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教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医院教学的内容

医院教学是依托于医院为教育场所开展的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医学教育方式,涵盖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学、医学技术学、康复医学共五个专业的综合医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课程的教授和临床技能的培训,带教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教学经验,采用理论教学、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一、基础课程的教授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学习的开端,在传统模式中,主要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等,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理论应用知识。随着医院教学的逐渐发展,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始从传统的独立式科学课程教学形式向系统整合式教学成熟发展,这一转变使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更紧密,围绕“单一疾病”“单一功能”“单一器官系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自我发掘的重要角色地位,在基础课程教师和临床实践课程教师的共同主持下,依靠传统大课理论讲述、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培训、课后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方式,逐渐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思维模式训练。

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

临床实践是医学生从基础课程的参与者向应用者转换的重要过程,也是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步骤。临床实践的参与者包括医学生、临床教师、患者,医学生是实践过程的重点,也是实践课程设计的中心,临床教师则是医学生实践的“领路者”,负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提出设想,而患者是临床实践的对象,是在实践中医学生成长的最好伙伴。实践参与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临床技能培训的内容应根据实践参与者的角色定位进行相应调整,从临床基本操作的“手把手”带教,到医医、医护、医患沟通的“身临其境”,再到职业素养的系统培养和医学伦理道德标准的建立,涉及整个临床实践过程的方方面面。在整个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应将病房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这是令医学生终身受益,接受职业培训和执业规划的最佳场所,在这里,医学生开始执业生涯的起步,坚定从医的信心,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伦理价值观。

(一)临床操作技能

临床操作技能,是医学诊断学基础课程的实战能力演练,包括一级学科的基础操作(即针对患者的问诊、查体、心肺复苏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以及专科技能培训(包括外科手术和内科介入治疗等)。在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中,可以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去衔接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并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将其作为不断巩固技能的手段。

(二)职业素养和沟通技能

当我们初踏入医学殿堂的时候,医学生誓言就响彻耳畔,“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一切从病患的利益出发,尊重病患的隐私,对病患一视同仁,这是医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也是医患信任的基石。从古至今,职业素养就是培养医学生的重要课程,从基础科学到规范化培训再到继续教育,职业素养的点点滴滴都蕴含其中,特殊性不言而喻。在医院教学中,职业素养应该是作为医学生乃至医生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建立患者信任感的桥梁,临床教师当以身作则,将职业素养的培训渗入到临床实践的细微之处。

作为医院教学的主体,医学生通常处于职业的“风暴中心”,面临着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他们可能是患者的首诊医师,可能是上级医师的医嘱执行者,也可能是护理和医疗组的联络枢纽,因此,针对临床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沟通技能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常常成为临床工作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沟通,常会遇到一些医患矛盾甚至医疗纠纷。临床教师有责任提高医学生进行沟通技能培训的意识,促使医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建立医患、医医、医护的信任机制,进而形成稳定良好发展的职业关系网络。

(三)医学人文和伦理道德意识

随着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的医疗主体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止于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已经开始探寻医学人文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因此除临床专业技能外,医学生还需要站在医学人文角度去理解疾病、治疗患者。正如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中提到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医学人文的认识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有学者将其作为一种囊括了艺术、伦理、哲学和文化的“健康人文”的系统研究,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疾病治疗过程中,从社会地位、教育经历、工作环境、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等多角度出发,去认识患者和疾病的本质,关注身心健康的真实意义,探寻医生在疾病治疗中的全新作用,成为患者精神治愈的引导者。

在从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点。专职于救死扶伤的医生应当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因此,无论是传统医学教育还是现代医学教育,不管是医学院的本科教育还是规范化培训或继续教育,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都属于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医学伦理学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它早已摆脱了固化理论模式,经历了变革性的发展,已经深深扎根于所有的基础科学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形成了全新的系统整合课程。因此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既有统一性,又有其独特之处,它包括伦理知识的获得、遵循伦理道德习惯的培养和临床实践中伦理问题的处理,这些都是医学生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临床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四)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培训

当正式进入临床实践之后,医院教学虽然仍然以医学生为中心,但患者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医学生逐渐开始发生角色转换,成为医疗行为的一线参与者,也是控制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医疗环境日渐复杂,医患关系在局部地区,短期内也越发紧张,因此,临床教师需要在医院教学的各个阶段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根据实践对象的改变而变化。患者是医疗行为的直接对象,所有的医疗对策和医疗服务都是围绕患者展开的,医疗安全的问题可能来源于客观性条件的限制、主观性失误或遗漏,包括技术性和非技术性问题,涉及整个治疗组的所有成员。因此对于质量控制和安全意识的培训应该是全面切入,查漏补缺,贯穿始终。

(五)医疗保险政策培训

随着国家对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险政策的大力推进,医疗保险(简称“医保”)的覆盖率和支持度都在逐年增加。医院教学应开始重视和加大对医学生进行医疗保障制度的培训和解读,增进医疗工作者对政策的了解和运用。在临床工作中,如果医疗工作者对医保不了解,当患者咨询医保报销问题时,就不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甚至给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时不考虑医疗成本的问题,导致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无法报销的药物,或者出现因医生不熟悉政策导致医保拒付的情况,从而诱发本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增加医患沟通的难度。因此,医保政策的培训并不是鸡肋,而是医学生更为职业化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医学是追求严谨和真实的科学,医学教育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逐渐成为一门美好与残酷并存的艺术,而医学人才培养作为医院教学的核心,是医学教育艺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医院教学应该始终坚持“医学生”为中心,以医学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以医学人文和伦理道德意识为标杆,以优秀人才输出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