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文娱黄金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来都来了

让你说出现代社会中的无冕之王,可能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半岛与北美的两个太阳,持续照耀着世界。

周朝先觉得现代社会中真正的无冕之王是传媒。

在这个1970年代,互联网还没有出现时代,纸媒基本上垄断了信息的传播。

宝岛上的市民想要了解各地或是岛外的世界,只能通过报纸或者电视新闻才能有所了解。

至于操刀手怎么裁切的事件,就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你们看报纸了吗?”退辅会主委起大早开了一次委员会会议,他皱着眉头,右手手指间夹着一支还未点燃的雪茄,在会议室的窗前不停地踱步,皮鞋踩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一众官员们正襟危坐,眼神时不时地偷偷瞟向主委,听到主委那句带着几分急切与愠怒的“你们看报纸了吗?”。

纷纷点头如捣蒜,嘴上都赶忙应着“刚刚”看到了,却又都默契地选择不发表任何看法,生怕说错什么惹来麻烦,会议室里一时只有轻微的呼吸声。

“一个病退士兵,在街边卖奶茶,还能创作歌曲。这样的典型我们为什么没有发掘出来?我们党报怎么没有报道?各位都是国之栋梁啊,上峰让我们坐在这里,不是吃闲饭的!”

主委倒没想处分谁,只是觉得可惜,这样好的事迹,有退辅会发掘,再进行撰稿,政绩不就有了吗?

每次风头都让征兵的出了,荣民当兵时就存在的问题,退役后,也算到退辅会头上,这上哪说理去呀?好不容易有个典型,还没抓住。

我这主委不白当了吗?

“要不我们去慰问?给他些照顾。再找人撰写稿子,发在党报上?”

有人提出意见,其他人立马点头,纷纷说这是一个好办法。主委也没有太好的意见,让人做准备工作,然后去慰问。

…………

西门町,中华商场附近。

刚过早高峰,小周古早冰的宣传海报上粘着报纸见报。

此刻生意异常的火爆,胖子在那忙前忙后,一边收钱一边制作奶茶和芒果冰。

另一个人在干嘛?只因他之前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现代民歌运动的言论,就像捅了马蜂窝一般,引来了这些年轻人的围堵。他倒是不慌不忙,脸上带着几分从容,手指轻轻搭在吉他弦上,正与前来挑战的学生们“茬琴会友”。

“人也太多了,老周啊,不行咱们雇个人吧?光我也忙不过来!”陈良琦恨不得三头六臂应付这忙碌的场面。

这几日的经历,他练就出一个本事,那就是一水舀下去,就能打上来正正好好一杯量的奶茶。

“可以啊,你拿张纸写上,招服务员,男女不限,月薪一千二。”周朝先应了一声,眼睛却没有离开眼前的这群大学生。

他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按弦已经有些发酸,可这一早上都已经迎接三波挑战了,根本没得停歇。

这些大学生像是脑子进了水,走过来,抱拳大喊一声:“我是XXX大学的某某某,特来挑战!”然后递上挑战书。

比他这个前江湖人士还江湖。

这些人唱的基本上都是英文歌曲,而且唱之必是卡洛尔·金的《Tapestry》。与留学梦中那些言之必理想国的人差不多。在这些人眼里中国无论哪点都比不上欧美。

台大的一个学生更是夸张,披头散发,穿着紧身的皮衣皮裤,浑身散发着所谓的摇滚范,他扯着嗓子喊:

“摇滚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我们中国人根本做不出自己的摇滚乐!你提的民歌运动只会阻碍我们音乐发展,请你登报道歉!”

“这位同学说的虽有失偏颇,但是我们的音乐就是与欧美有很大的差距。民歌太落伍了!”另一个学生也跟着附和,脸上带着一丝不屑。

“现代的事物,有几个是我们发明的?从音乐、电影、工业、民主、自由,我们哪方面不落后?”

