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大楚心思
在那惊心动魄的一战结束后,向毅、迪里热公主和史长风三人并未因胜利而沾沾自喜,他们深知前路漫漫,稍作休息整顿后,便又投身于战后重建的诸多事宜之中。
然而,他们三人诈降破城、勇斩朱明的英勇事迹,却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天下间迅速传开。
这消息仿若一阵迅猛的狂风,以燎原之势席卷了各个角落,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一片哗然,震惊了各方势力。
大楚皇宫,这座象征着权力与威严的宏伟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琉璃瓦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荣耀。
此刻,在那宽敞明亮的御书房内,气氛却有些凝重。
皇帝正坐在龙椅上,手中捧着一份加急送来的奏章,他的眼神从奏章上的文字缓缓上移,脸上的表情先是震惊,随后转为惊喜,最后竟喜极而泣。
“好!好啊!”皇帝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他猛地站起身,双手用力将手中的奏章重重地拍在龙案上,那龙案上的笔墨纸砚都跟着微微震动。
“向毅不愧是向阳将军的儿子,虎父无犬子,竟能设计诈降,深入敌营,一举斩杀朱明,为我大楚除去一大隐患!”
皇帝的声音在御书房内回荡,充满了喜悦与自豪。
一旁侍奉的老太监,见皇帝如此激动,连忙小心翼翼地递上丝帕。
皇帝接过丝帕,擦了擦眼角激动的泪水,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多年前。
“当年,向阳将军为了大楚,战死,朕痛心疾首,仿佛失去了左膀右臂。这些年,朕一直对他的死深感愧疚,也时常挂念着他的后人。如今,向毅这般出色,立下如此大功,也算是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皇帝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又带着一丝欣慰,仿佛多年来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老太监在一旁微微点头,轻声附和道:“陛下圣明,向将军泉下有知,必定也会为公子的成就感到骄傲。”
皇帝微微颔首,目光望向远方,似乎看到了大楚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而在京城的另一处,萧府的庭院中,一位身着华丽朝服的中年男子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他便是萧镇,在朝堂上举足轻重,位高权重,多年来在官场的摸爬滚打,让他练就了一双洞悉人心的锐利双眼和一颗沉稳冷静的心。
此刻,他刚听闻向毅等人的英勇事迹,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久久不语。
萧镇抬头望着天空,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悠然自得,可他的内心却如波涛汹涌的大海,难以平静。
他的眼神深邃而悠远,仿佛能透过这湛蓝的天空,看到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良久,他微微叹了口气,那声叹息中,夹杂着无奈、忧虑与一丝欣赏。
“向毅这小子,真是后生可畏啊。”萧镇轻声喃喃自语道,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
“年纪轻轻,便能有如此胆识和谋略,设计深入敌营,斩杀朱明,这份勇气和智慧,实在令人钦佩。”
他微微眯起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向毅的模样,那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斗志的年轻人,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
“可是,此等英雄出现在我大楚,不知是福是祸……”
萧镇的语气中多了一丝忧虑。他在朝堂多年,深知权力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向毅立下如此大功,必然会得到皇帝的重用,他的崛起,无疑会打破朝堂上原有的权力格局。
那些原本在朝堂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大臣们,会如何看待向毅的崛起?他们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谜团,在萧镇的脑海中不断盘旋。
萧镇缓缓踱步,庭院中的花草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为他的忧虑而叹息。
他心中清楚,向毅的出现,或许会给大楚带来新的希望和变革,但也可能引发朝堂上的一场权力争斗。
他在心中暗自思量,自己该如何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中,保持中立,又能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罢了罢了,”萧镇最终停下脚步,轻轻摇了摇头,“未来的事,谁又能说得准呢?且走一步看一步吧。”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又带着一丝坚定,仿佛已经做好了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听闻了这个消息,一时间,各种议论声在朝堂上此起彼伏。
有的大臣对向毅的英勇事迹赞不绝口,认为他是大楚的英雄,应该得到重赏;
而有的大臣则面露担忧之色,担心向毅的崛起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