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传统炮制工具及应用
第一节 切制工具
切制是将原药材经软化后,用刃具切成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所需的饮片。建昌帮所用刃具主要有切药刀和雷公刨。切刨的刀工是加工炮制人员的基本技术,作为一个中药师(士),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刀工。刀工的基本内容又称“刀刨八法”,包括使用切药刀的拈(niān)个、斜捉、直握、手托等送药的切制法,以及雷公刨的药斗加压刨法、手按刨法、压板刨法、长斗刨法等。刀工的基本要求是按药材特征和炮制要求加工成各种规格的片、段、丝、块。片张要求达到厚薄均匀大小长短相仿,整齐划一,无粘连卷翘。操作要求清爽利落,速度快。
一、切药刀
建昌帮药界的切药刀很好用,也很出名,习称刹刀,又称琢刀、建刀(图2-1)。其刀头有孔,与刀床连接;刀身宽大,刀尾装木手柄。其配件有刀案(即桌案,固定刀具,承接切下的饮片)、刀床(连接刹刀与刀案的铁制物件,前端有鼻,分叉,两侧有孔,与刀头孔用刀栓连接)、苏木刀栓(插入刀床前端孔与刀头孔,固定刹刀)、拦药木界尺(用来拨开切下来的饮片)、油榉①(内装润滑油,用于擦拭刀刃和刀面)、拱形竹夹、竹压板(送药供切的辅助工具)、槟榔榉(切制槟榔的特殊辅助工具,详见下文)及磨刀工具等。
① 榉:此据方言发音选用之字。另“槟榔榉”的“榉”字亦同。据其形状及使用,以及均靠一端接触物体,疑为“嘴”“锥”的方音。

图2-1 建刀及其附件(万满春绘)
1.木刀把2.刀把铁圈套 3.刀面 4.刀床头 5.刀床 6.刀案 7.栏 8.工具斗 9.油榉 10.工作凳
自古相传,传统药界有“见刀认帮”之说(图2-2)。建刀重约1.5kg,具有刀把长、刀面阔大,刀口线直,刃深锋利,吃硬省力,一刀多用等特点。主要用来切制根与根茎、藤木、果实、全草等类药材。切制的饮片类型包括各种规格的片、段、丝、块。

图2-2 建刀及使用
1.磨刀工具及磨刀方法
建昌帮药界切药刀的刀形特别,磨刀工具及磨刀方法也特别讲究。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烹调技术中有“良厨先多磨刀……然后治菜”之说。老药工讲:“头刀、二石、三师傅,磨刀不误切药工。”指出了刀、磨刀工具及师傅刀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刀磨得好坏,不仅是工具保养的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效率及饮片的美观。
(1)磨刀石:
磨刀石有4种,按石质和磨刀工序中运用的先后排列为红石、猪肝色刀石、青刀石、小条帮刀石。
1)红石:
又称红糙石(图2-3)。其石质粗糙,摩擦力大,适用于新刀开口、磨去刀右面余铁、快速磨出刀板。或在切片过程中,刀口出现缺损时,快速磨去缺痕。
2)猪肝色刀石:
又称猪肝石,为建昌帮药界磨刀的主要刀石。多为广昌县所产,以石为肝色(赭色)名。其石质细嫩,石面平坦且坚硬,磨刀粉浆重,涩性大,吃铁多,易薄口,磨刀速度快。猪肝石有一定规格,并配有嵌石木架。石宽12cm,长30cm,高33~50cm,嵌牢在长条磨刀石架上。石高出木架7cm,石面一般与人脐下7cm处等高。刀石木架要求牢实稳固。刀石磨矮后,可从下往上平衡垫高。猪肝石通用于平时磨刀板。
3)青刀石:
石质光亮嫩滑,石面平坦而尤其坚硬,石形同猪肝石,亦可配简易木架嵌牢(图2-4)。适用于猪肝石磨板开口后磨出刃口现青光的刀锋,并可使切片光滑平整,无刀痕。

