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蜿蜒崎岖北伐路
汤和战败之后,徐达决定暂停所有军事行动,先看王保保下一步会如何出招。
当王保保接到收复大都的命令后,便一路向北穿行山西,打算由大同进入河北,然后伺机夺回大都。对于王保保的这个举动,徐达最初也被迷惑了,毕竟汤和败得实在是太惨,如果自己也尾随王保保,想着前后夹击包饺子,万一再被伏击一次,那可真是太伤士气了。出于这个原因,徐达最初并未紧咬王保保,而是远远地吊着,并派出斥候打探消息。要是王保保停止前进,徐达也立刻原地驻扎,总而言之一句话,现在是我方占优,以稳为主。
事实上,徐达还是中计了。最初,王保保走走停停勾引了徐达半天,发现他不上钩,于是就故布疑阵,派小股部队继续走走停停,并将他们的阵型分散,造成一路大军缓缓向山西北部行进的假象;自己则带着大部队加紧行军,准备强攻居庸关,然后在徐达反应过来之前夺回大都。
这个计策十分巧妙,王保保吃准了徐达老成持重的性格特点,绝不会在汤和惨败之后贸然行军。如果换成常遇春,王保保估计就不敢这么玩了。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王保保的计策虽然足够巧妙,但也架不住内部有叛徒出卖。他手下一个名叫豁鼻马的部将发现明军居然被甩开了,于是连夜派心腹给徐达送情报:王保保故布疑阵忽悠你呢,他的目标是大都。
接信之后,徐达恍然大悟,不禁感叹王保保用兵出神入化,尾巴后面拖着一大股敌军,还敢在前面玩攻坚战,真是艺高人胆大。但不管你有多厉害,现在既然已经被我知晓了你的底牌,那么接下来的比赛就要进入我的节奏了。
徐达通过分析判断,北平城高粮足,守将孙兴祖又是在渡江之前就已入伍的军中宿将,被朱元璋称赞“刚毅有胆气”,绝对值得信任。于是徐达亲笔写下书信,命令孙兴祖提防王保保的突袭,不要随意出城迎敌。
确保北平无恙之后,徐达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也布下一支疑兵,让王保保以为明军还在缓步跟随,然后趁着这个机会率军西进,突袭太原。
王保保并未发现徐达的变招,但当太原守将得到奏报,冀宁路(今山西太原、寿阳和阳泉一带)出现大股明军的消息之后,立刻写信向王保保求援。这下可要了老命了。在击败汤和之后,王保保本以为明军不过如此,再加上此时已是冬天,明军大多来自南方,应该不适应北方的寒冷。哪怕徐达真决定放弃救援大都直取太原,应该也会等到开春,没想到徐达如此固执,非要在寒冬时节玩攻坚战,这下该怎么办呢?
太原城池坚固,据说王保保在城内留了七万军队,再算上周围七七八八的各地守备部队,太原一带可供调动的元军超过十万,按说不必担心徐达。王保保最初决定改变计划,不打居庸关,直接绕过去打北平,届时上都的部队也会前来配合,首要目的是保证开春之前拿下北平,然后火速回援太原,让太原周边的十万大军先撑一段时间。
就在王保保准备召开军事会议,重新部署时,却突然接到上都来信:暂时无法配合攻打北平,希望王保保能够克服困难,独力攻关。看到这封信,王保保差点骂出声来:“我好不容易击败明军,才有了今天的主动局面,可就这么微弱的一点优势,都要被你们给折腾没了。”
骂归骂,现实情况摆在眼前,没有了上都的支援,王保保真有把握在开春之前拿下北平吗?就算拿下北平,明军还可以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继续与王保保斡旋,可王保保一旦丢了太原,山西全境就有失守的风险。到那时,王保保手上拿着一个孤零零的北平又算怎么回事呢?
