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三天,闯王李自成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攻城

“霸气外露,找死。”

盯着通许县的城墙,温俊发喃喃自语道。

很奇怪,非常奇怪。

打了一辈子仗的温俊发从未见过这种多边形城墙。

低矮,看不到任何防守的士兵,甚至看不到射击孔。

其实只是李济民修筑的射击孔很小,远距离看不到而已。

沿着城墙向下,是三排距离适中的壕沟,最外围还有几层拒马。

虽然不明白通许县的城墙为何要修成如此奇形怪状,但温俊发从壕沟和拒马还是能看出叛军首领对军事的精通。

通许县不临水,护城河是别想了,叛军首领能想到用多层壕沟和拒马作为迟滞明军的工事,足见其并非流民。

不过,精通军事又怎样?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此次温俊发的理论兵力为四十万,除去吃空饷的应该也有二十万,叛军满打满算最多一万人,二十倍的兵力,还怕攻不下?

回过头,温俊发询问一旁的雷影:

“巡抚阁下,攻城器械、先登、流民准备的如何?”

古代攻城战中,三者缺一不可。

攻城器械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先登为冲锋在前的死士,率先登上城头的则是立下“先登”功劳的人,赏赐极大。

而流民,则是顶着箭雨弹丸冲到城下填平沟渠、架设攻城器械的炮灰。

这种功劳不大还容易死的事情军中没人愿意做,只能强征周围的平民。

拱了拱手,罗远轻声道:

“云梯、长梯和冲车均准备就绪,但军中无人愿作先登,周围村镇的平民也早已不见踪影。”

军中无人愿作先登的原因很简单:

谁都知道立下先登之功也不能足量足时发放军饷,与其去拼命换一个不可能兑现的赏赐,还不如去屠杀平民。

杀一个功劳不大,胜在量多管够又安全,还能顺手把平民的东西抢过来作为战利品,到卖掉又是一大笔收入。

至于平民不见踪影,则是因为游击队早就发现了明军的踪迹。

开玩笑,一路上明军靠烧杀抢掠获取补给,仅凭逃难的流民居住的位置就能推测明军的行军路线。

得知明军兵临城下,起义军民兵带着自己村子里的父老乡亲提前润到游击队的山林中。

在明军这位同行的衬托下,起义军偶尔的粗鲁行为迅速得到了原谅。

咳咳,扯远了。

听到罗远汇报的温俊发当然知道大头兵为什么没人愿作先登,但作为克扣军饷和吃空饷的始作俑者之一,温俊发必须装糊涂。

在朝廷做官,不会捞钱可能会很穷,不会站队可能会被打压,然而不会装糊涂,绝对十死无生。

枪打出头鸟,吹哨人必须死。

“士卒四十万,竟无一人愿作先登?真懦夫也!”

绝口不提自己如何拖欠、克扣军饷和命令士兵为自己白打工,温俊发上来先把全体大头兵骂了一遍。

在罗远的符合下,温俊发当场返回军营,面对所有大头兵发表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

核心无非两个:忠君爱国。

翻译成人话就是:

没有工钱你就可以不工作?难道你工作只是为了钱?多好的锻炼机会,你们竟敢不珍惜!

大明有难,你们作为大明的士兵,就不能体谅一下大明吗?为了大明去送死是你们每个大明人的荣耀,你们竟敢不爱大明?

非常好的感恩演讲,招核天皇裕仁与奥地利小胡子直呼内行。

然而,大头兵还是没一个愿意做先登的。

高级军官画的大饼太多,小兵早麻了。

没办法,温俊发在中军帐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先登和炮灰的事宜。

“总督大人,我有一计。”

上前一步,冯弘毅说道。

作为地方豪强出身的军官,冯弘毅只想保护当地豪门的利益。

眼下战争发生在自己家族以外的地方,不惜一切代价立下功勋自然是增强家族利益的好方法。

“军中士卒不愿作先登,只因赏赐不到位。”

一针见血,温俊发抬起头看向冯弘毅。

你这话什么意思?

赏赐为什么不到位你自己心里没点13数?

说得好像你从不喝兵血似的。

微微拱手,冯弘毅继续说道:

“通许县内富庶的豪强有不少……”

言下之意:反正赏赐是战后兑现,让大头兵自己去抢呗。

好主意!

两眼放光的温俊发举双手同意。

“至于征召不到平民,则可以借机削弱平民军官。”

平民出身的中高层军官在明军本就不多,索性借此机会把他们全消耗一下作为炮灰,给豪门腾出多余的空位置。

官员的数量就那么多,给平民一个,豪门就要少一个。

听到冯弘毅的建议,温俊发拉住他的手:

“我有弘毅,何愁大事不定!”

言下之意:冯弘毅是辅佐我的,赢了功劳归我,输了黑锅你背。

片刻后,一份消息传遍全军:

通许县城破之日,所有人均可自由抢劫五天,抢来的财物半数上缴,立下先登之功者除外。

得知有油水可捞,大头兵们士气大振,愿作先登者多如牛毛。

攻城,开始了。

首先是火器与弓弩将大量箭矢和弹丸雨点般射上了城头,硝烟中没有任何起义军士兵登城的影子。

果不其然。

远处在亲兵保护下观战的温俊发频频点头。

叛军领袖或许精通军事,但仓促拉起的部队经验不足,怎能与大明天兵相比。

记不清自己麾下的明军几年没训练的温俊发一边观测一边思索。

一轮齐射后,叛军士兵应该被吓破了胆,没人敢登上城头了。

贱民见识短浅,没见过火器的威力很正常。

正如温俊发猜测的那样,炮灰队伍前进的过程中,城头上丝毫没有箭矢和弹丸落下。

“赛黄巢李济民,”念叨着叛军领袖的外号,温俊发品头论足,“即便真有几分韬略,手下士卒羸弱也无法执行。”

这一仗,温俊发觉得比想象中轻松。

炮灰正在拆除拒马。

炮灰跨过了第一道壕沟。

直到炮灰正处于第一道壕沟和第二道壕沟之间,城头上突然传来隆隆炮声。

在温俊发瞪大的双眼中,硝烟从城墙的墙体上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