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许多的说说,许多的青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9章 徐千姿:“习”这个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孔子。几千年来,广为传诵。初读这句话时,我感到有些不解。学习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艰苦的,甚至是枯燥的,况且学了一次还不够,还要“时习之”,怎么还会感到愉快呢?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找出家中所藏几部《论语》,进行比较阅读,对其含义作了一番探究。

在我读过的语文课本(第十三册)里,将“习”字解释为“复习”,大概是最通行的解释。翻开杨伯峻所著的《论语译注》,其中对“习”字的解释要透彻得多。作者认为,孔子所讲的功课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尤其是礼、乐、射、御等,非演习不可,所以“习”字当理解为“实习”。蔡尚思注释的《论语》的解释也大致相同,只是比较简略而已。而在《论语高级读解》中,对“习”字作了进一步引入,解释为“反复地钻研练习”。一门学问,学了之后再去反复钻研练习,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直至融会贯通,到这个时候,人会变得很快乐,大概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杨润根的《发现论语》对“习”字的解释却另辟蹊径。作者根据这个字的结构——上“羽”下“白”(繁体)展开论述,以鸟群活动比喻人们通过与外界事物的密切接触而使自己逐渐地享受习惯于外界的事物,大致就是“练习、复习”的意思。想想也有其道理,鸟多次地练习飞行,最终实现空中自由翱翔,怎么会不高兴呢?

五本书中的说法可分成两种,一种主张亲自尝试,另一种主张反复练习。我更赞同第一种说法,即学习知识之后时常实践、演练。因为刚学到的知识毕竟还是死的,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并从中领悟到更多老师无法言传的东西,这才是学习之乐的真正所在。两种说法都有理,可孔子写这个字时的本意究竟是什么,谁也不能完全肯定。于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字,就成了几千年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悬案。许多热爱文学研究的学者纷纷来破这个“案子”,找到的线索或证据却各不相同。所以,《论语》到今天还是文学家们所热衷的研究对象。也许是因为历史的悠久,才使它如此难以索解,从而引发人们研究的兴趣吧。

掩卷沉思,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杨柳依依,桃花灿烂,黄口乳燕时纵高时俯冲,飞飞停停,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飞翔。一位年过五旬、十分和蔼又满腹经纶的老者在杏坛上盘膝而坐,显得神采奕奕。许多书生打扮的人端坐在杏坛周围,充满期待地注视着这位老者。这位老者便是孔子,此时他开始了一天的教学活动。只见他一边比划着手势,一边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众弟子只觉微风拂面,清新柔和,精神也为之一振。孔子讲完,要求弟子们互相交流心得。于是弟子们便兴奋地讨论起来。一时间,孔子、弟子、杏坛以及明媚的春光构成了一幅无比和谐的画面……猛地一个激灵,我从幻境中惊醒,不禁对那两千多年前的课堂无比神往。那时的课堂固然没有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却别有一番乐趣。能亲临这样的课堂学习,岂不是无穷乐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