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泌尿外科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膀胱出口梗阻

前列腺生长的调控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进展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病理特征是尿道前列腺部周围前列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数的增加(过度增生)。能观察到仅在正常胚胎发育期出现的新生上皮腺体结构。前列腺上皮中的间质组织由于“再度觉醒”概念的诱导效应,导致成人前列腺中新生腺体的发生。

前列腺细胞数目的增多表现为上皮和间质细胞的增殖,程序性细胞死亡减少,或两种机制同时存在。在BPH发展的早期,细胞增殖迅速发生。在进展为BPH以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而且程序性细胞死亡减少(雄激素和雌激素活化,抑制细胞死亡)。

雄激素在BPH中的作用

睾酮(testosterone)可以与雄激素受体直接结合,或通过5α-还原酶(5AR)转换为更有效的形式——双氢睾酮(DHT)。存在两种5AR亚型:Ⅰ型或称“前列腺外”5AR(其并不存在于前列腺组织中,而是在皮肤和肝脏的组织中);Ⅱ型或称“前列腺”5AR(其只存在于间质细胞的核膜上,而不是在前列腺上皮内)。Ⅰ型5AR不会受到非那雄胺抑制,而Ⅱ型可以。度他雄胺同时抑制Ⅰ型和Ⅱ型5AR。非那雄胺可降低血清DHT水平约70%,度他雄胺大约95%。非那雄胺可降低前列腺内DHT(Ⅱ型)水平约80%,度他雄胺可降低约94%。笔者不知道这些差异是否会转化为临床疗效的差异,因为两种药物没有进行过临床比较。

睾酮可以弥散至前列腺和间质上皮细胞。睾酮在上皮细胞内,其直接与雄激素受体结合。在前列腺间质细胞内,一小部分与雄激素受体直接结合,但是大部分与核膜上的5AR结合(Ⅱ型)被转换为DHT,随后与间质细胞内雄激素受体结合(具有更强的结合力,所以比睾酮更易结合)。部分在间质细胞中形成的DHT从间质细胞中扩散出,进入相邻的上皮细胞(旁分泌作用)。雄激素受体/睾酮或雄激素受体/DHT复合物随后与细胞核上的特异性结合位点结合,因此介导雄激素依赖基因的转录和后续的蛋白质合成。

目前认为这是间质/上皮相互作用,可能受到可溶性生长因子介导,这种因子是刺激或抑制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小肽。生长刺激因子包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K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转化生长因子(TGF)(如TGF-β)正常抑制上皮细胞增生,而在BPH中TGF-β水平可能会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