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转型的动因
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开展零售转型?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因为市场潜力巨大以及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一方面,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而且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居民财富迅速增加。这些都给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传统的个人存贷款与支付业务需求不断高涨,新兴的财富管理业务需求更是加速爆发。客户与市场需求如同指挥棒,商业银行因此纷纷重视零售业务发展,并随着预期的提高,或早或迟将其上升到战略层级进行规划和推动,即发动零售转型。
另一方面,在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经济周期性波动加剧等因素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过去主要依靠公司业务的商业模式遭遇挑战。优质企业对贷款的需求逐渐减弱,贷款定价也趋于下滑,银行息差收窄,不良风险加大。穿越多轮经济周期,我国商业银行都有切身体会,每当经济遭遇严重下行,承担风险和损失的最终往往是银行。在公司业务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得不考虑另找出路,逐步降低对公司业务的依赖。处于高速成长期的零售业务市场,自然为各家银行所瞩目,试图通过零售转型,在经济下行周期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从微观上看,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的动因,在于零售业务本身对于改善经营的独特作用,排在首位的是资本回报“高”。通俗地讲,需要的本钱较少,赚的钱较多,这无疑是一门好生意。
银行经营的好坏,最终以盈利水平——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简写为ROE)的高低来评判,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提高ROE的途径,归根结底是增加作为分子的净利润,因为作为分母的净资产在一定时间内是限定的。在风险水平和运营成本正常的情况下,增加净利润主要靠增加营业净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我们更多地称之为中间业务收入)。虽然非息收入及其占比有所增长,但我国商业银行营业净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利息收入。相比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在资本约束条件下增加利息与非息收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增加利息收入而言,零售信贷业务资本消耗少,同样的资本可以放更多贷款,从而增加更多利息收入。根据我国监管规则,个人信贷的风险资产权重总体上低于公司信贷,比如公司信贷一般为100%,而作为个人信贷主要品种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般在50%以下,最低可到20%。这意味着,发放一般公司贷款所占用的资本,可以发放两倍以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在定价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后者创造的利息收入将高得多。正因为如此,零售信贷占比高的银行,尤其是在全部贷款中超过50%的银行,一般经营状况都比较好。
就增加非息收入而言,零售业务基于借记卡、贷记卡支付收取的各种手续费,以及基于代销理财、保险、基金、信托等产品取得的佣金,几乎不依赖消耗资本的信贷业务,因而零售业务创造非息收入的空间十分广阔。正是这种近似“无本生意”的特征,使得资本市场对于零售非息收入占比高的上市银行,估值明显更高;股价未“破净”的上市银行,其非息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30%以上。
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的动因,除了资本回报高,还有如下重要因素。
第一,风险水平低。商业银行之所以被定性为经营风险的行业,主要在于其最大的业务与盈利来源是信贷,而信贷业务必然面临有客户不能按时还款的信用风险。相比公司信贷,零售信贷的信用风险水平明显较低。一家银行零售信贷业务占比高,一般能降低整体信贷风险,反映在财务上,意味着风险成本较低,与资本成本较低一样,有利于提升ROE。
第二,带动作用大。零售业务做大做好之后,能够有效带动银行整体业务发展。例如,依靠财富管理壮大起来的管理资产规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简写为AUM),不仅能支撑银行的资管、投行及同业等业务,还能助力传统公司业务——个人客户经理比公司客户经理更能赢得公司高管的信任。“私公联动”,在零售转型成功的银行已形成机制,并产生明显成效。零售业务面向千家万户,最需要品牌做支撑,也最能沉淀品牌口碑,零售业务强的银行,必定拥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并积累品牌资产——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社会责任方面,零售业务也具有明显优势,如通过财富管理为客户增加财富收入,通过个人贷款及信用卡助力消费及消费升级,通过手机银行等工具便利客户支付,通过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收入,通过人力密集型的属性促进社会就业,等等。
第三,业绩波动小。银行的公司业务,包括投行业务,客户集中度高,容易大进大出,业绩起伏较大;尤其是投行业务,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之说。零售业务主要依靠客户、队伍及管理这三大基础,一旦夯实,则业绩稳定性强。零售客户规模效应达到后,能避免短期内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队伍训练体系建立后,能源源不断为各岗位培养合格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后,能步入不断迭代优化的轨道。这三大基础,能大大降低零售业绩的短期波动。从更长周期看,零售业务的增长可持续性更强,更能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压舱石。而且,在零售转型过程中,将呈现“飞轮效应”,即转型初期业绩增长比较费力和平缓,几年之后增长将越来越快,并可持续多年。
概而言之,零售业务市场潜力巨大,而公司业务经营日趋艰难,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将零售业务作为战略选择,由此开展零售转型。同时,标杆银行率先零售转型成功,充分展示出零售业务具有资本回报“高”、风险水平“低”、带动作用“大”、业绩波动“小”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银行增强了零售转型的信心与紧迫感,零售转型因而成为一个行业现象。
案例0-1
招商银行如何走上零售转型之路?
