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士子推演
秋冬,天气渐渐转冷,京城的馆子也逐渐冷清。
但及第楼显然不属于这个范畴,往来的士子络绎不绝,邀上三五好友,在此吟诗作赋,谈论时政屡见不鲜。
“陈兄,我们几人之中,还是周兄先人一步啊!”刘之纶眼中不禁露出一抹羡慕之色,道:“我听说,周兄他已经被吏部外放官职,任固安县主簿一职。”
“虽只是一个正九品的官职,但对于我等来说,已是胜吾等远矣。”
“刘兄,你这消息落后了!”陈于泰亦是不免叹息一声,道:“吾这两日刚刚得到消息,原固安县知县因贪赃枉法,巧立名目,被捉拿下狱,周兄他如今已经代任固安县知县一职啦。”
“嘶!”刘之纶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这升职速度也忒快了!
须知,即便是士林之中那些考中进士的士子,初始任职无非是两条途径,一则是担任翰林院的编修或者修撰,青灯黄卷,忍受清苦,经年苦熬,说不定一朝蒙皇帝看重,被简拔出来,方才有出头之日。
而另外一条途径,便是外放成为地方官。开国之初,或许有进士直接外放成为知州,成为州府大员。如今,能补个知县,也是不易,需要等待许久。
而这周凤翔,居然就这么水灵灵的成为了固安县知县啦?
尽管只是个代知县,但有毕自严罩着,去掉这个代字,不是早晚的事么?
“周兄竟如此好命……”一想起周凤翔拜毕自严为师,刘之纶和陈于泰都不禁有些吃味。
而正在这时,李若涟熟门熟路的走了进来,看见二人,立即走了过来,坐下道:“刘兄,陈兄,汝二人对今次武举恩科之策论有何看法?”
武举恩科已然考试结束,诸多士子都在焦急的等着放榜。
李若涟并不担心,他知道此番武举恩科,十有八九会中。因为武举所考校的骑射,步射,拳脚以及兵法他全都位列上等,只有策论还未出成绩。
但策论他哪怕是中规中矩的发挥,也不会被黜落。
故而,于他而言,现如今名次倒还是其次,此番策论考校题目之解法,与他而言,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若是能从旁人口中听到一二独特新颖之见解,作为参考,结合己身所学,说不定便有机会在皇帝面前露脸。
而刘之纶和陈于泰,所走的乃是文科科举的道路,与他的武举截然不同。是故,在这上面,李若涟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刘之纶,陈于泰二人相视一笑,对于今番武举恩科策论之题目,他们亦是有所耳闻。
陈于泰笑了笑道:“李兄,你是为难我了,兵事非吾所长,在这方面,刘兄熟读兵书,最喜边事,我看他,应该会有一些见解。”
“还请刘兄教我。”李若涟躬身一拜。
刘之纶则是微微思索一番,道:“去岁老奴努尔哈赤兵败宁远,今岁奴酋新汗黄台吉又攻锦州宁远二城,皆未能得逞……”
“我若为建奴,必不会再攻大明。”
到了此处,陈于泰和李若涟皆是点了点头。
辽东建奴那群人虽说个个都不识字,但不代表都是蠢货,坚城啃不下来,再去硬啃,不会有蠢货这么做的。
“那刘兄以为建奴会如何?”陈于泰亦是被勾起了兴致。
“东伐朝鲜,西掠蒙古诸部。”刘之纶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朝鲜、蒙古诸部不似我大明,无坚城可守,又难抵建奴兵锋,必然经不住建奴连年征伐……”
“反倒是建奴,可于二地掳掠金银钱粮等物。”
“今岁建奴攻伐朝鲜,逼迫朝鲜签城下之盟,便是明证。我以为,今岁冬日,后金极有可能,攻伐蒙古察哈尔诸部……”
“且吾以为,察哈尔诸部,恐难以抵挡建奴兵锋……”
这是不需要争议的事实。
在当下,若论野战,建奴是独一档的,毫无争议。
明廷先后投入数千万两银两和物资,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惨败。
即便是如今,也不过是依靠坚城防守,坚守不出,赢得了两次胜利。
这样的胜利,得来的亦是寒酸。
而朝鲜和蒙古诸部,在这上面,和大明相较,则更加不堪。
就比如说朝鲜,只不过建奴分出一支偏师,就接连攻下朝鲜数座城池,朝鲜完全没有兵力能够抵挡。
而蒙古诸部,所在乃是茫茫草原,大部分地区连城池都没有,骑兵与建奴相较,更是没有丝毫的可比性。
真刀真枪干上一场,输的概率极大。
忽然间,李若涟意识到其中的不妥,能参加武举之人,并非不知兵事,当即就道:“刘兄,我若为建奴,先迫降察哈尔诸部,随后破边入关,有可能否?”
只是一句话,刘之纶顿时背后冷汗都快要下来了。
按照他的推论走下去,李若涟推演的情况,还真是极有可能发生。
而若是出现这种情况,恐怕建奴极有可能再一次迫近京师了,重演当年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兵逼京城的状况,彼时若非于谦站出来力挽狂澜,大明说不得就此终结。
即便此后,京城亦是有过被围攻的状况,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入边,兵逼京师,掳掠八日之后,才心满意足的离去。
彼时,既然蒙古俺答汗都能做到,何以现在建奴就不能如此作为?
若论声势,如今的建奴,可是丝毫都不比当年的俺答汗逊色。
一旁有一人听到此处,顿时站起身来,匆忙离去。
陈于泰见了那人,亦是觉得有些眼熟,似是在何处见过,只是此番亦是有些记不起来。
刘之纶却是当机立断,道:“陈兄,此番还是要拜托你,依吾方才三人讨论之见,建奴此番用兵,极有可能迫降蒙古诸部,然后趁隙入关,汝当速与汝家姻亲联系,将此事禀奏当今陛下。
“陛下若知此事,多加防备,说不得可令京城百姓免于此番灾祸。”
“李兄,此番你若是高中,亦可写下一份奏章,将此事面呈陛下。”
闻言,陈于泰,李若涟二人皆是点了点头,表示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