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核病年鉴(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概要

回顾2021,抗击新冠疫情已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在国内外结核病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成果丰硕、成绩斐然。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发布了多部结核病相关的指南。以“鉴史明今,防治结核”为主题的中华医学会2021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成都成功召开。《中国结核病年鉴(2020)》的出版发行为结核病专业学术领域提供了新的指导标准。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结核病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了多部结核病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2021年国内外结核病预防控制、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结核病预防控制

(一)结核病的流行

2020年全球新发结核病约990万,发病率约127/10万,2021年国际上多位学者研究了结核病在不同时间和地区分布情况的发病率信息,对有效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提出见解。同时,在结核病与相关疾病、特殊人群的结核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结核病防控的影响等领域进行了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2020和2021年的流行对全球的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基本结核病服务的提供、结核患者的发现以及结核病疾病负担产生重大影响,对此,WHO发布了结核病防控指导建议,为更好地指导结核病防控提供方案。

我国2020年结核病新发患者数约为84.2万,结核病发病率为59/10万,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排第2位。我国专家及学者对多地区的结核病、耐药结核病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思路。儿童/学生结核病防控及流行状况、耐药结核病监测、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状况和危害性、结核病相关影响因素、结核病与相关疾病、肺外结核流行状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结核病防控的影响等领域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分析罹患不同系统疾病儿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筛查情况及报告学生肺结核发病特征,为有效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提供参考。分析耐药情况及耐药变化趋势,重视患者的耐药筛查,加强耐药患者的治疗管理。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菌种分布从而明确其流行状况和危害性。了解肺结核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以便早期对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分析结核患者并发肺外结核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者的诊疗水平,为进一步指导结核病防控及治疗提供思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结核病防控产生了重大影响,在COVID-19常态化防控形势下探讨结核病的发现工作,建议建立结核病应急防控机制,在常态化防控阶段加强重点人群的主动发现工作。

(二)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措施和成效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主题是:The clock is ticking(分秒必争,终止结核)。不断强化的诊断方法和抗结核新药的可及性,为结核病规划指南提供了更多证据。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发布多项快速通告、会议报告,更新多项整合指南,旨在为成员国和其他相关机构提供更多结核病诊疗的策略。同时,各国和各机构在结核病患者筛查、治疗和管理方面也做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2021年我国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的主题是:终结结核流行,自由健康呼吸。只有加快行动,只有分秒必争、奋蹄疾飞,才能早日实现没有结核病流行的世界。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给结核病患者发现、治疗和管理带来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结核病控制策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互联网医院、在线服药打卡、体检筛查车等新型防治手段为结核病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带来新的契机。2021年,我国发布了新的《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技术指南》,为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人员提供了新的工作规范。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给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带来困难,但结核病防控工作需要吸取疫情防控的经验与教训,我们需要做好新冠疫情常态化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二、结核病基础研究

(一)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

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可以全面描述结核病的分子流行病学,预测耐药结核病表型、菌株鉴定和更好地理解传播链,同时发现新的结核分枝杆菌传播类型,大部分研究也将此用于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动力学,以发现在不同地区传播的特定基因型菌株。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与毒力、耐药性和/或更高的传播率相关,国际上对此基因型的传播分析也日益增多,对于北京基因型及其亚型的流行传播逐渐重视。

国内对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以对局部地区流行的结核分枝杆菌传播情况进行研究为主,采用分枝杆菌散在重复单元-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ycobacterium interspersed repetitive unit-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MIRU-VNTR)基因分型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熔解曲线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法(McSpoligotyping)、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方法(spoligotyping)等几种常见的分型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及传播链的分析。另外MIRU-VNTR同源性鉴定技术可应用于聚集性群体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常规监测和应急检测;全基因组测序进行基因组聚类分析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可确定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传播模式和耐药谱。而全基因组数据分析平台SAM-TB的建立使得构建基于结核分枝杆菌WGS的全国结核病耐药和传播监测数据库成为可能。