没办法,既然已经到了北平城下,总不能打也不打就撤退,于是王保保下令攻城,可打了好几天都没进展。就在这时,又有新情报送到:徐达派骑兵急行军,先发部队已经来到了太原城下。王保保决定继续攻城,和徐达抢时间,可打来打去,却发现始终也拿不下北平,而且连一点破城的希望也看不到。万般无奈之下,王保保只得匆匆改变战略,放弃攻打北平,急行军驰援太原。
没过几天,徐达再次接到豁鼻马的情报,言明王保保已经决定连夜赶回太原,建议明军暂停攻城,养精蓄锐以待元军。豁鼻马的建议正合徐达心思,于是他整顿兵马,在太原城东驻扎下来。
王保保赶到之后,发现徐达没有攻城,于是自己也没有进城,只在城西驻扎,打算里应外合直接干掉徐达。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一切谋划,都被豁鼻马写在密信里交给徐达了。当徐达得知王保保的谋划后,便开始筹谋夜袭之事,并命令豁鼻马配合打开营门,打王保保一个措手不及。
王保保回到太原之后,发现一切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不禁有些放松心神,他也没想到徐达竟敢顶着自己内外两股大军前来夜袭,更没想到己方阵营里居然还有叛徒。
1368年十二月的一个夜里,王保保正坐在帐中看书,突然听到营门外杀声震天、火光四起,他立刻意识到明军已经杀了进来。他来不及多想,只穿着便服冲出中军大帐,骑上战马突围而去,身边只有十多名亲随跟从。
敌军主将已逃,徐达接下来要做的就只有收尾工作了。在豁鼻马的积极配合下,徐达成功接收了四万余降卒,并趁势拿下太原,后又追击王保保,一路攻陷忻州、大同等地,山西基本被平定。王保保眼看回天无力,只得带着残兵败将继续往西逃窜,越过陕西进入了甘肃一带。
你们以为这就是王保保的末日了?不,他是属小强的,这点挫折无法打倒他。
在与徐达交过手之后,王保保已经不敢再小瞧明军了,所以当元顺帝召他尽快带兵来上都时,王保保拒绝了。王保保写信给元顺帝,希望他尽快迁都至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短期内不要再想着光复北平这种好事了,明军不是好惹的,也不要再起内讧,咱们现在应该众志成城,否则您这辈子都只能在沙漠上称孤道寡了。
元顺帝本想着把王保保叫回来给自己撑场面,没想到却碰了个钉子,心里极为不爽。但不管怎样,现在的元廷离不开王保保,所以元顺帝也只能暗气暗消,任由王保保在西北发展,自己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迁都和林。
当时间来到1369年二月,王保保勉强回了点血,算是有了些精气神。这时徐达正在攻打陕西,镇守陕西的元将李思齐数次与徐达交战,几无胜绩,最终实在无力抵抗,于是宣布投降。
李思齐虽然投降了,但他的老搭档张良弼却不想投降,于是向西逃亡至宁夏,最终被王保保逮住了。陕西丢了,甘肃和宁夏都很危险,王保保看到张良弼就气不打一处来:“陕西雄关要隘极多,可你们这些废物才守了几天,现在还有脸逃回来?”张良弼一看,王保保似乎打算把自己军法处置,立刻跪下告饶说:“我弟弟张良臣还在庆阳,他虽然也投降了明军,但只要我写信让他重归大元正统,他一定会同意的。”
庆阳是陕西进入甘肃的重要通道,王保保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于是他命令张良弼写信策反张良臣,自己则修书一封发往上都交给元顺帝,表示自己有办法把明军大部队拖在西北,请他赶快组织军队突袭北平,光复旧都。
元顺帝接到王保保的来信之后非常开心,他早就不想待在荒凉的上都了,于是立刻命人整军备战,大家齐心协力打回北平去。
元顺帝那边通知到位之后,张良臣也在哥哥张良弼的蛊惑下宣布复归元廷,并开始积极布置防线,打算跟明军打一场恶仗。万事俱备之后,王保保也彻底展现出了自己的谋略。
他不停地派使者联络张良臣,表示自己手下还有近二十万大军,随时都可以支援庆阳,要是顶不住了就说一声。这些使者并不都往庆阳的方向走,有些还故意走点弯路,然后“恰好”被明军抓住,王保保写给张良臣的信件很快就摆在了徐达的面前。
看到王保保如此兴师动众,非要整出一幕“庆阳保卫战”的声势,徐达表示也可以理解,因为庆阳一旦丢失,就意味着甘肃和宁夏将直面明军兵锋,王保保的确有这样做的理由。但或许是因为王保保给徐达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所以徐达对于如此轻易就拿到的情报有些吃不准,这怎么看都像是王保保想与明军决战,他有什么底气呢?
徐达想了半天都没想明白,最终一拍脑袋:“别跟自己较劲了,既然王保保率先出招,那我稳扎稳打地接招就是,哪有那么多奇谋诈术。”就这样,徐达开始源源不断地朝庆阳方向调兵,北平附近的军队几乎被调光了,只留孙兴祖带着常备军镇守。
明军虽然攻陷了北平,但这里毕竟是元廷多年经营的首都,有不少人表面上投降了明朝,但实际上依旧心系元廷。在这种“里应外合”的情况下,北平兵力空虚的消息被元顺帝得知了,他立刻命令丞相也速率军绕过居庸关,突袭北平。这大概是北平受到的最严峻的考验,元廷的大军甚至已经抵达了通州,眼看就要传令攻城了。孙兴祖遇事不乱,他一面组织军队守城,一面写信向徐达求援,没过多久,也速就带着军队撤退了。史书在记载这件事时语焉不详,据说孙兴祖是采用了某种计谋,使得也速瞻前顾后,最终没能压住心中的恐惧,自己把自己给吓跑了,但咱也不知道孙兴祖具体采用了什么计谋。
此次元军突袭北平虽然功败垂成,但远在南京的朱元璋非常不高兴,他认为徐达这次被王保保牵着鼻子走,是非常失职的行为。除了对徐达不满,朱元璋对北平遍布带路党的现实状况也十分不满,觉得这帮降臣真是白眼狼,自己给了他们美好的明天,他们却依旧心向暴元。既然你们觉得暴元好,那我就帮你把他们赶得远远的,上都也不给那昏君住。就这样,朱元璋遣使至军中,命常遇春、李文忠率所部兵马返回北平,立刻准备向北攻打上都。
事实证明,此时的元廷就是一只纸老虎,除了王保保,其余各部均无战力。常、李二将从北平一路向北,那是所向披靡,奔袭千里未尝一败,直接打到了上都。元顺帝眼看抵挡不住,于是夹着尾巴往应昌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部)跑,上都为明军所得。但就在此次战役之后,常遇春于回师途中病逝,享年四十岁。
元廷丢了上都,徐达这边还在和王保保对峙呢。王保保眼看突袭北平的计划失败,上都还被明军占领,眼下只得假戏真做死保庆阳了。可庆阳毕竟不是什么险关要隘,张良臣守了三个月,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明军的攻势,庆阳失守,张良臣自杀。
王保保折腾了半天,啥好处都没捞着,也只得哀叹自己命苦。我估计王保保到此时也没弄明白,也速突袭北平本该是十拿九稳的,他怎么就突然撤兵了呢?