图2-3 红石

图2-4 青刀石
4)小条帮刀石:
系刀案上切药时,随时用来帮刀起锋的工具(图2-5)。案上小磨刀的特点是不必卸下刀片。小条帮刀石操作法:左手悬空提起刀把,右手夹紧上臂,虎口握住小条帮刀石的一端,石面蘸水之后靠紧右面刀口,用力来回摩擦,使刀口更加锋利。
(2)磨刀工具配件:
① 水盆:盛水,置磨刀石架左侧;② 蘸水布帚:为木把上扎有布条的布帚。方便左手随时用来蘸水滴润刀和石,以便磨出石浆,增加涩性,防滑,降温。


图2-5 小条帮刀石的使用
(3)磨刀方法:
磨刀方法主要有8个要点。
1)磨刀姿势斜向站:
磨刀之前一定要先用麻布擦净刀上油腻,以左脚向前跨出半步,右脚在后,双脚站稳,略向前弯腰操作。
2)磨刀只磨右面铁:
刀左面平面是钢,不可磨,磨去平面则切不断药;右面刀板是死铁,可以重点磨,刀口有钢要小心磨。
3)右手握把肘内收:
握刀把的右手肘关节宜内收略靠右肋下,使刀刃口线条与刀石长线条成45°角,磨刀石要磨石的满面,这样可以避免将磨刀石磨成马鞍形或石槽,还可保护刀鼻孔不致磨薄。
4)贴石磨板斜磨口:
先磨刀板,板面宜贴石面平磨。后磨刀口,右手宜略抬高,使刀板斜向与石面成一小角度,角度应根据刀口宽窄而定。一般在5°左右,手的高度和刀与石的角度不宜随便改变。手抬过高或角度太大,刀板竖起则易卷刃口。
5)远近左右力不同:
近身边刀尖处为近处,磨出的刀口和板面宜阔些,约3cm左右,用力宜重些。近刀鼻处为远处,磨出的刀口和板面宜窄些,约1.6cm,用力宜轻些。用力宜均匀,主要用力在左手,左手近小指端掌肉平贴刀面,磨刀时平稳用力往前后推拉。如需要磨哪个位置就应将左手掌肉紧贴在哪个位置,磨至一定时间则要拿起刀来,以眼观察开口是否合适,刃线是否直。必要时左手按压点应调换位置,可避免专门磨薄一处,造成刃线变形。如将刀磨成硬嘴刀、鲗鱼刀、弯弓刀,则属磨坏了刀。
6)少量蘸水磨出浆:
磨刀一开始即要用左手持布帚蘸水滴润刀片和磨刀石,水量宜少,一定要磨出石浆,以增加涩性,兼可防滑、降温。水过多则无浆水,出浆后不宜立即加水。
7)起锋后去翻口铁:
刀板、刀口磨完后,宜在青石上再磨光滑。至刀口呈青光起锋时,再竖起刀口在杉木条横纹上轻轻擦去刀锋卷口余铁。
8)持刀藏锋右上栓:
磨刀结束,以布抹干净刀面,持刀回座时,以右手握住刀把与刀面结合处,手臂下垂,刀刃稍向内,以防伤人。上刀时左手握刀把,刀鼻两面磨以食油,对准鸡公脑眼,刀床孔及刀眼插进,三眼一线时,将刀面向左靠紧,右手持苏木刀栓从右往左穿进(刀栓粗细以适合刀鼻孔大小为宜,否则刀体动摇不稳),用拦药木界尺敲紧。上刀后即试刀,要求“刀口合床”,即刀面切合刀床,启动自如即可。
(4)磨刀其他注意事项
1)刨刀、切药刀所用刀石应分开,因前者为平推,后者为斜推,刀石磨损不同。
2)发现刀石被磨损、出现高低不平的条痕时,应用片刀(刀口不宜太钝或太锐,用力不能太重)一丝条、一丝条地剁矮高出刀石平面的部分,然后用砖磨平石面。
2.切制方法
(1)坐姿:
切药时条凳靠刀案左侧放,条凳左前脚稍入刀案内一点,凳与案成45°角,侧身而坐,左脚弓步放案下,右脚弓步略向前,挺胸直腰而坐(图2-6)。不管切哪种饮片,用哪种姿势送药,坐姿都不能随便改变。正确的坐姿,可保证省力。观察药工坐姿,是考察药工基本功的一个方面。

