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8章 决战前夕的最后一次收权

自龙湾之战结束后,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就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他们之间绝没有“和平友好”这一选项,双方之间的战争就没断过;但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克制,无论局部战争打得如何惨烈,都不曾把战事升级。

在这拉锯战的过程中,朱元璋占了不少便宜。此刻的他已经深入江西境内,洪都本归陈友谅所有,现在也被朱元璋收入囊中,而陈友谅则被朱元璋赶到了武昌附近。如果不长前后眼,我们或许可以把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三国鼎立时的魏蜀吴,谁都吃不掉谁,那就慢慢熬吧,熬死一代人之后再考虑兼并战争的事。

可实际上,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微妙关系,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双方都在暗暗蓄积力量,寄希望于一战消灭对方,然后万事大吉。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没事就拉着李善长等心腹彻夜长谈。他们所谈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着龙湾之战展开,探讨兵强马壮、战船精良的陈友谅为何会失败。抛开种种偶然因素不谈,众人一致认为,陈友谅在内部不稳定的情况下强行击杀徐寿辉,本就是兵行险着,随之而来的反噬更是将天完政权内部派系林立的弊端暴露无遗。比之陈友谅,我军势弱,如果也像陈友谅那样连内部派系都搞不定,将来更别指望在硬碰硬的战争中击败陈友谅。

有道是“军内无派,千奇百怪”,只要有人就有竞争,只要有竞争就有利益集团。朱元璋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在这个利益集团的内部,必然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中小型利益集团,这个问题是朱元璋也无法解决的。

想要消灭陈友谅,就必须把集团内部因势力争斗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然后尽可能地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朱元璋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这段时间以来,他始终都在思考如何解决内部问题。

朱元璋内部主要分为四派:一派是在渡江前就跟着他出生入死的一帮淮泗老乡,这属于淮泗集团;一派是在渡江前属于郭子兴的旧部,这属于龙凤集团;一派是在渡江后从各处陆续归顺朱元璋的降将,这属于降将集团;一派是在渡江后陆续依附于朱元璋的浙东士人,这属于浙东集团。除了这四大派之外,其他小打小闹的各种派系均不值一提,暂且略过。这四大派也不是泾渭分明的,他们经常会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象。

对朱元璋而言,在天下未定之时,淮泗集团是不能动的,这是他的基本盘,像汤和、徐达、常遇春和李善长等一大批文臣武将都是他的左膀右臂。

浙东集团目前也不能动,以刘伯温为首的这帮士人是他的笔杆子,在攻心和文宣方面,朱元璋还用得上他们。这个集团更适合用于治理国家,如果朱元璋最终能修成正果,他还要倚重该集团做更多的事。

降将集团暂时也不能大动,顶多找机会削弱一番。等战胜陈友谅和张士诚后,朱元璋还指望丁普郎和傅友德等人变成活招牌,去为他劝降那些因树倒而无家可归的“猢狲们”。

算来算去,只有郭子兴旧部的龙凤集团最弱,也最适合拿来开刀,但这个借口不好找,朱元璋为此绞尽脑汁也没想出一个不引起各方反对的妙招。

世事有时就是这样,你千方百计地找漏洞,可能一无所获,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漏洞却可能在你即将放弃或已经放弃时自己暴露出来。

在张士诚找碴攻击朱元璋,朱元璋奋起反击,差点把张士诚打到海里喂鱼,张士诚无奈投降元廷以求自保的一系列事件中,有一个重要人物被我暂时省略了,他的名字叫杨完者。杨完者本是义军一员,后接受元廷诏安,在南方的重要将领中被称为“元廷擎天二木”之一(另一位是察罕帖木儿)。张士诚之所以会投降元廷,其目的也是借助杨完者的军队狐假虎威,以保证朱元璋不敢乱来;朱元璋之所以会停止对张士诚的追杀,忌惮杨完者的实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张士诚投降元廷以后,之所以很少找朱元璋的麻烦,是因为他与杨完者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并将杨完者当成了自己的头号敌人,朱元璋的顺位往后移了移。1358年,张士诚用诈术偷袭了杨完者所驻扎的杭州,最终逼得杨完者自尽而亡。

两位先后归顺元廷的降将自相残杀,结果其中一个逼得另一个自杀身亡,这说出去实在是太丢人了。于是元廷一面在表面上责备张士诚,一面又好言安抚杨完者的部下,并追赠杨完者为潭国公。

张士诚不吭声了,但杨完者的部下不服啊。姓张的名为友军,却采用诈术偷袭我们驻扎的城池,事后你们骂他两句就完了,我们家将军白死了吗?

可不就是白死了,元廷当初之所以会接纳张士诚投降,其实就有让他与杨完者相互制衡的意味。现在局势糜烂至此,元廷也算是把平衡术给玩砸了,如果此时再找张士诚的麻烦,万一他宣布造反怎么办,所以此时应以安抚为主。于是元廷给时任江浙行省左丞相的达识帖睦迩下令:管好杨完者那帮桀骜不驯的部下,必要时可以下杀手,南方要以“稳”为主,不能乱。

后来也不知道是谁把这消息给捅了出去,杨完者的旧部哗然,觉得元廷真不是个东西。自投降以来,咱们为了给他们卖命,那是绝对做到了令行禁止,就因为表现得过于突出,以至于老百姓都骂我们为虎作伥。现在可倒好,天下还没太平呢,我们这些走狗就要被烹了?

