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改善,精益求精
重改善,就是一次比一次做得好
你很有把握的是上一次,而不是这一次。这次会出现很多新的变数,你却还没搞清楚就满口答应了,我很不相信这样的人。
有些中国人很不重视方法。搞学术的都知道“methodology”是西方非常重要的学问,中国没有“methodology”,因为我们很简单。如果我问,毛笔字怎么写?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教你怎么写毛笔字,写就是了。
不少中国人对方法始终不重视,这其实错了。方法很重要,只要把方法搞对了,就会事半功倍。
改善就是持经达变
有人会问,“改善”二字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变”与“不变”是什么关系呢?
所谓“改善”,也就是持经达变。中国人习惯渐变,不喜欢突变,所以,从表面上看,中国人总像没有变一样。孔子讲“不停滞”,不让人停下来。一路在变,但是变到好像没有变一样,这个是我们最拿手的。
我在国外读书时,大学里的教授们都跟我讲:“你们中国人不会变,你们很保守。”我听了心里很高兴,我真的很高兴:一个这么会变的民族,几乎已经到了乱变的时候了,还没有被人家看出来。
一个人有什么变化,被人家抓住了,这个人是不会变的人,而中国人却变到让你没有感觉。把一只青蛙抓起来一下子扔到热水里面去,它一定立马跳出来,因为温度变化得太大了。我们不会那么傻,我们会用冷水,把青蛙放进去,青蛙好像觉得回家一样,然后我们再慢慢加温,水温变化很微小,结果把它活活热死,再也不会跳出去—我们有我们的一套。
外国人到中国来都受不了,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中国人到全世界其他地方去都感觉很舒服,因为我们很会调适自己。
改善是缓慢的、渐进的,但又是持续的
儒家最了不起的就是这套理论,叫作“不停滞”,永远在变,可是没有那种突变。因为只要突变就会有人抗拒,我们会变到让人无从抗拒。
举例而言。公司总经理宣布要修改人事规章。大家马上注意:是不是薪酬体系要改变?如果薪酬体系一改变,所有人都反对,没有人赞成,因为大家的既得利益要受损,于是绝对跟总经理事事作对到底。
如果说一个新到公司来的总经理,准备改变薪酬体系,按照持续而又渐变的策略,应该怎么变呢?
总经理要把干部找来询问:“你觉得我们的薪酬体系合不合理?”一句话就够了。如果对方讲“合理”,经理就知道对方不是合作者,将来准备抗拒自己,如果把工作给他做了,自己的计划就实行不了;如果对方说“不合理”,总经理要进一步询问:“不合理吗?我都没有感觉到不合理,你感觉哪里不合理呢?”干部会讲出子丑寅卯,结果,总经理是顺着对方的话,却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