图2-6 建刀使用坐姿
(2)握刀:
右手握刀把顶端,拇指竖起,四指平握(握顶端力臂长,省力;握中段力臂短,费力)。右肘及上臂内收靠右胁夹紧,对准刀床脚(老药工称此为“仙鹅腋下抱蛋”,使握把点,与刀床脚、肘关节呈三点一线。刀面与刀床随意靠紧,不能用力左右横拉),均匀用力,重拉轻托以刀切药。
(3)送药:
根据药材形态质地及切药饮片类型,左手可用不同姿势持送药材,并恰当运用切制辅助工具。切制时送药有四法:
1)拈(niān)个 ①:
拈个送药法常用于根与根茎、果实类的圆形或类圆形个状药材切制顶头片。拈个切制操作方法难度大,工艺精细,饮片美观。切极薄片多用此法,古时常以此法考核头刀师傅。
① 拈个:“拈”在方言中有用手指捏紧之意。“个”在药业多称块大、类圆形的药材。
拈个送药法(图2-7)的操作要领:左手腕、肘关节紧靠案盘,小指端掌肉略提起,中指、拇指卷曲成圆。指尖向内向下如钳掐住药材落刀床上面。食指卷曲下控(三指指甲宜略长,方便掐紧固定药材),并以食指和中指末节指间关节紧靠刀面,刀口启动不超过两指末节指间关节高度,可防刀口伤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卷曲,紧靠刀床背面,上下夹紧刀床。药材紧贴刀口前1/5近身边刀面,随刀上下启动,徐徐向右移动切片。药材上下位置不得随便改变。拈药部位后移时,须将刀口切入药材1/3~1/2深,稳住刀体,固定药材位置,再将左手指松动后移,继续切片。刀口与药材切合部位应注意,特殊硬药一般放在刀后1/3处(近刀鼻端),此处刀口开口窄,吃硬省力。同时,不管用刀口哪个部位,切药材哪个部位,都要将刀口全部落床,但又不着刀案,不能切吊刀。否则损坏刀床,会起挡(即刀口起棱刺、或刀口卷曲),损坏刀口。饮片切出一定数量时,不能堆积于刀床下,以免造成碎片、断片。应用左手握刀把,仰起刀口,右手将堆积于刀床边的药片轻轻移开,按先后次序列放刀案右侧。“拈个”送药法在切制槟榔时,还可用槟榔榉嵌紧送药切片。

图2-7 拈个送药法
2)斜捉:
斜捉送药法常用于根茎、藤木树皮类药材切制斜片(包括柳叶片、竹叶片、瓜子片)。此法操作亦较难,工艺精细,饮片薄、大、斜、光,整洁美观,为头刀师傅必具的基本功。
斜捉送药法(图2-8)的操作要领:左腕肘关节靠紧案盘,掌心向下,小指端掌肉略提起,中间三指拱起略斜,指尖向内捉紧药材上棱偏外侧,中指末节指间关节靠紧刀面,大小拇指落刀床上,直撑捉紧药材内侧,固定药材,虎口斜向上,使药材与刀成一斜角(角度视饮片长短要求而定)。切厚片由拇指按一定厚度撑送药材至刀面近身端1/5处;切薄片利用刀面上下启动带动紧靠刀面的药材徐徐右移。刀口启动不得超过中指末节指间关节高度,以防伤指。
3)直握:
直握送药法常用于“把子药”(包括根长条形的茎类、全草类、叶类、树皮类药材)切制顶头片、段片、丝片。此切制法较简单,切片效率高。旧时为二刀师傅的日常工作。
直握送药法(图2-9)的操作要领:首先板起刀把,使刀口仰起放稳,必要时用拦药木界尺横架刀床上挡住刀口,不使刀落下。然后双手整理“把子药”,按药材上下、大小、长短、粗细分档,并将短、小、细的药材平整地包于长、大、粗的药材中间,以便拱形竹夹或竹压板一把能握紧较多的药材。送药时左手掌心向下,用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拇指对向握住竹夹及药材,肘腕关节悬空提起,将食指伸直,指尖紧握刀床上,拇指及中指靠紧刀床左边沿,小指端的药把子尾部稍上翘,虎口下压,使药把子前端靠紧刀口中部,根据切制饮片的厚薄长短,均匀用力推送切片。左手如需向后移动,应将刀口压紧药把,使药材不得随便改变位置,再松手后移。