(二)抗结核新药及药物靶点

本年度国际在抗结核新药及药物靶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靶向结核分枝杆菌生存、生长、耐药等必须酶的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天然合成化合物,以及对纳米颗粒和宿主导向方法在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中的作用中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可能的新的靶点、可能的化合物以及理论基础。

国内科学家们对于抗结核新药及新靶点的研究继续集中在靶向MTB生存、生长、耐药等必需酶和其他成分的抑制剂、药物衍生物或同源物、中草药提取物,以及纳米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同时也在抗结核药物活性组方筛选、抗结核新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经济学评价、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治疗药物及靶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为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可能的新靶点、化合物以及理论基础。

(三)结核病疫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道,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4个新型结核病疫苗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其中,处于Ⅰ期临床阶段有3种,包括两个病毒载体疫苗Ad5 Ag85A和ChAdOx1 85A/MVA85A及亚单位疫苗AEC/BC02;处于Ⅱa期的有4种包括病毒载体疫苗TB/FLU-04L、亚单位疫苗ID93+GLA-SE和GamTBvac、减毒活疫苗MTBVAC;5种处于Ⅱb期,包括用于加强免疫的灭活疫苗DAR-901、亚单位疫苗H56:IC31和M72+AS01E、BCG疫苗再接种保护力的评估、灭活菌体疫苗RUTI;处于Ⅲ期的有2种,分别为活菌疫苗VPM 1002,以及热灭活疫苗MIP/immuvac,其中一些临床试验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尤其M72+AS01E是目前最有希望改变结核病疫苗应用的现状的候选疫苗。此外,诸多结核病疫苗的临床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新型佐剂及新的结核疫苗候选抗原蛋白的筛选等研究工作也推动了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发进程。

2021年,由我国研究者开发的微卡疫苗正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亚单位疫苗AEC/BC02正进行Ⅰ期临床试验。此外,我国学者设计研发了多种新型结核疫苗,包括DNA疫苗、重组BCG、重组亚单位疫苗等,并对部分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了评估。与此同时鉴定了多种新型结核抗原,在新型佐剂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四)结核分枝杆菌生理生化

近一年来,国外学者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理生化研究较为深入,对细胞壁的功能基因和代谢调控途径的研究确定了细胞壁合成途径中关键的基因和蛋白,如Rv1900c、Rv1717和Rv2140c等;对结核分枝杆菌铁获取、能量代谢、脂代谢的研究为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和疗法提供思路。在结核分枝杆菌病原性、毒力、持留感染以及耐药方面的研究同样为揭示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国内学者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免疫原性及抗原表位的研究集中在Rv2626c、Rv2654、Rv3621c和ManLAM等对结核分枝杆菌存活的影响;RmlA和AG等被发现是重要的毒力因子,MSMEG_1415在耻垢分枝杆菌持续生存中发挥重要作用,Rv2642(CdiR)和Rv1453的研究同样为揭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结核病免疫学