2002年,在一片喝彩声中,招商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超过17%。资本足,一方面意味着底气足,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面临较大的回报压力,于是招商银行开足马力放贷款——当时国内银行的收入90%以上靠存贷利差。
接近年底,其资本充足率陡然下降至13%点多。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时任总裁任志刚先生的签名信紧跟着送达,信中说:“我们注意到贵行的资本充足率正在快速下降,这一趋势如果延续下去,将接近10%的监管红线,提醒贵行关注并采取必要应对措施。”香港金融管理局之所以管辖到招商银行,是因为该行上市后即在香港设立了分行。
面对警示,招商银行并没有感到很困扰。因为上市获得如潮好评,他们认为未来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应该比较容易。不久,董事会和管理层商定增发100亿元可转债,来应对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并等着市场热捧。
没想到,一盆冷水迎面泼来。当时市场容量小,100亿元算大盘,且市场不景气,招商银行增发消息一经公布,不仅其自家股票应声下跌,整个市场行情也变得低迷,市场上顿时充斥着一片怨言。在2003年年初的股东大会上,多家基金公司现场发难,宣读事先拟好的声明:“我们虽然无力阻止大股东通过融资方案,但我们仍要代表小股东严正抗议,并要求对方案做出修改。”后来,招商银行通过适当调整融资方案,与投资者反复沟通,全力处置负面舆情,加之市场好转,怨言终于得以平息。
百亿可转债风波,出其不意,来势凶猛,促使招商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反思:资本市场的逻辑和想象的并不同,不是想融资就能融资,哪怕你是优等生。所以,原以为上市后就能解决的资本困境难题,仍摆在面前,资本仍旧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路在何方?招商银行时任董事长(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兼任)在2004年年中工作会议上接见与会代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刚上市就要融资,而一融资,集团作为大股东只有两条路选择,一是掏钱,二是摊薄。但坦率地说,集团一不想掏钱,二不想摊薄。是不是不讲理?不是。看看发达银行,并不是这样——融完资放贷款,放完贷款再融资。我们不是志在与国际接轨吗?能不能在资本消耗上率先学学发达银行,远的不说,近的可以学学我们香港的银行。”
2004年8月,招商银行组团去香港银行业考察,先考察了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之后来到恒生银行。恒生银行时任CEO郑海泉先生介绍,恒生银行过去5年资产没有增长,但盈利翻了一番!招商银行的各位同事眼前一亮:资产不增长,意味着资本消耗少;盈利翻番,意味着内生资本多。不用融资,照样盈利,而且资本充足率还增长,如果招商银行能变成这个样子,那不就没有资本和融资的烦恼了吗?那时候恒生银行的资产规模和招商银行不相上下,简直就是为招商银行定制的偶像!
恒生银行怎样做到的?郑先生和他的同事做了详尽介绍,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50%。
其一,零售业务占比超过50%。以传统的存贷款指标而论,恒生银行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个人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都超过一半,而招商银行当时才10%左右。在内地股份制银行中领先,但与恒生银行一比,差距巨大。
其二,非息收入占比超过50%。恒生银行的非息收入在全部营业净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一半,主要来自零售业务结算、代销等产生的手续费或佣金收入。内地银行将非息收入称作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较低,招商银行当时不到10%。
其三,中小企业业务占比超过50%。恒生银行过去也和内地银行一样,贷款等业务以大企业和政府项目为主,后来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中小企业业务占比提升至一半以上。招商银行风险偏好低,这一比例同样不到10%,明显低于其他股份制银行。
这三个50%,是恒生银行得以实现低资本消耗、高盈利水平的关键所在。零售业务和非息收入资本占用少,有的甚至零资本消耗;许多业务由银行主导定价,收益率包括个人贷款收益率都相对较高。中小企业业务虽然资本消耗较高,但其贷款定价大大高于大企业和政府项目,所以资本回报也不低。
与恒生银行的这次交流,无形中给招商银行指明了未来转型的三大方向,即零售业务、非息收入、中小企业业务。于是,招商银行在2004年年底确定了零售转型战略并召开分行行长座谈会动员;在2005年年初年度工作会议上正式部署,全面启动零售转型——其内部称为“一次转型”。
招商银行在资本压力之下,走上了零售转型之路。几年之后,ROE不断攀升,用事实证明了零售转型的巨大红利——资本回报“高”。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招商银行ROE达到了28%,不仅在国内银行中高居榜首,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报道,在世界各银行中也位居前列。此后,得益于零售转型大获成功,招商银行的ROE一直保持领先,净利润高歌猛进,对其他股份制银行的首位度不断扩大,直至超过某些国有银行,并由此获得资本市场的格外青睐,市值跻身国内上市银行前三,超过多家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更是难以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