图2-8 斜捉送药法

图2-9 直握送药法
直握送药法常用辅助工具(如拱形竹夹、竹压板)握药,可提高切片效率,并使片形均匀美观。
拱形竹夹送药法(图2-10)主要用于“把子药”切片。操作要领:仰起刀口,整理药材方法如上,左手握药置刀床上,药把前端紧靠床右边,用右手掌贴刀床右边沿,将药把子前端按齐,握紧,左手将竹夹右边沿压紧药材左下沿,拉开竹夹条,压住药把上端。并使竹夹右边沿压紧压于药把右下沿,左手掌握紧竹前端,手指分布法如上,虎口下压使药紧靠刀口中部,右手松开,将刀拉下,均匀用力切片。左手指握药部位后移方法同前,少量药尾子可包搭于长大药材内切制。

图2-10 拱形竹夹送药法
竹压板送药法(图2-11)主要用于一定长度的药段切制长片。操作要领:仰起刀口方法同前,将药材用锤稍微打扁,药材逐个或逐根直放于刀床上,使药片与刀床直线平行,左手握紧竹压板中间,左手腕悬空提起,将竹压板头端压紧药材大部分,少部分外露,食指伸直,指尖紧落刀床上,拇指和中指靠紧刀床左边沿,使药材靠紧刀面前半部,右手拉下刀把,根据切制要求,均匀用力切片。


图2-11 竹压板送药法
4)手托:
手托送药法常用于“拈个”“斜捉”送药的药尾部的切制(图2-12)。操作要领:仰起刀口手法同前,左肘腕关节近案盘,将药尾置刀床近身边右侧处,左手掌心向上,四指伸入刀床下,拇指留刀床右边,内翻扣于刀床上,按紧药尾部,食指、中指靠紧刀床下右边沿,上扣靠紧药尾切面,固定药尾,右手拉下刀把,刀口接触药材瞬间,中指、食指立即张开,拉开刀时注意稳住刀把,使刀口紧过刀床,刀口降落,过低则伤指。刀托起时,食指、中指立即靠紧药材,使药外露不过多,切片时药尾上下部位不可随便改变。

图2-12 手托送药法
二、雷公刨
建昌帮药界常用的药刨为雷公刨。建昌帮饮片具有“斜、薄、大”的特色,与广泛运用了雷公刨亦有关。雷公刨适合刨制长、斜、直、圆各形薄片或极薄片,并且具有片形均匀美观、片张可大可小、工作效率高等特点。根与根茎、果实类药材往往刀、刨可以通用。旧时建昌帮药界有专门的刨药师傅及药工,此刨现在仍继续使用(图2-13)。

图2-13 雷公刨的使用
雷公刨(图2-14)汲取了木工普通刨子的优点,即刨花片薄、大而均匀。普通刨子在工作时固定待刨的木料,然后工人在木料面上推动刨子,刨下薄薄的刨花。但这样的方式不适合刨较细小的药材。于是药工反其意而用之:药刨(8)即将普通刨翻过来,刨刀朝上,刨体经改造后固定在刨桶(9)上,然后在翻过来的药刨(8)上再加上装药刨盒(6);盒两侧有把手,上端有盒盖板(7);板上有圆孔,可放下活动木柱(4);柱上有压刀石(2),再往上有固定圈(1);固定圈又连接着固定柱(5)。工作时将要切制的药物放进装药刨盒,工人两手握住刨盒两侧的把手前后推动,刨盒上的木柱对盒内的药物加压,使之紧密接触刨刀,并随着推动被刨成薄片。薄片随即坠入刨桶(9),待积存到一定量通过活动盛药斗(10)取出。建昌帮的雷公刨看起来体积庞大,其实关键的刨刀与药盒体积并不大,占地方的是药桶与可骑坐的矮桶。药业界不同地区有不同形状的药刨。例如北京同仁堂医馆有一种药刨,工作原理与建昌帮雷公刨完全相同。其形如三层的长方形扁木盒,体积不大,宛如手提箱。上层为装药刨盒,中层为药刨,下层为盛饮片盒①。此刨单手即能操作,但每次装料有限,无法大量快速刨片。