固有免疫中巨噬细胞在MTB感染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年度研究表明,协调的氨基酸摄取和代谢、外源性乳酸的积累、SIRT3、半乳糖凝集素 -8、SLAMF1、PPE38、SAA3、WNT6等调控因子及过程影响着巨噬细胞的代谢、极化、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摄取等过程;固有免疫的模式识别受体同样在MTB感染后的免疫激活中不可或缺,其中EsxL能够通过TLR2诱导TNF-α分泌;TLR2、TLR4和TLR8及NOD2受体仍然是研究热点,几种模式识别受体信号的激活转导可以参与MTB识别进而增加宿主对MTB的清除。在适应性免疫的研究中发现,T细胞亚群CD4+CD25highFoxP3+的增加、Th-1反应的损害与结核潜伏感染者(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和结核病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杀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降低相关;对动物模型猕猴PTB和LTBI的肺免疫景观进行综合分析,提高了对结核病免疫发病机制的理解;另外 HO-1、肽聚糖水解酶 RipA(Rv1477)、ZBTB25、PPE18、Rv1654、Rv2145c、Rv0580c、TNFRp75、HSA-miR-366、IL-4i1、IL-17 等生物标志物在调节结核感染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国内,对固有免疫的研究显示,M1/M2比值、M2a增加和M1表型降低等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状态和表型及单核细胞的FPR1降低可以提示结核感染的免疫状态;Rv1987、STAT1、CXCL10和HDAC6参与巨噬细胞极化从而控制MTB在细胞内的存活。适应性免疫中,CD4+MAIT细胞IFN-γ和GrzB表达在抗结核免疫中发挥一定的作用;CD4+CD25+Treg在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超敏反应中发挥作用。不同药物方案治疗结核病过程中,CD8+T 细胞、CD4+T 细胞、CD4+T 细胞 /CD8+T 细胞的数量及 INF-γ、INF-α、IL-2、IL-4、IL-10等的表达也存在一定差异。TIMP-1、Tim-3、IL-17A、OPN、NEAT1等调控因子在结核病患者中高表达,同时有一定的疗效预测作用;miR-20a-3p、miR-222-3p、miR-21在参与结核病感染免疫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三、结核病诊断与治疗

(一)结核病诊断方面

1.结核病的细菌学诊断

结核病的细菌学检测和耐药性检测对于结核病的防控十分重要。一方面,技术进步和试验方法的改进,不断提高涂片、培养、耐药性检测的工作效率和检出率,进一步提高结核病诊断效率;另一方面,与结核分枝杆菌(MTB)同属于分枝杆菌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也日益受到关注。

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查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也是判断结核病活动性、传染性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和认识的提高,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率呈上升趋势。我国结核病耐药形势依然严峻,NTM也不容忽视,诸多学者就相关主题进行了研究。

2.结核病的影像学诊断

医学影像学在结核病的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辅助诊断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必不可少的工具。CT病灶形态学分析是结核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而CT增强扫描是其进一步的补充方法,MRI是形态学诊断同时也是分子影像诊断的重要技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是近年兴起的新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在结核病的鉴别诊断和结核病灶活动性及抗结核治疗疗效评估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熟练掌握不同影像学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应用的目的与意义,重视肺结核不典型影像表现、菌阴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的影像诊断与鉴别,推进影像学形态分析和细菌学、病理学及免疫学等多学科联合诊断等,将是现在及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

1年来,国内专家发布了肺结核的影像诊断标准及专家共识,有学者对肺结核非典型CT征象进行了总结,也有学者就肺结核、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肺结核合并肺癌、糖尿病合并肺结核、HIV合并肺结核、耐药肺结核、气管结核的影像学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还有学者对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CycleGAN)深度学习方法重建的超低剂量胸部CT(ULDCT)图像质量在肺结核的应用中提出独到的见解。此外,不同发病部位的肺外结核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报道。随着人工智能在结核病领域的广泛应用,结核病影像诊断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结核病的免疫学诊断

结核分枝杆菌(MTB)是结核病的致病因子,是调节宿主免疫应答最成功的细胞内病原体之一。MTB感染普遍存在,但一般仅限于原发感染阶段,免疫缺陷或免疫受损的患者更容易发病。国外基于结核病免疫学的检测分类仍然以干扰素γ和其他生物标记物的检测为主,而需要明确的疾病分类依然是活动性结核病和结核潜伏感染的鉴别诊断。

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方法中以免疫学诊断技术最为常用,特别是以细胞免疫反应为基础的干扰素γ释放试验近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儿童、老人、艾滋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结核病感染筛查及不同器官的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此外,各种新型生物标记物在结核免疫学诊断中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进展。

