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诊断性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贫血常见,与营养吸收不良和消化道出血有关,也可能涉及溶血。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活动期中性粒细胞增高、ESR加快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增高。
2.粪便检查
肉眼观察可见黏液脓血,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急性发作期可见巨噬细胞。隐血阳性。黏膜炎症活动期钙卫蛋白明显增高。
3.免疫学检查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在UC患者中阳性率为55%,CD患者仅20%,然而在其他广泛自身免疫病中也可检出阳性。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y,ASCA)在CD患者中的阳性率为40%~70%,而在UC患者中低于15%。因此这两种抗体并不能帮助鉴别UC和CD,暂不推荐。
(二)内镜检查
对反复发作腹痛、腹泻、血便的患者,内镜检查是诊断IBD的重要辅助方法。
1.UC
肠镜检查从直肠开始,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质脆,可有脓性分泌物附着。黏膜表面有多发糜烂和溃疡,粗糙、呈细颗粒状。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可自发或接触性出血。缓解期可见正常黏膜表现。慢性患者还可形成炎性息肉、结肠带变钝或者消失。
2.CD
由于CD可累及全部消化道,无狭窄并发症时可采用胶囊内镜检查,胃镜检查也应该纳入常规检查项目。早期CD内镜下表现为阿弗他溃疡,随着疾病发展,溃疡变深变大,彼此融合形成纵行和匐行性溃疡。病变呈节段性,病变之间的黏膜可完全正常,从食管到肛门均可累及,但在回结肠部位常见。炎症黏膜非对称分布,周围鹅卵石样增生,肠腔增厚伴不同程度狭窄,偶可见瘘口。
(三)影像学检查
无条件行结肠镜检查或肠腔狭窄结肠镜无法通过时,可应用钡灌肠造影。UC主要改变为: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改变,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急性或重型患者应暂缓检查,避免诱发中毒性及结肠和肠穿孔。小肠部位钡灌肠造影敏感性低,X线所见为多发性、跳跃性病变,病变处见裂隙状溃疡、卵石样改变、假息肉、肠腔狭窄、僵硬,还可见瘘管等。有条件的应采用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或磁共振小肠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MRE)检查,必要时两者互相进行补充。
CD活动期CTE或MRE检查可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壁明显增厚(>4cm),早期肠壁呈偏心性增厚,以肠系膜侧增厚为主,随着病情发展,对侧肠壁也有明显增厚。肠黏膜明显强化并呈“双晕征”分层改变,提示黏膜下水肿。可见不规则扩张和狭窄,包括炎性狭窄和纤维性狭窄,此外还可有肠腔外并发症如瘘管形成,合并感染时可有腹腔脓肿、蜂窝织炎等改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脂肪密度增高,血管增多、扩张,呈“木梳样”改变。MRE对于肛周病变,脓肿和复杂性瘘管形成的判断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此外,肠道超声及超声造影对于经腹判断狭窄部位的炎症活动度有一定的价值。此检查无创、方便、患者接纳度高,在诊断初筛和随访方面具有价值,但结果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