不久之后,明军一路突袭拿下兰州,同年十二月,王保保带兵包围兰州。此时镇守兰州的是张温,也是渡江之前跟随朱元璋的老人,当他发现自己被王保保包围之后,一边亲自布置城防,一边向周边友军求援。王保保围住兰州打了半天,却是一无所获,最终只得改变战略,使用“围点打援”之计,将前来救援的明将于光击败,又让明军吃了一场败仗。
从也速突袭北平之后,朱元璋就开始频繁插手北伐军事务。他觉得王保保就像狗皮膏药一样,整天晃来晃去十分讨厌。大明都建国两年了,北方依然在鏖战,他想加快进度。于是他重新组建了两支北伐军:西路军由徐达率领前去营救兰州,继续把王保保朝西面赶;东路军则由李文忠率领突袭应昌府,争取把元顺帝赶到沙漠去吃沙子。
徐达数次与王保保交手,除了突袭太原那次,在内应豁鼻马的帮助下让王保保吃了大亏,其他时候徐达做得都不太好,所以徐达这回也是憋着一股劲儿。朱元璋想把王保保给赶走,徐达却想把王保保给灭掉。
当王保保得知徐达再次率军前来时,立刻放弃了久攻不下的兰州,移兵至安定(今甘肃定西)驻扎,等着徐达来交战。众所周知,西北那地方本就不是什么资源充沛、民众富足的地方,王保保又带着一支人数超过十万的大军,他们的补给始终是个问题。如果实在找不到吃的,就只能到处抢劫,把安定弄得像人间地狱一般,到处都是肆意抢劫的兵痞,百姓的哀号和惨叫声从未断绝。
尽管王保保是一位天才统帅,但他带着这样一支军队,在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民意基础的地方与明军决战,那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徐达于1370年四月抵达安定,却始终不与王保保交战,只是安营扎寨、深挖营垒,心情好时就出兵偷袭一下,平时闲着没事就在营帐里敲锣打鼓制造噪音,搞得王保保烦不胜烦。王保保之所以会烦,徐达的攻心计倒在其次,主要还是大军的补给问题。急于破局的王保保开始想办法找小路,一是为奇袭明军,二是为顺利转移。可王保保没想到的是,由于他的军队在安定的形象过于丑恶,所以当地百姓都对他们这支军队恨得咬牙切齿,巴不得明军赶紧杀光这支吸血的元军。所以当王保保开始找机会破局时,相关消息早已有人通报给了徐达。
徐达接到这份情报时,突然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第一次战胜王保保时,就是通过内应传递情报获胜的,现在又有人开始给我通传情报,岂不是意味着我又能赢他一次了?于是徐达当机立断,破敌就在眼前。
在四月上旬的一个夜里,徐达率军夜袭,王保保猝不及防,只得带着老婆孩子匆忙逃窜,近十万兵卒被徐达俘虏。这真是命运的安排啊,王保保两次输给徐达,都是因为情报泄露,也都是败于夜袭。
徐达的西路军传来捷报,李文忠的东路军同样所向披靡。元廷除了王保保,其他人都不堪一击,且就在这个紧要关口,元顺帝病逝了。李文忠的作战特点很像不久前离世的名将常遇春,属于那种“顺风无敌,逆风玩命”的类型,突出一个“勇”字,偶尔还要配上一个“莽”字。现在元廷内部皇帝病逝,正面临着大洗牌。李文忠抓住机会横冲直撞,顿时把整个元廷都给打蒙了,坚固的应昌府只坚守了不到五天就被李文忠拿下。刚登基的元廷新皇帝爱猷识理达腊带着几十人向北逃窜,最后终于想起了王保保曾经的建议,选择前往和林与他汇合。
如果说明军当初攻陷北平时,元廷还有一战之力的话,那么随着太原之战、开平之战、定西之战和应昌府之战的失败,元廷早已没有了反攻中原的资本,从今往后只能缩在沙漠里舔舐伤口,等待明军可能到来的下一波攻势。
从1368年正月建国到1370年四月底攻陷应昌府,朱元璋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证明自己才是中原大地上唯一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