图2-14 雷公刨各部位名称(万满春绘)
1.固定圈(铁制)2.压刀石(石或铁制)3.铁栓 4.活动木柱 5.固定柱(柱体牢固,上部钉固定圈)6.装药刨盒(有长盒、圆盒两种,杂木制)7.盒盖板(木制)8.药刨(檀木制)9.刨桶 10.活动盛药斗
① 于立伟《中药修治“五刀式”》,2018-12-02。
常用雷公刨刨制的饮片类型有长、斜、直、圆,薄或极薄片形,如白芍、甘草、玄参、白芷、天麻、当归、木香等;小圆薄片,如姜半夏、煨附片、淡附片、阴附片、白附子、延胡索、郁金、泡南星、川芎、川乌、三棱、莪术等。
1.刨口磨法
刨刀磨石同刹刀(切药刀),使用同样的磨刀石,但磨法不相同。刨刀磨口不磨板,磨刨刀只磨刀口,不必磨刀板和刀面。磨刀口时刨刀面朝上,刀口朝下,双手拇指嵌在刀背,虎口紧贴刀头,其余八指平按刀面,刀口与刀石横边平行,使刨刀与刀石成15°角,不能随便改变角度。刨刀开口磨1cm宽,两手均匀用力来回铲磨。其他注意事项参照切药刀磨法。
2.上刨刀法
将刀口朝内放入刨壳刀槽内,刀背与槽之间加1块垫片(木质或铁质均可),刀片与刨槽内杠中间加一斜木尖(木楔)。木楔小头从上往下插入敲紧。根据药材刨片厚薄要求调整刨刀位置。刨薄片用锤敲刨壳后脑,使刀口退至一定程度;刨厚片用锤直接敲刨头刀,并以眼观察刀口线条是否与刨床平行、厚薄是否适宜。上完刨刀,用油榉在刨壳面上擦以食油润滑。将刨刀口朝上,方向对人,刨壳嵌于刨桶木槽内。
3.刨法
雷公刨的操作方法有4种,即药斗加压刨法、手按刨法、压板刨法、长斗刨法。建昌帮药界认为药斗加压刨法为雷公刨正宗刨法,后3种去除加压石柱的刨法系雷公刨法的灵活运用。
1)药斗加压刨法(图2-15):
本法适用于根与根茎、果实类药材刨小圆片,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片形均匀美观等特点。
操作要领:首先是上杠,即将圆压力石套于木柱上,靠紧铁栓,双手举起套于铁固定圈内,暂置刨桶左角,刨药姿势取坐姿,两腿分开,骑坐于刨桶座位上。然后将药材装入圆装药刨盒内,加上盖药板,移加压木柱于盒盖上。双手虎口向内握紧刨盒木把,均匀用力来回推拉,拉回时注意不得将刨盒前面下边的边缘拉过刀口,否则会刨伤装药刨盒。刨面润滑方法视药材的不同性质,搽以油或水。
2)手按刨法(图2-16):

