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7D精品课程开发(202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基于业务的问题收集

收集学习者存在的问题,需要兼顾客户和用户的需求。客户就是为此次培训买单的企业培训负责人、领导。用户是参加培训的人员。有时候用户和客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收集问题时,要包含这两方面:

一是客户方面,整个项目的负责人,或者企业的高管、部门负责人,他们认为接受培训人员存在什么问题?他们对这次培训有什么期待?这个需求通常通过前期的访谈、调研可以了解到。

二是学习者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前文提到过开发的课程就像药品或者处方,医生要针对病人的情况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于课程需求调查的方法,同类书籍中内容非常多,本书仅介绍最常用的方法,而且主要针对对学习者的调查。

调研问卷法

通过设计问卷把课程内容罗列出来,让学习者从中选择,找到他们的需求重点。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涉及面广,能够最大程度让学习者都参与其中。

当然,它也有不足,调研问卷的结果有可能不够科学,有些学习者填写比较随意,参与性不是太高,收集起来的意见、反馈可能不太全面,不够真实。

现在做调研问卷通常会借助“培训宝”“问卷星”等工具生成二维码,让学员在手机上操作,所以要考虑填写的便捷性。但“选择题”容易使收集到的信息受限,所以可以在最后增加1~2道主观题、开放式问题,收集更多意见和需求。

测试法

测试就是把将要开发的课程变成考试题的形式,像学校里对学生进行考试一样,让学习者解答,通过这种方式评判学习者对于课题内容掌握得怎么样。测试法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出学习者学习后的真实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测试法适用于学习者对培训内容有一定了解、有一定基础,至少培训内容是“应该掌握的”的情况,比如企业规章制度、某项技术、企业文化等;不适用于全新的课程内容,否则,测试题很可能是学习者完全不会做的,这就会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

案例

根据内容和学习者选择调研方式

我们在给一家航天系统企业做“内部导师技术”培训前进行需求了解的时候,发现如果把课程核心内容“导师七剑”变成测试题,让学员提前测试,估计大家很难填写,也得不到有价值的需求信息。因为学员对这个内容是完全陌生的。所以这种方式不适合做前测的需求了解。如果课程本身是学员工作岗位中的相关内容,就可以做个前测,准确把握学员在哪些方面没有掌握,从而抓到课程重点。对于全新的内容,我们采取了访谈方式来了解学员目前的工作方式和困惑,从而进行课程的设计、调整。

访谈法

访谈法是采用电话、视频,或者面对面对话的方式,了解参加培训的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

访谈问到的基本上都是开放性问题,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真实问题和需求,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更耗时,效率较前两种方法低一些,但是获得的信息比较宝贵,能够了解很多真实的问题。访谈法需要采用抽样的方式,一般针对核心人员进行访谈,同时可能需要兼顾被培训对象的上下级和平级人员。

案例

全方位访谈更全面地了解问题

在给某著名白酒企业做“专卖店店长培训项目”时,培训前,我们需要了解店长的相关职责和能力、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因此,针对店长、总经理(店长的上级)、店员(店长的下级)都做了访谈,全方位了解该企业对店长能力的要求和目前店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访谈大纲可以变成问卷,也可以变成测试题、测评题,所以是最基础的资料。那么,访谈大纲应该怎么设计?可以从what(内容)、why(意义)和how(怎么做)三个角度列举问题。

what,包括含义、概念、规定等知识点。

why,这个课程主题有什么意义、价值、作用。

how,有哪些方法、工具、流程、模型、注意事项等。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可以从简单逐渐到复杂,分为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和高级层次的认知问题。

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便于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店长的工作职责有哪些?高级层次的认知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回答,这类问题可以用以了解学习者对事情的态度和深层次理解。比如,如果社会没有了法律会怎么样?如何能够更好地践行企业文化?

案例

通过访谈找到差距

有一次我给一家房地产企业做课程开发辅导,一位M讲师要开发礼仪课,培训对象是企业内部负责接待的同事。这位老师的访谈问卷就是从what、why和how三个角度设计的。

第一个角度what:你认为一位接待人员的接待礼仪包括哪些内容?仪容是怎样的?仪态是怎样的?仪表是怎样的?

通过“是什么”的内容去问对方问题,看学习者对基本知识、概念是否了解,有哪些还不清楚。

第二个角度why:为什么要学习礼仪?礼仪对企业有什么作用?礼仪对你的工作有什么价值?

从“为什么”的角度看学习者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意识。

第三个角度how:你认为接待的时候,如何着装能让自己显得更职业?在接待的时候你要去打招呼,应该怎么做?