“你看看你写的歌,美酒加咖啡,是不是也是西方的东西?东北民谣更是狭小地域的歌曲,不够大气。”一个戴着眼镜的学生推了推镜框,振振有词地说道。

“……”

周朝先低估了这个时代崇洋媚外的程度,果然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是这个时代宝岛大学生的终极梦想。

“都给我闭嘴!静一静!你们见到洋大人需要鞠躬,卑微的心我理解。别的不说,音乐我不认为有什么落后不落后的。歌曲最重要的是表达人民的朴素情感。技法只是音乐发展中的附加品……”

显然他干巴巴的说教并不会令众人服气,一个个撇着嘴看着周朝先。他们这些人可不管你是不是帮派大哥,据理力争是大学生本能的反应。

俗称杠精。

“我也不废话,手上见功夫。”周朝先冷喝一声。

“你可不要动手打人呐!我们人多!不……不怕你!”

几个大学生这时才想起来对方是帮派人物,脸上露出一丝怯意,脚步不自觉地往后退了半步,可又觉得就这么退缩太丢面子,便梗着脖子不肯再动。

老周是个体面人,除了爱吃牛肉、爱吃鱼外,怎么可能打人?

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人的成见比山高比海深。周朝先右手按着琴弦,左手拨动。音符在指尖回荡,继而飘进众多学生的耳朵里。

“没什么稀奇的……”学生们不以为意,没什么技法。可听了一会儿,他们脸上的神情逐渐变得疑惑,互相交换着眼神,显然是发现不对劲了,这演奏方式根本不像是流行音乐中吉他的常规演奏方式。

“你们听出来是哪个外国歌了吗?”

“不是日本的……”

“也不是美国的。”

这首歌的处理方式在流行乐中很独特,他们根本没有见过,有些……有些像古琴的演奏方式,这让他们大为惊讶。

“间奏居然有是散板,那怎么找节奏啊?”有学生忍不住惊呼出声,眼睛瞪得大大的。

“啊?散板?”

几个台大的学生收了轻视,为什么古代人会说能从琴音中听出表演者的情绪,就是从散板来的。

散板是自由的节拍,可快可慢,没有固定的节奏,所以全凭演者心情。

但唱歌一定要有节奏,他们屏住呼吸,想看一看这位以什么手段处理。

只见周朝先的左手在琴上抹了一把,出现独特的声音后,轻轻唱道: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周朝先声音低缓,有些淡淡的忧愁。这首《乡愁四韵》是他在留学梦中,最喜欢的歌曲之一。在他心中,这才是中国风的巅峰之作,没有之一。

“擦弦?有才,有才!”人群中突然有人忍不住赞叹出声,眼神中满是钦佩。

其他人不明所以,连忙拉着那人追问:“说说,怎么回事?”

“他用古琴的擦弦放在这里,用来给歌曲分段。就像我们合唱时都会一起吸一口气,然后唱。你们听,来了……”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歌声把他们带到了课本上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那张海棠叶子。

“哦哦哦。”这些人忽然觉得头很痒,要长脑子了。

周朝先很累,用普通吉他去弹这首曲子本就很难,因为吉他上有格子,古琴没有格子,去滑音、擦弦、反复都不太方便。

歌曲唱完后,他们不说话了。本以为是个毛头小子放大炮,谁能想到土地庙里遇大神呢?

相互对视后,其中懂行的挠了挠头,尴尬地说道:“先生,我们错了。您这首歌中西合璧,整体听感给我一种起承转合非常规整的感觉。小和弦接大和弦,大调和弦又回到小和弦……总体是小大、大小、大小、大小。”

“呼,我们服了!”

听到学生们的道歉,周朝先笑了笑。这首歌虽然对普通人可能没什么吸引力,有些曲高和寡,但对于这群热爱音乐的学生就不一样了。

他有心推动民歌运动,那在这里,一个小小的摊位前,成立第一个民谣点,那自己的资历……会不会成为宝岛民歌运动之父?哈!

“大家来都来了,买一杯奶茶和芒果冰支持一下我的音乐事业!”

蚊子虽小也是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