4.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结核病(TB)是单一传染源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耐药病例的增加,结核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防止耐药菌株出现的关键。分子诊断方法,包括 GeneXpert MTB/RIF、Xpert MTB/RIF Ultra 和全基因组测序(WGS)已被用于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定。雅培实时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游离DNA检测、液滴数字 PCR(ddPCR)、ELITe InGenius® 平台携带的 MDR/MTB ELITe MGB® 试剂盒以及GeneLEAD Ⅷ和The Deeplex Myc-TB®等检测方法同样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必需的结果,从而能更有效地管理病例并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是发现、治疗和管理结核病患者的基础。近年来,结核病病原学的检测手段正由传统的细菌学检查转向分子诊断等更为精确的方法。GeneXpert MTB/RIF、GeneXpert MTB/RIF Ultra、宏基因组测序(mNGS)等仍是热点内容,游离 DNA、RNA、CRISPR-Cas检测系统、微环境中微生物基因的检测及基因芯片技术等检测手段也为及时明确诊断及耐药性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5.结核病的介入学诊断

近1年来,经常规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荧光支气管镜、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胸腹腔镜、食管胃镜等引导新技术取材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副作用小。所取细胞学、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人体标本联合Xpert、细菌学培养或病理学等实验室检测技术和微生物学快速现场评价(rapid on-site evaluation,ROSE)诊断结核病的准确度明显提高,尤其新开展的胸膜冷冻、经纵隔开窗冷冻取材技术明显提高了结核性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疾病的诊断阳性率。总之,经皮、胸腹膜腔、气道等多途径联合介入及冷冻、生化标记物、免疫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串、并联联合使用,大大地提高了疑难结核和肺外结核的鉴别诊断能力,为及时抗结核治疗和疗效的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气道和经皮的介入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仍然活跃,常规支气管镜介入术、内科胸腔镜、超声支气管镜介入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介入术和超声造影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术发展迅速,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和胸膜穿刺技术仍具有较大的价值。各种介入技术除可直接观察病变形态之外,更重要的是可经冷冻胸膜/肺活检、内膜钳夹活检和支气管刷检及获取支气管冲洗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液及病变组织,分别联合生化、细胞因子、Xpert MTB/RIF、Xpert Ultra、组织病理学和细菌涂片培养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可显著提高结核病的诊断效能。

6.结核病的病理学诊断

2021年结核病病理学的研究主要在肺外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结核的常见病理表现为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性炎,介观显微镜联合立体抗酸染色法可以三维测定组织内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状况,而肺部肉芽肿周围,特别是肺纤维化部位有大量肥大细胞聚集,此表现有助于肺结核病灶的诊断。Xpert MTB/RIF在检测病理组织中的结核分枝杆菌上有高的应用价值。

结核的病理形态影响其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坏死性肉芽肿性炎表现的病理组织有着较高的病原学检出率,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能够精确实现结核分枝杆菌与泡沫细胞在石蜡组织中的共定位显像,在常规病理学检测基础上,特殊染色和分子检测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结核病的确诊率。

(二)结核病治疗方面

1.抗结核新药与新方案

全球的新冠疫情此起彼伏,但是抗结核新药及新方案的研究仍然在持续进行中。在过去的1年中,对新药WFQ-228、Q203、DprE1抑制剂、SQ109和LCB01-0371的作用机制及给药浓度方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国际报道使用大剂量利福平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普瑞玛尼、莫西沙星和吡嗪酰胺联合或利福喷丁和莫西沙星联合治疗敏感结核病;贝达喹啉、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氯法齐明和环丝氨酸9个月方案和利奈唑胺、氟喹诺酮、氯法齐明、环丝氨酸和吡嗪酰胺短程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有研究指出在利福平耐药和高度耐药结核病中,普瑞玛尼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缩短疗程的新方案为结核病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新方案的应用仍需持续评估。

