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章 东宫要娶太子妃 黎妃回忆二十年
“父皇的病情……”进殿后,他轻声自语,目光落在案头的一份奏折上。
那是朝臣们呈上的奏章,纷纷催促太子选秀立妃。
“殿下。”一名紫袍近臣恭敬地走到他身边,
“朝中的风向已经很明了,各大家族女眷都不敢私定婚约,只等选秀后再抉择姻亲。”
总政仰昭转身,目光落在皇帝榻上,谨慎地说:“宗老说的对。不好耽误了新臣旧贵的儿女大事。母后在上次宫变后郁郁而终,这才不到一年。儿子合该守孝。”
皇帝唤了太子搀扶,走到书案前,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复了一个“准”字。笔锋落下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父皇这次下了旨意,半年后的冠礼上公开选秀。这不仅是为我选妃,也是各个家族博弈的机会。”承乾宫中,太子对他母妃说道。
太子母妃黎氏入宫已经整整二十年了。
她坐在殿中,轻轻摇曳着手中的茶具,目光透过雕花窗棂,望向远处的庭院。
记得当年初入皇宫时,她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她家世不显,头一次进宫。
那年冬天格外寒冷,她穿着厚厚的狐裘,却依然觉得身子发凉。她跪在地上,头垂得低低的,不敢看皇帝那张威严的脸。
想到这,她的手指仍然微微颤抖,手中的茶具几乎要握不住。
那年——
“抬起头来。“
黎氏缓缓抬头,看见一张挺拔的脸。她慌忙福身行礼:“臣女黎氏,参见陛下。“
二十年过去了,那一幕依然回荡在她的耳边。
这些年来,她在深宫中如同一株默默生长的幽兰,不争不娇,只是安静地等待着花开的时节。
她的儿子宗政仰昭,是她在这深宫中最珍贵的牵绊。
那年宗政仰昭出生时,她躺在产床上,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强撑着身子。
当那个小小的男婴哇的一声啼哭出来时,她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有了这个儿子,她的地位总算稳固了一些。
“陛下,是皇子!“
老皇后听到这个消息,龙颜大悦:“快抱过来......“
那一年她被封为贵嫔,一直到他儿封亲王时也才晋升了妃位。
今年宫变后,宗政仰昭被册封为太子。那日宫中大庆,百官朝贺。
黎氏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己的儿子接受群臣跪拜,她的眼眶湿润了。
她终于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妃子,而是太子的母亲,是整个大胤未来的圣母皇太后。
然而,好景不长。老皇帝的健康一天不如一天,前来奉承的亲族和朝臣夫人也是络绎不绝。
后宫之中谣言四起。
有人暗中议论,说黎氏与朝中的某些大臣走得太近;有人说她想要干预国政......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黎氏只是低着头,更加谨慎地处理自己的言行。
她知道,在这深宫之中,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母妃?”
——思绪被太子拉回。
黎氏微微一笑,示意她坐下:“太子大了,是该娶妻纳妾,这是好事。你近日忙,今日若空闲便留下陪我吃个饭吧。”
翌日朝会,圣旨一下,殿前顿时跪拜之声此起彼伏,群臣无不欣喜。
而在这喜悦的背后,各大家族早已暗中较劲,为自家女儿争取机会,
争相邀请曾经在宫里担过女官或者太妃们身边的嬷嬷到府里来教导待选秀女。
这是一场权力的角逐。
侯府为林钰请来了教习女官郑嬷嬷,教导她相应的礼仪。
又请了京中琴棋书画有名的四位女先生。
云锦云珊也跟着一旁学习。
除了这些之外,她俩作为婢女还要替主子先单独学习一些夫妻婚后的相处之道。
宫廷礼仪也极为讲究。
林钰要牢记不同身份、地位有不同的服饰规定,遵守等级制度。
太子妃:袆衣(以黄色为底色,绣有莽纹);
良娣:褕翟(青色为主色,绣翟纹);
其他侍姬:根据品级穿着不同的颜色和纹样的衣物;
包括礼服、常服等,即使是常服,也有严格的款式和颜色规定。
举止要端庄,待选秀女需要学会如何在宫中行走、站立、坐姿都要符合礼仪。
行走时要轻盈缓慢,不可快步疾行。站立时要保持直立,双手垂于身前或持帕。
与人交流时要用谦卑的语调,尤其是在与皇帝、太后或其他妃嫔对话时。
以及朝见礼仪:当皇帝临幸或者举行重大活动时,向皇帝行跪拜礼。
包括“拜倒在地”、“三叩首”等。
行礼时要保持姿态端庄,不可随意抬头或动作过大,腰间的禁步不可发出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