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家庭制造》 :“肉欲圣杯”下的“童贞”逸事
1970年,英国知名小说家兼文评家马尔科姆·布拉德布里携手安格斯·威尔逊野心勃勃地在东英吉利亚大学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班” ( Creative Writing Course) ,旨在培养一批将来有望成为作家的研究生。该课程迟迟无人选修,正当布拉德布里准备取消该计划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位年轻人打来的电话,表示有意报名。经过面谈,这名年轻人成了该写作班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当年招收的唯一学员。他就是誉满当代英国文坛,号称英格兰“国民作家”的伊恩·麦克尤恩。回忆起自己在东英吉利亚大学的学习,麦克尤恩说:“我在人生中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快乐。搬去诺维奇似乎是我一生中第一个真正的选择。”对于自己当年的创举以及招收的第一个学生,布拉德布里回忆说:“部分原因是多亏了伊恩·麦克尤恩,英国学术机构才赞同写作是一种可以被传授的东西,而不是上帝赐予的天赋……他那年写了二十多篇短篇小说,他的表现是如此突出,以至于学校都被他说服了,认为开设创意写作课程班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1 作为布拉德布里的得意门生,麦克尤恩两年后将这些短篇小说中的一篇发表在《新美国评论》杂志上,题名为《家庭制造》。麦克尤恩不仅用赚取的稿费开始了他在阿富汗的嬉皮士之旅,而且还在临行前受到塞克尔和沃伯格出版社的垂青,邀请他将这篇短篇小说扩充成长篇作品。3年后,这部作品连同其他7篇短篇小说结集出版。这便是麦氏被学界称为“惊恐文学”的代表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家庭制造》首当其冲,成为这部备受争议的小说集的开篇之作。作为其文学创作的起点,麦克尤恩的处女作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它为什么引起了批评界广泛的争议? 它又为麦克尤恩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这些都是本章试图回答的问题。
D. J. 泰勒( D. J. Taylor)认为:《家庭制造》是“一部关于乱伦的故事:十五岁的哥哥诱奸了十岁的妹妹”2。 多米尼克·黑德( Dominic Head)指出:在《家庭制造》中,“麦克尤恩用其精明的叙述者来暗示一个地震式的转折:惊恐文学颠覆了感伤小说的信仰,因为在感伤小说中人类的自然情感被看作是件值得颂扬的事情。当然,为了揭示人类基本反应的丑陋内核,‘理性’被剥离了情感”3。另一位批评家珍妮特·巴克斯特( Jeannette Baxter)认为:《家庭制造》是“一部关于暴力和性幻想的、让人不安的故事,其标题暗示了在当代消费文化中传播的‘现成’( ready-made)形式的性欲望”4 。在我国学者邱枫看来,《家庭制造》是一则关于男性气质的故事。他说:小说描绘了叙述者“对霸权性男性气质从认同到抵制的故事,大胆挑战传统的男性气质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并且用悲剧背后的喜剧,不动声色地嘲讽了这一传统强加给男性和女性的束缚,揭示了其带来的现代荒原中的人性扭曲和社会不安,促使读者反思这一理想化的霸权性男性气质”5。笔者认为,包括上述批评家在内的很多学者之所以把麦克尤恩描绘成“愚蠢的性别歧视者,甚至把他的作品视为狂暴的色情文学”,其最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麦氏“异常迫切的道德意图”。6
在接受访谈时,麦克尤恩坚定地说:“我们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 ( We are innately,moral beings) ,而“小说是一种深化的道德形式,是进入他人心灵的完美介体。我认为在移情层面上来说,道德问题始于小说”。7 有鉴于此,本章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紧扣小说人物叙述者“我”在“肉欲圣杯”( fleshly grail)的诱惑下,为试图进入成人世界、实现从“天真” ( innocence)到“经验” ( experience)的转变而千方百计失去自己的“童贞” ( virginity)这一伦理主线,通过解构伦理身份、伦理判断和伦理意识等若干伦理结,着力剖析麦克尤恩潜藏在作品深处的伦理旨趣:“我”所失去的不仅是个人的“童贞”与“童真”,而且在更宽泛意义上折射了青少年群体在青春期的困惑、烦恼与迷惘,以及他们可能潜在的道德滑坡和伦理缺失,值得引起社会的重视与思考。
1 Bernie C. Byrnes,The Work of Ian McEwan:A Psychodynamic Approach,2nd ed. ,London:Paupers' Press,2002, p. 40.
2 D. J. Taylor,A Vain Conceit:British Fiction in the 1980s,London:Bloomsbury,1989,p. 58.
3 Dominic Head,Ian McEwan,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7,p. 34.
4 Jeannette Baxter,“Surrealist Encounters in Ian McEwan's Early Work,” Ian McEwan:Contemporary Critical Perspectives,ed. Sebastian Groes,London:Continuum,2009,p. 17.
5 邱枫:《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1期,第15页。
6 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 ,第325页。
7 Ryan Roberts,ed. ,Conversations with Ian McEwan,p.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