2021年,《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出台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指导意义。国内对新药吡法齐明、西他沙星、贝达喹啉和WFQ-228分别进行了最佳给药方案、体外抗结核活性及抗结核机制的探索,为新药更有效治疗结核病提供依据。对敏感结核病治疗,莫西沙星替代异烟肼的4MRZE超短程化疗方案、莫西沙星与吡嗪酰胺超短程化疗方案均对初治肺结核病患者有较好的安全性。对耐多药新方案的报道,包括含贝达喹啉口服短程方案、联合使用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使用不同疗程阿米卡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和含利奈唑胺的全口服短程化疗方案等,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同时要注意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2.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

2021年国际主要进行了结核病的纳米技术的免疫治疗,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作银基纳米颗粒的载体显示出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的能力,包裹有ArgF抗原的纳米颗粒(ArgF-NP)可以提高对BCG的免疫作用。靶向IL-4受体的MDSC消耗疗法、选择性阻断T细胞中的TGF-β信号转导、白蛋白与GM-CSF融合法、使用抗癌Akt抑制剂MK-2206增强BCG免疫功能等研究为深入进行宿主导向免疫治疗提供依据。在疫苗研究方面,亚单位疫苗牛腺病毒(BAdv85C5)是一种有前途的结核病黏膜疫苗,c-di-AMP作为黏膜佐剂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可用于新型抗结核黏膜疫苗的研究。嵌合蛋白亚基疫苗PP43有望作为抗结核亚单位疫苗进行进一步开发。Dodecin-ESAT-6诱导强烈的Th1免疫反应,为结核病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亮氨酸生物合成基因(leuD)缺陷型BCG可以替代抗生素抗性基因。用于选择人类使用的rBCG候选疫苗、BCGΔBCG1419c候选疫苗在多种小鼠模型中可以比BCG更有效地对抗结核病。重组耐药BCGRdrBCG-Ⅰ疫苗是一种稳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性疫苗。BCG::ESAT6-PE25SS可以作为潜在的TB减毒活疫苗候选者。2021年包括有MTBVAC、ID93+GLA-SE、AERAS-402几款结核病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对佐剂半结晶佐剂δ-菊粉、ISCOMATRIX、PLUSCOM和MPLA均是可增加结核分枝杆菌免疫原性的理想候选者。

国内2021年在结核病的免疫治疗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胸腺肽作为免疫调节剂,具有调节以及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功效。在治疗性疫苗方面,Rv0446c蛋白及其T细胞表位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可用于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技术研究和新型结核亚单位疫苗的构建。rRv3621c混合佐剂MTM[母牛分枝杆菌(M.vaccae)、人工合成海藻糖6,6'-二分枝菌酸(TDB)、单磷酰脂质A(MPLA)]可诱导较强烈的抗原特异性Th1型免疫应答,具有较强免疫原性。

3.介入治疗

在全身抗结核化学治疗基础上,针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不同类型需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措施,兼具可视化气管镜和球囊扩张功能的软体机器人消除了由于使用单独的仪器而产生的视线遮挡问题,同时具有拐角可视能力,运行灵活方便,进一步优化功能后具有向临床推广的价值。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优于单纯保守治疗的方法,可以治疗非大规模咯血。胸膜腔内局部应用阿替普酶和DNase纤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安全性。国际也报道了使用内镜治疗结核性腘窝滑囊炎的病例。近年来国外学者不断尝试开展一些介入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改进介入材料等,极大地推进了结核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在国内,在中心气道狭窄的治疗上,内镜下综合介入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了外科手术肺切除术和支气管重建术。胸部物理治疗(CPT)联合纤维支气管镜(FB)灌洗能够有效改善肺结核(PTB)患者排痰效果和呼吸功能。药物联合经支气管镜结核空洞填充术(TTCP)治疗空洞性肺结核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可能。此外,新的介入手段也为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脓胸等胸膜病以及顽固性支气管胸膜瘘等难题提供了新的选择。局部麻醉下胸腔镜技术可有效降低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内科胸腔镜下氩气刀联合尿激酶注入方式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理想。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治疗胸壁结核患者效果显著。电视辅助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可明显改善肺功能,利于术后康复。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与药物灌洗是一种治疗脊柱结核较为安全、有效、微创的方式。