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在这种极端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杨完者旧部在蒋英等人的率领下重新祭起反元大旗,投降了朱元璋。

当时的朱元璋刚应付完赵普胜偷袭池州的事,并准备与方国珍联盟,正处于势单力孤、缺兵少将的状态。此时突然有一支数万人的精锐投奔自己,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就这样,朱元璋收留了这支降军,并当着他们几位首领的面对天发誓:自己绝不会做出卸磨杀驴的事情来,请大家放心,跟着我好好混,大鱼大肉随便吃。

事实上,朱元璋这是吹牛呢。这支军队刚投降朱元璋后没多久,陈友谅就杀了过来。朱元璋虽然在龙湾之战中大获全胜,但依然没能改变己方实力远弱于陈友谅的客观事实。

杨完者旧部一直在宁越府和处州一带驻扎,久而久之就觉得跟随朱元璋毫无魄力,只知道龟缩发展,跟着他混根本没前途。以前杨大帅在时,尚且能带领我们割据一方,要不是轻信了元廷的鬼话接受招安,我们现在也是响当当的一路人马。

虽然已经走了几年弯路,但朱元璋和张士诚都是货,陈友谅自己内部又是一大堆乌糟事儿,整天缩在江西不出来,还有谁能与我们争锋呢?

蒋英等人还真是敢想敢干,随意盘算了一下,发现自己很可能已经天下无敌了,于是立刻起兵造反,宣布不再服从朱元璋的管辖,并杀掉了朱元璋极为青睐的两位虎将胡大海和耿再成。这两人都是在渡江之前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臣,耿再成更是最初随同朱元璋起兵的那二十四个老乡之一。

得知蒋英等人降而复叛并杀死胡大海和耿再成之后,朱元璋十分愤怒,他几乎全盘改变了自己的战略部署,给邵荣和徐达下死命令,必须在三个月之内平定叛乱,把蒋英他们的人头带回来。邵荣和徐达很争气,果然在三个月之内就平定了此次叛乱。

事情办到这一步,按说就可以结束了,朱元璋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削弱降将集团就行,毕竟他现在捏着理,丁普郎和傅友德等人也不敢多说什么。但朱元璋或许是觉得自己亏了,死了好几个股肱之臣,只是收拾了几个不痛不痒的降将,实在是心有不甘。于是他强行把目标对准了龙凤集团,这个集团的代表人物刚刚出过场,就是平定杨完者旧部叛乱的统兵大将邵荣。

对于大多数明朝历史爱好者而言,邵荣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可在邵荣生前,他在朱元璋集团中所拥有的地位是最高的,一度与朱元璋平级,他所立下的功劳也最多。《明史·常遇春传》中提及,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常遇春三人是朱元璋麾下立功最多的人,而邵荣尤为突出。

徐达和常遇春在明初是什么咖位,大家心里都有数,而邵荣的咖位比这两位还要大,却几乎处于一种鲜为人知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的这次大清洗,据说邵荣最终选择了叛乱。

史书关于邵荣叛乱的记载不仅少,而且还很凌乱,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处。我详细梳理了一遍,得出的事件经过大致是这样的:邵荣在平叛过程中威望大增,于是打算伙同老部下赵继祖占据宁越府和处州,重新打出郭子兴的旗号,与朱元璋分庭抗礼。这件事被一个名叫宋朝开的人得知,他立刻禀报朱元璋。朱元璋接到消息之后,就令平章廖永忠和都护康茂才邀请邵荣、赵继祖赴宴,邵荣和赵继祖前脚刚迈进营门,后脚就被朱元璋的卫兵绑了个“四马倒攒蹄”,直接活捉,两人对叛乱的事实供认不讳。

这里面的漏洞太多,邵荣一度与朱元璋平级,史书也说他是朱元璋手下功劳最大的将领,若论威望,那是早就攒够了,何必再通过平叛来增加呢?邵荣和赵继祖都是郭子兴的旧部,而宋朝开则是最早一拨追随朱元璋的淮泗老人,他是通过什么渠道得知邵荣和赵继祖的密谋的呢?除了宋朝开的一面之词,邵荣和赵继祖没有留下任何实据,最终搞出一个“叛乱未遂”,这大帽子扣得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邵荣到底有没有叛变呢?这件事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定论,有不少学者认为,邵荣刚帮助朱元璋平定了杨完者旧部的叛乱,要叛变也不会选择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

朱元璋也知道,用这种方法杀掉邵荣肯定不好服众,于是他当众宣布要赦免邵荣的死罪。就在这时,常遇春站出来说:“邵荣身为吴国公的臣子,却有了谋反的念头,这怎么可以原谅呢?你要是饶过他,我就不活了。”手下重要将领反对,朱元璋于是也不再坚持,只得流着眼泪赐毒酒给邵荣,将其处死。

就在这段记载后面,史官还意犹未尽地加了一句话:“在这件事之后,朱元璋更加偏爱和倚重常遇春。”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幼年的张无忌为身受重伤的常遇春疗伤,由于他治疗方式不当,导致本能活到八十岁的常遇春最终只活了四十岁,常遇春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却不怪罪张无忌,只说这是天意使然。

历史上当然没有张无忌,但常遇春确实也只活了四十岁。在我看来,金庸先生说得没错,这就是天意使然。你老常整天毫无廉耻地给领导拍马屁,为此甚至不惜下死手,对自己的同僚落井下石,就凭你这副德行,活四十岁已经算是老天关照了。

朱元璋这个做法是挺不厚道,但从大局上来看却没什么问题,毕竟朱元璋的实力远逊于陈友谅,如果他不想办法收拾自己集团内部的异己势力,万一将来在决战过程中再冒出个类似于蒋英这样的人物,你说朱元璋还怎么和陈友谅对抗呢?

说一千道一万,在权力博弈的过程中是容不得半点心慈手软的。

这一年是1362年,朱元璋基本清理了龙凤集团,重创了降将集团,而淮泗集团和浙东集团非常听话,他已经基本做到了独揽大权,有底气和陈友谅一决胜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