从“如何做”的角度看学习者实际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找到学习者有哪些是不会做的。

从以上三个角度进行访谈,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现在的基本状况: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事物意义的认知,以及掌握的具体操作方法。而后对照标准和要求,从中找到差距,差距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what、why、how是需求调查的基本思路,具体操作起来还有很多种变通方式。如果是知识类课程内容,可能需求调查的时候就没有why和how,只有what,比如公司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知识类课程内容。

了解学习者的真正需求,做到对症下药,是建构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直接体现,是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课程开发者及培训负责人应该掌握的基本功。在实施的时候,往往要多种方法结合,确保需求调查的有效性。

以“导师七剑”项目为例,我们来展示一次完整的访谈过程。

案例

访谈+问卷灵活变通

我们给航天系统的某企业做了一个“导师七剑”项目。一方面通过面谈的方式,对该企业核心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更多信息;另一方面对全体参与人员进行了问卷调研。

因为项目的主题是“科研导师的七项技术”,是相对比较前沿的内容,学员此前并没有相关知识基础,培训行业中也没有相关内容。所以在访谈内容设计上要避免直接用课程中的知识点去问对方,要在措辞和语言上进行转化,变成学习者可以理解的问题。

依然是按照what、why、how的逻辑进行访谈内容设计。首先设计出的是访谈大纲,开放性问题较多。

“导师七剑”需求面谈大纲:

1.您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是_____。

2.您在本岗位的工作年限是_____。

3.您平时主要工作内容是_____。

4.您认为带新员工对自己工作的价值有哪些?

5.您带新员工的总数量为_____,频次及每次带的数量各是多少?

6.新员工来后,您是如何带教的?有什么样的流程?有没有什么计划?一般周期是多久?

7.在带教过程中,您是否会清晰讲明工作标准?有没有让他讲一下,确保他听明白?

8.在操作某项工作时,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带教的?示范、讲解,还是其他的方式?

9.在带教过程中,您是否对他进行了工作指导?采取什么方式?

10.在带教中,如果他遇到麻烦,来向您请教时,您是如何支持他的?

11.当发现他在工作实践中有问题时,您如何给予反馈和评价?直接指出问题所在还是共同探讨?

12.对于带教成功与否是否有衡量标准?

13.在带教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惑?

14.是否遇到过新员工不积极的问题?如何处理?

15.是否有一些辅助的带教工具?比如跟进表、测试表等。

16.带教后,有没有跟新员工做总结复盘?采取什么方式?

17.为了能更好地带教新员工,做好人才的培养,您希望从外力获得哪些协助?

18.我们此次为大家组织的是导师制的导师技术,对于这门课程,您有哪些期待?

接下来要进行调研问卷设计,把前面提到的内容变成调查问卷方式,对参训的学习者进行全员调研。多采用选择题的方式,便于做答。根据访谈大纲,对问题进行调整,并提供可选择的答案选项。

“导师七剑”调研大纲:

1.您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A.1年以内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2.您在本岗位的工作年限:

A.1年以内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3.您带教过的新人总数量:

A.1~5人

B.6~10人

C.1~15人

D.16人以上

4.在带新员工方面,是否有明确的带教流程?

A.个人的流程

B.企业规范化流程

C.没有明确流程

5.在带教新员工过程中,向对方讲解后,是否会让他自己讲一下,确保他听明白?

A.是

B.没有注意

6.在操作某项工作时,通过什么方式带教?

A.做示范

B.讲解

C.都会采用

D.还有其他方式____

7.新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您是如何进行指导的?

A.时时关注

B.等他有问题来找我

C.出现问题时再指导

8.在带教中,如果他遇到麻烦,来向您请教时,您是如何支持他的?

A.直接告诉他答案

B.让他自己去思考想办法

C.和他一起讨论找出解决方案

9.新员工工作开展中,通常如何给予评价?

A.多负向激励

B.多正向激励

10.对于带教成功与否是否有衡量指标?

A.有

B.无

11.是否有一些辅助的带教工具?比如辅导跟进表、能力检核表等。

A.无

B.有

C.有部分,但还需完兽

12.带教后,有没有跟新员工做总结复盘?

A.很少做

B.会总结

13.在带教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惑?

14.为了能更好地带教新员工,做好人才的培养,您希望从外力获得哪些协助?

15.我们此次为大家组织的是导师制的导师技术,对于这门课程,您有哪些期待?

(出于版权保护,调研表中省去了一些内容。)

通过两种调查方式结合,该培训抓住了学习者的需求,按照需求制定了课程内容,在随后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