4.外科治疗

2021年在外科手术治疗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明确慢性结核性脓胸术前抗结核治疗在手术前最佳时间及其效果,以便获得更良好的效果和最少的术后并发症。肺和胸膜切除术结合微创干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确保患者的稳定康复。开窗开胸术治疗慢性脓胸使用得当有助于支气管胸膜瘘的最终愈合和随后的肺扩张,从而避免更具侵入性的手术。局部麻醉下胸腔镜检查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胸腰椎结核、髋关节结核等骨骼结核中,在严格的术前选择方案下,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的保护下,进行特定的手术术式是相对安全的。同时对胸壁结核、心肌结核、腹部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等其他肺外结核也进行了相关外科治疗的研究及探索。

国内在肺结核、结核性脓胸、胸壁结核、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肠梗阻、肾结核等胸部及肺外结核病的外科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单孔电视胸腔镜纤维板剥脱治疗在耐药结核性脓胸或合并严重肋间隙狭窄的3期结核性脓胸手术中总体而言安全、有效、可行;微创胸腔镜手术可应用在胸壁结核手术中。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腹腔镜手术行结核肾脏切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作为结核肾脏切除的首选术式。

5.耐药结核病治疗

近1年,由全球结核病项目组织的“世界卫生组织耐药结核病治疗转归定义专家咨询会会议报告”对抗结核治疗及疗效监测诊断方面的最新科研进展、同治疗转归新定义相关的原则与策略性问题、实施性问题等方面展开概述。同时,2021年国际学者在耐药结核病治疗方面,包括含新药的化疗方案、BPaL方案、治疗儿童耐药结核病含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等方案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值得借鉴与学习。

我国学者在耐药结核病的不同治疗方案、中医药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以及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提高依从性、耐受性作为目标,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及适合中国患者的方案。

6.结核性脑膜炎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进入蛛网膜下腔后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反应,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2021年,国际上结核性脑膜炎的化学治疗、激素治疗、免疫治疗、鞘内治疗及脑室外引流术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021年,国内结核性脑膜炎的化学治疗、耐药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激素治疗、鞘内治疗及脑室外引流术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利奈唑胺在结核性脑膜炎以及耐药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诊疗效果,激素、鞘内治疗及脑室外引流术对结核性脑膜炎也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7.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结核病治疗

草药和膳食补充剂相关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增加,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发生率较低,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每2周检测肝功能可早期诊断ATB-DILI。Alu和LINE-1的DNA甲基化、NAT2基因型的慢乙酰化表型与ATB-DILI相关,并可能成为新的ATB-DILI生物标记物。在ATB-DILI的治疗中应考虑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合并HCV感染的MDR-TB患者中,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和耐多药结核病(MDR-TB)药物同时治疗是有益的。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进行LTBI治疗是安全的,但需要密切监测。

ATB-DILI是我国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也是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营养不良、合并HBV感染、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蔬菜摄入不足和食用油摄入过高与ATB-DILI的发生相关,DILI亦会造成结核病治疗的不规范及耐药产生。ATB-DILI的分子机制仍然是研究的热点。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降低结核病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共感染患者DILI的发生率。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治疗好转率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纵观2021年,国内外结核病控制、基础和临床诊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WHO先后发布的一系列指南及专家共识,为结核病的诊治提供了具体行业标准和指导。在分子流行病学、抗结核新药及药物靶点、结核病疫苗、结核分枝杆菌生理生化、结核病免疫学等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无论在结核病的细菌学诊断、影像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还是在介入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等方面,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得到了推广与应用。在结核病临床治疗方面,抗结核新药新方案、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介入治疗、外科治疗、耐药结核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一些新药、新方案和新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使广大患者受益。新冠疫情常态化的现状,使未来抗击结核病的工作仍然艰巨,我们需要满怀希望地向前迈进,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结核病防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为终止结核病的流行而加倍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