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164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7章 盐垦

“一百多万亩?”两人大吃一惊,说道:“有这么多吗?”

“有。”刘正说道:“我查过,国初拨给灶户草荡地有八百万亩。其中在两淮有四百万亩,在庙湾附近几个盐场加起来超过一百万亩。””

一听草荡地。方名荣叹息一声说道:“草荡地不能动。我知道你想屯田,但是盐课是国家大政。史公也不会让你动的。”

何为草荡地?

两淮盐场使用的煎盐法,需要大量的燃料。

在开国之初,就划拨了大量土地为草荡地,充做煎盐的燃料。

为了维护盐业生产。朝廷下令除却灶户禁止开垦。

两百年来,虽然有人私垦,但一直维系相当大面积的草荡地。

刘正说道:“方兄,听过晒盐法。”

“以日照之力,代替火力,不费柴薪,就能出盐。”

“不以柴薪,就能出盐?”方名荣大吃一惊,此刻吃惊的跳了起来,说道:“一百万亩草荡地,即便能开出五十万亩,就足够养兵了。”

“刘兄,此言当真?这晒盐法是真的。”

“应该是真的。”袁枢说道:“我当年在山东的时候听说过。福建有盐场晒盐。”

刘正一愣,他还以为晒盐法需要他重新发明的。没有想到,明代就已经有了。

刘正所言,方名荣有所怀疑。但是袁枢也这样说了。方名荣可就相信了。

方名荣对刘正行军打仗的能力。是很佩服的。

却自信在其他方面,在刘正之上,他是举人,刘正仅仅是一个秀才而已。

但是而今,方名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刘正这个规划,看似很简单。

但是简直是郑国渠兴秦一样的国策。

一言兴国,一言定邦。

方名荣迅速再去看庙湾的周围情况。顿时发现,大规模开垦土地,并不困难。

开垦土地是很简单的吗?在古代是很困难,大量人员物资。小门小户根本折腾不起。但是庙湾这个地方,不管是走运盐河,还是走海上。都很便捷的与江南连通。在江南只要有银子什么买不到?

从实操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有这么多土地,做什么不行?

方名荣立即意识到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他看向袁枢,说道:“袁师叔,您觉得?”

袁枢说道:“问题在于,能不能改煮盐为晒盐?如果不能,这万事皆休。”

袁枢说到关键点上了。

刘正这个想法灵感,来源于清末实业状元。

清末改现代化盐业生产后。

张謇在苏北盐垦,据说开辟出一千多万亩土地。

清末的情况与明末的情况不一样。刘正现在也不知道两淮海岸线旁的荡地,能开垦出多少荒地。

但是在刘正看来,最少几百万亩的土地是有的。

他不用拿多少。只需将庙湾附近的草荡地拿下来,就足够他发展一两年。

“还请袁师叔指点。”

“你应该知道道旁李苦。”

“听说过。”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七岁的时候,与伙伴出游,看到道旁有李树多子,伙伴皆去攀折。唯有王戎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果如所料。

袁枢说这个,其实在暗示刘正。如果一件事情,看似很简单就能取得成果,但别人都不去做。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刘正说道:“师叔觉得,这问题在哪里?”

“自古以来,朝廷做事都是一动不如一静,因循守旧,能不折腾,就不折腾。这个倒是好处理。你倪师叔是户部尚书。盐政属于户部山东司金科,只要保证盐课不变,这一件事情未必不能做。”

“但,我就最担心,这里面是别人的肉。这就不好办了。”

明面上好办。但如果是水面下的东西,那就不好办了。而盐政从来都是水最深的地方。

消息灵通如袁枢,一时间也难以判断,这水下面是哪条大鳄。

“这一件事情,我要打听一下。再做计较。”

方名荣考虑这一件事情是否可行。那么袁枢考虑的就是各方利益了。

在大明做事,如果仅仅考虑一件事情能不能做,不去考虑背后的利益平衡的话,那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

刘正说道:“那就有劳师叔了。请师叔放心,此事如果真能成,袁家在雎州有多少土地,在庙湾就能有多少。”

袁枢深吸一口气:“我知道了。”

袁枢这一段情绪并不是太好的。夜深人静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出息,将好好的袁家折腾成了这个样子。

但而今袁枢发现,他有机会在庙湾再造一个袁家。

纵然袁家在雎州也没有十万亩土地。

心中顿时有了动力。

“方兄,我准备去一趟庙湾。”刘正说道。

庙湾,或者说盐垦之事,是刘正思来想去最佳方案。

他无论如何都要做成。

刘正决心实地考察一下。毕竟他现在了解的庙湾,百闻不如一见。

“我陪刘兄走一遭。”

方名荣说道。

刘正安排了清江浦的事情。带上十几骑正准备走。

忽然后院有一个丫鬟。过来行礼说道:“我家小姐,有东西送给刘公子。”

刘正接过,却是熟悉的匕首。

刘正想起了袁小姐,忍不住一笑,对丫鬟说道:“告诉你家小姐。心意我知道了。”

谁也不会讨厌一个喜欢自己的漂亮女子。

更何况,而今刘正是有求于袁枢。

没有袁枢的启动资金。刘正想要大规模开垦荒地,并非不可能。

但太慢了。

袁家与他的关系。需要更进一步。

更何况,刘正对袁小姐也是有好感的。

“必不相负。”

刘正与方名荣,还有刘越带着十几名骑兵护卫着出发了。

一行人从清江浦向东,过运河。就到了淮安,一路繁华盛景,不下江南。但是过了淮安继续东行十几里,局面就大不相同了。

淮安的繁华,就在运河一线。是吃运河的红利,对运河两线的百姓来说。未必是福音。

运河各种劳役不说了。单单说,运河与灌溉争水。旱时,先保障运河,涝时,先排运河的水。运河两岸,农业能发达才怪。再加上明末暴政,纵然这里没有兵乱,也村村萧条。

派人去找向导,却不想一打听,百姓皆言:“庙湾去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