图2-15 药斗加压刨法

图2-16 手按刨法
本法适用于根与根茎类药材刨斜片(包括柳叶片、竹叶片、瓜子片)。斜片系在刨片时将药材与刨刀口成一倾斜角度,刨出的斜片可长、可短、可厚、可薄,规格基本一致,斜片中心纹理别致。一些短小药材也可刨成薄大美观的饮片。同时还具有效率高等优点。
操作要领:刨药坐姿同前。右手戴无指套的半截皮手套,左手拇指戴一皮套。待刨药材润好后用容器盛装置刨桶左侧,左手取药。如刨短药条,药材大端向身,小端朝刀口放刨床上,右手小指端掌肉按紧药材,五指张开翘起。左手巴掌交叉斜按在右手手背上。如刨长条药材,则将1根或数根药材平顺排列于刨床上,大端向身,小端朝刀口,右手小指端掌肉按紧药材大端,使药材紧贴刨床,药材前端过长部分嵌紧于小指与无名指中间。左手握紧药材前端,使药材前端翘起。刨时两手均匀用力,右掌用力宜重,左手按压或牵拉用力宜轻,不断向前刨药。拉回药材时,掌肉减少用力,用指稍压药面将药拉回。
调节片形长短方法:刨柳叶片时,药材接触刨床面宜长,右手指靠紧药材的部分必须全面下压。刨竹叶片时,手指与长短药材前端略翘起。刨瓜子片仅用右小指端掌肉压紧药材,手指全部翘起。刨药尾时,将刨余的药尾刨面贴刨床,以左手拇指按药尾上面中后部,手腕悬空提起,其余四指靠刨床左侧边沿,均匀用力刨完药尾。
3)压板刨法(图2-17):
本法适用于根茎类药材,按饮片规定的长度切出的药段,将药材顺纹纵刨成直片。此法刨出的饮片具刨片长大美观、纵面纹理细致、便于药材鉴别、效率高等优点。
操作要领:坐姿如前。将1根或数根药材直放在刨床上,用长压板(板长33cm,厚13~27cm,中间宽13cm,两头手握处弧形凹进,宽约6cm)横放于药材上。两手虎口向内,握紧压板,重压向前用力来回刨片。如有打滑现象,可用牡蛎粉或海螵蛸擦涂压板。
4)长斗刨法(图2-18):
本法适用范围同压板刨法,尤其适用于刨制完整的原药。有整只药材刨片后不散、操作安全、效率高等优点。

图2-17 压板刨法

图2-18 长斗刨法
操作要领:坐姿如前。将整枝、整只或按饮片长度要求切成的药段整齐嵌于长斗(长方形装料刨盒)内,用实心加压长木块,塞于斗内,压平压紧药材。两手合掌状加压,两手小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嵌于盒两侧,小指端掌肉不能放过低,以防刨伤。两手其余三指同时平压于刨盒木把上,均匀用力,来回推动刨药。长斗拉回时,长斗下面前边沿不能拉过刀口,以防向前推刨时,刨伤长斗前边沿。
三、其他刀类
除切刨饮片的药刀外,用于炮制的刀具尚有水果刀、香附铲、片刀、劈刀、刮皮刀、茯苓刀、剪刀等。
1.水果刀
为一般小刀或刀面略宽的小刀,主要用于麦冬去心制勺片(故又称“麦冬刀”),以及刮去动物类药材的筋膜残肉等。
2.香附铲
为木把双片或三片铲刀。主要用于铲切香附米等。双片铲刀,其中一片可拆下装上;三片者中间一片固定,旁边两片以螺丝钉固定,方便拆下磨刀。刀口间隔约1cm。香附铲与香附桶(或香附盆)配合起来使用(图2-19,图2-20)。将光香附放入桶(盆)里,用香附铲将其铲成碎米粒状,即所谓“香附米”。

图2-19 香附铲与香附盆(万满春绘)

图2-20 香附铲与香附盆
3.片刀
重约0.25~0.5kg,长约17cm,形如菜刀,刀口略呈弧形(图2-21)。主要用于斜刀批片,可用于切制极少数药材饮片。操作时先将药材打条(如靴朴,即厚朴靠近根部的树干和树根之皮),或略打扁(如续断、丹参等),然后再斜刀批片成肚片、竹叶片。
4.劈刀
重约0.5kg,又称斧头刀。刀背厚,背与刀口呈三角形。主要用于劈切坚硬木质类药材,如沉香、苏木、降香、檀香等。
5.刮皮刀
为直把卷头刀,刀口可达3.3~7cm,刀口内卷,主要用来刮药材外表粗皮(即乔木类树皮外层的木栓层)。
6.茯苓刀
又称“靴形皮刀”(图2-22),刀口薄,主要用于铲削茯苓皮、赤苓等。
7.剪刀
主要用于剪枝梗、绳索等。
8.铜刀、竹刀
铜刀主要用于各种忌铁药材,如切熟地黄等。切制时忌铜、铁者可用竹刀。

图2-21 片刀

图2-22 茯苓刀(万满春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