,也遭遇了4次海禁;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扩展至全球,郑和七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及至清代,随着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海权全面丧失,“海上丝绸之路”一蹶不振;民国时期,海上贸易一直呈寥落之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上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相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着眼于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为世界提供了具有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
如果说“丝绸之路”是历史天空中的一道彩霞,那么广州黄埔、泉州、宁波、福州、扬州、连云港、登州、合浦八个港口就如八色光一般,映照着中国古代的海上风云变幻。广州黄埔港凭借山海之利,地控三江入海,从3世纪30年代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堪称“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泉州港作为东西洋间国际贸易网的东方支撑点,在马可·波罗的游记里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宁波港位于中国南北海运航线的终端,是中国著名的国际贸易港之一;福州港堪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泊地之一,是沟通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扬州港则凭借矗立大运河之畔的独特位置,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连云港则曾是中国繁忙海上运输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登州港在对外交往中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连接东北亚交流的纽带;合浦港作为多个历史时期南海对外海上贸易的枢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有港的地方自然有人的活动,有人便有故事。遥想当年,这些港口是何种气象。在那港口之上,徐福出海,圆仁求法,鉴真东渡,郑和西下,马可·波罗上岸……看海面上,商船云集,千舟往复,不分昼夜。周边店铺林立,酒肆里人声鼎沸,街巷里熙熙攘攘;波斯的地毯、大食的异药、新罗的檀弓、安南的象牙、天竺的郁金香和菩提树,琳琅满目。到了夜晚,散落各处的会馆灯火通明,歌吹沸天,各种外语和方言不绝于耳,诗酒唱酬,千灯市喧……而城外,近处则帆樯如林,静立河上,灯影半临水,筝声犹在船;远望烟笼夜色,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一派壮美景象。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生活。多少中国人,多少故国事,都付历史洪流中。
这部《海上丝绸之路:8港口志》,是港口志、风物志,亦是文化志、人物志,其或壮阔或幽微的描绘,意在还原历史的场景,唤回文化的记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这是传记人创作的责任,也是复兴中华的使命。
是为序。
李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