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仙之影:早逝爱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神秘的习俗

在苏州民间,流传着一种用鱼骨头(特别是鱼头中位于鱼鳃附近的一对呈三角状的骨头)来占卜的习俗,称为“鱼仙人”或“鱼卜”。这是吴地餐桌上一种独特的风俗,源于古人对鱼骨头的神灵信仰。

方以瑾父母离异,一直住在乡下,跟着祖父母过活,那是一个被嬉笑环绕的小世界,祖父爱花、养鱼,而祖母总是在窗下借着阳光翻看一本旧书。

已经泛黄的童年时光总是美好的,老房子里的一方鱼池和几盆花,是孩子的乐园。

老屋院里挖有一方鱼池,池水凉丝丝的,略一撩拨,便轻轻抚过手心、手背,特别舒服。

每逢盛夏,捉小虾、小鱼的乐事屡次三番,它们在小手即将捕到的时候,总是嗖的一下就逃走了,溅起一串串泥水点子,徒留一角荡漾。

比起花,我更喜欢鱼,因为花朵太过娇气,总要尽心侍弄,且自己如果弄环了,免不了爷爷的几个脑瓜崩,故而爱上逗狗捉鱼。

每逢鸡飞狗跳时,祖母又会笑着责骂我的淘气,可那责骂里满是宠溺。小狗忠心,游鱼活泼,正是难得的好玩伴。

我最喜欢逮的鱼,是尾巴带着金色的那条,但无论我如何努力,却从未成功。

也不知它是什么品种,但是我——方以瑾喜欢它,不仅是因为漂亮,还因为它是最大的一个,捉它可以彰显自己的勇敢,故此,我还亲封它为鱼王。

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古老发黄的书籍,宛如沉睡多年的智者。每每祖母翻看时,方以瑾都会缠着祖母讲那本旧书里的内容,但祖母总是不肯,“这书不是你能看的,莫要乱动。”祖母的声音很低沉,带着一股不容违抗的命令口吻。

除夕的傍晚,小屋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温馨氛围。暖黄色的灯光洒在客厅的每个角落,窗户玻璃上因为室内外温差而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仿佛隔绝出了一方只属于家的小天地。

每逢此时,便是祖父大展身手的好时候,天还未擦黑,他就系上了那条有些旧却洗得干干净净的围裙,一头扎进厨房。

炉灶上的火焰欢快地跳跃着,香味就像一双无形的手,从厨房一步步蔓延到客厅、房间的每个角落。

而年夜饭的重头戏,一直都是鱼池里现捉的大花鲢,被改成花刀的鱼肉发出金黄的光泽,大勺一扬,浇下酸甜可口的芡汁,晶莹剔透。

它寓意着年年有余,象征着富饶和富裕,更重要的是,祖母每年都会用鱼骨占卜,许愿来年的好运。许愿后,用筷子夹住鱼骨,抛下去,有三次机会,若鱼骨能竖起来,便会愿望成真。

每每都是祖父干活、祖母占卜、我吃肉,无论占卜的结果如何,都是大人的喜怒哀乐,小孩子是不用操心的,吃了这一口菜,再吃下一囗肉,吃到爽就是过了个好年。

我一直都好奇怎么不吃那条鱼王,明明它才是最大的,肉一定多,但是我第一次提出疑问时,祖父母就沉下脸训斥我,不准我再说这样的话。

那还是我第一次受这样的委屈,所以我暗自发誓,一定要捉到它,吃了它。

而占卜完的鱼骨并不会被丢弃。

吃过年夜饭后,祖父往往早早备下一盆池水,再由祖母将鱼骨洗净后挂在屋檐下,直至正月十五的那天早上取下,放入一个特制的木盒,再搁置在阁楼,直到明年用时才会取出。

但是我并未在别家孩子那里听过后面的习俗,因此我十分好奇,也曾偷偷跟在祖母身后,溜到封锁的阁楼,只瞄见屋内遍布刻痕,如同时间刻下的神秘符文。

正中间的桌上,幽蓝的烛光在古老的银灯上摇曳,将狭小的阁楼映照得如梦如幻,木盒就放在那本旧书前,而祖母正俯身下拜……时间长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怪诞的场景是否真实。

历经几载春秋,祖父已经离世,祖母独守老屋,而方以瑾也长成了大姑娘,考上了省外的大学。

高考完暑假的某夜,有位奇怪的人来拜访。

为何奇怪呢?他走路的地面留下一串湿漉漉的脚印,身体在夏日里冒着寒气,眼下乌青,不过也盖不住他的帅气。

他的脸部线条犹如被最优秀的雕塑家精心雕琢过,硬朗中透着一丝冷峻。脸颊略显消瘦,让轮廓更加分明。在门外阴影中的他,皮肤白皙得近乎透明,与周围的黑暗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周身的冷意又像是在拒人于千里之外。

他来时是我先发现的,当时我在厨房打归卫生,而祖母正在屋内点蚊香,并没有注意到门外有人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