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8港口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跃升宋元:涨海声中万国商

在古代泉州港的发展史上,宋元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地位已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到了元代则成为世界上的“东方第一大港”和国际贸易大港。全国及世界各地区的商人和商品聚集在这里,泉州港成为世界物流中心;泉州港有通往世界各地的航路,泉州是世界航运中心;西方国家许多学者、探险家和传教士云集泉州,也使这里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交流的门户。泉州海商拼搏于“海上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宋元时的泉州港是泉州“三湾十二港”的总称。“三湾”指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十二港”分别为洛阳港、后渚港、法石港、蚶江港、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围头港、金井港、安海港、石井港,而重要的内港则有南光港、乌屿港、梧宅港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港口分布在泉州南北海岸线的各个角落。元祐二年(1087),朝廷在泉州设立专管进出港口的船只、货物,以及中外海商和贸易税收的机构——市舶司,泉州港成为正式对外开放的港口,本地或外来的船舶无需再经广州市舶司验关,可直接入港贸易或装货放洋。这一政策使得泉州的海外贸易进入繁荣期,政府充盈的财税为大批桥梁的建造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作为全国内外物资的吞吐港,腹地许多省份的名贵产品源源不断地贩运到泉州转外销,对大批桥梁的建设提出了客观需求。泉州贸易税收最多的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以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石桥安平桥为代表的近百座石桥的建立,将泉州海陆交通串联,方便了货物的起运卸载,也通畅了往来商旅。在宋代,泉州形成多造桥、快造桥、造大桥、造长桥的盛况,乃是海外交通空前发达的产物,所以有了“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美誉。

宋元两代,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为龙头,与亚洲海域“北洋”“东洋”“西洋”实现了连接与互动,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泉州成为世界上的“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门户。当时,泉州港是世界航运中心,泉州海上交通的主要航路——泉州至占城的航线:由泉州港启航,经广州、西沙群岛,顺风20多日可到达;泉州至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浡泥(今文莱)等国的航线:自泉州港启航,经西沙群岛、南行至占城,经罗斛、吉兰丹、龙牙门到达三佛齐;泉州至印度及阿拉伯半岛的航线:泉州出发,经占城抵三佛齐,穿过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海岸,达故临,换小船,进入波斯湾;泉州至亚丁湾和东非弼琶罗、层拔的航线:自泉州港出海,经南海、三佛齐、故临至波斯湾,再由波斯湾沿阿拉伯海岸向西南行,即可到达弼琶罗、层拔等地区;泉州至菲律宾的航线:一条从泉州出发,经广州占城、浡泥至麻逸,一条从泉州出发,经澎湖、琉球(台湾)至麻逸;泉州至朝鲜、日本的航线:从泉州沿东海北上,经明州至高丽,然后横渡东中国海,到肥前的值嘉岛,再转航到筑前的博多;泉州至欧洲的航线:从泉州启航,经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巴拉巴海岸,到波斯湾的霍尔木兹登陆,经大不里士到特勒比遵德,再经伊斯坦布尔到达威尼斯。国内航行路线有泉州至澎湖、台湾,泉州至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航线。

宋元时期,通过海路与泉州贸易的国家与地区不断增加。南宋时,常到泉州的国家有31个,即大食(今阿拉伯半岛上)、嘉令、麻辣、新条、甘秠、三佛齐、真腊、三泊、绿洋、登流眉、西棚、罗斛、浦甘、浡泥、阇婆、占城、目丽、木力千、宾达浓、胡麻巴洞、新洲、佛罗安、朋丰、达啰啼、达磨、波斯兰、麻逸、三屿、浦哩唤、白浦迩、高丽。宋元时期,我国的航海技术包括天文导航、地文导航、季风航海、航海气向、航海水文等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泉州港在南宋末年已跃居全国海港第一位,到元朝则延续了宋时的发展态势,元朝政府在泉州设立海道运粮万户府,建立自泉州至杭州的海道水站接待泉州舶货和外国来使;提高泉州的政治地位,至元十五年(1278)将泉州从府治提高为福建行省的首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福建并入江浙行省后,仍将泉州作为江浙行省南部的行政中心。上述措施使得泉州港的国内外交通与贸易更加繁荣,逐渐走向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