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经济展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之四: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情况及2023年展望

2022年以来,川渝两地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稳经济大盘,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协同力度,加速落实一揽子稳增长政策举措,齐心协力推进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重大任务、重大政策落地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整体成势新阶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区域协同、产业发展协同协作、生态环保联建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

一、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运行和建设情况

(一)总体情况

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双核”发展能级有所提升,成渝主轴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成都、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广安融入重庆都市圈步伐明显加快。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两翼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巩固。1—9月,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到5.5万亿元,同比增长2.2%,分别占川渝两省市、全国经济总量的90%、6.3%,较上年同期略有降低但基本持平。

(二)主要特点

1.产业运行保持总体稳定,新兴产业亮点纷呈

川渝两地加快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步伐,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一是工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成功获批,氢、电、智行三大走廊加快建设,优势主导产业保持稳定。1—9月,重庆、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2.4%,带动双城经济圈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3万亿元,占GDP比重39.2%,较上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6.6%。二是服务业波动中复苏。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发展态势不及上年同期,金融、物流业逐步复苏,1—9月,双城经济圈第三产业增加值迈上3万亿元台阶,同比增长1.4%,占全国比重6.5%。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渝金融法院投入运营,重庆获批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都成为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中国(西部)电子信息博览会等成功举办。三是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泸永江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等加快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扎实推进,粮油、生猪、蔬菜、中药材、柑橘等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持续提高。1—9月,成渝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9亿元,同比增长3.6%,占全国比重11.1%。

2.投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内需动能逐步回升

围绕扩内需、促消费、增活力,川渝两地出台了一系列稳投资、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内生增长动能有所恢复。一是有效投资持续发力。川渝两省市齐心协力加强项目调度,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共建项目全面提速,160个共建项目已开工156个,累计完成投资4969.2亿元。其中,1—9月,完成投资1657.0亿元,投资完成率90.3%,超时序进度15.3个百分点。2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0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加快建设,推动6.5万家企业“上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成渝)、全国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重卡换电走廊等一批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建设,带动重庆、四川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3%、5.9%。二是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双城经济圈持续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消费市场有所回升。1—9月,川渝两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万亿元,同比增长0.43%,占全国比重8.7%。“宅经济”“直播带货”“云逛街”等线上消费蓬勃发展,1—9月,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突破1500亿元,保持两位数以上高位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6%,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

3.外贸外资逆势加快增长,开放发展势头强劲

随着RCEP深入实施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双城经济圈外贸市场不断拓展,外资吸引力不断提升,通道对经贸带动力不断增强。一是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在汽车、集成电路、金属矿砂等大宗商品拉动下,双城经济圈进出口贸易保持高速增长。1—9月,川渝两地实现外贸进出口1.4万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国比重4.4%,其中,四川、重庆分别实现外贸进出口7349.6亿元、6259.5亿元,同比增长9.8%、8.5%,分别排名全国第八位、第九位。二是对外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川渝两省市大力支持优质企业到海外投资,开拓海外市场。1—9月,重庆、四川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为8.8亿美元、27.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1.7%、2.2倍,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2个、211.5个百分点。三是开放通道持续拓展。中欧班列(成渝)去回程线路与运力持续优化,辐射范围进一步拓展。1—9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过40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近30%,开行班列数、货值均为全国第一。西部陆海新通道功能持续释放,相继开行中老、中缅、泰老中蒙国际联运班列,铁海联运国际班列常态化稳定开行,通达国家(地区)增至113个、通达港口增至335个。

4.基础设施网络织密建强,互联互通成效显现

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管理协同水平有所提升。一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郑渝高铁全线通车,成达万高铁、渝昆高铁、成自高铁等项目加快实施,川藏铁路可研及渝万高铁、渝西高铁初步设计获批,成渝中线高铁初设工作加快推进。梁平至开江、铜梁至安岳、江津至泸州北线等加快建设,建成及在建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20条。长江朝天门至涪陵段、渠江航道整治加快推进,涪江双江航电枢纽主体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二是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川渝一体化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加快建设,初步实现电力水火互济,天然气平峰互保,成品油毗邻互供。重庆、成都都市圈500千伏目标网架持续优化,川南—渝西输气管道、万源—城口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推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建设,川渝一体化能源网络正在加速构建。三是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实施。渝西水资源配置、观景口、金佛山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涪江右岸引水和渝南、重庆中部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水旱灾害防御联动体系初步形成。四是新型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巴南经济园区正式上线,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建成投用,忽米网、广域铭岛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重庆顶级节点已覆盖四川、贵州、陕西等西部九省市,累计接入二级节点34个,接入企业节点5225家,服务于电子、石化、汽车等19个行业,形成以重庆为核心、成渝联动、辐射西部省市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网络。

5.合作共享取得积极进展,一体发展明显提速

川渝两地战略合作深入推进,在生态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毗邻地区合作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新突破。“川渝通办”3批311项政务服务事项均已实现,日均办理达到2万件次,累计办件和查询量超过1000万件次。便捷生活行动措施第一批16项全面落实,第二批27项已实现21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实现“零跑路”或就近一次办,累计办理养老保险接续1.3万人次、待遇领取资格互认4.2万人次。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等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共办理异地转移接续1.87万人次,发放异地贷款17.9亿元。二是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取得新进展。完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国家试点,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公布的中国十大特色生态修复案例。长江主干流域营造林绿化、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快推进,营造“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36.3万亩[1]、完成长江干支流沿岸10千米范围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超4100公顷[2]、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200平方千米。三是毗邻地区合作不断深化。万达开三地城区间实现定制快巴直达,公交实现“一卡通乘”,37家二甲及以上医疗机构60项检查检验结果率先互认。推动万达开、泸永江、渝(北)广(安)、遂潼等11个川渝毗邻区县120实现跨界服务,累计服务225次。“泸永江”示范区医疗保障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实现跨省住院直接结算全覆盖、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广覆盖、川渝异地就医住院免备案。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企稳回升基础不牢

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极端高温天气、电力短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叠加影响,双城经济圈产业复苏的基础仍然不牢,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有待增强。一是工业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大。元器件、晶圆(芯片)、碳酸锂等关键工业原料持续紧缺,新能源电池出现涨价潮,龙头企业“缺芯”压力仍然较大。笔电、家电、消费品等领域争取订单难度增加,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面临需求下降、价格回落,部分企业亏损等问题仍未明显缓解。二是服务业恢复基础不稳。受经济调整压力和疫情反复影响,居民就业增收难度增加,压缩非刚性消费的情况较为突出,餐饮、住宿、文旅、零售等服务业仍较为低迷。1—9月,双城经济圈服务业增速低于GDP增速0.68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生产的农资成本承压较重。随着肥料、农用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成渝两地市场的尿素、中浓度复合肥和柴油价格涨幅均超过30%,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对农户生产、种粮积极性和农民增收形成较大压力。

(二)扩内需稳增长压力加大

三重压力背景下,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居民就业增收乏力,消费预期减弱,消费增长后劲不足。一是投资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受经济不景气、市场预期转弱、资金链紧张等影响,工业投资增长缓慢,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意愿低迷,民间投资信心不足,投资增长压力逐步显现。1—9月,重庆、四川工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5%、5.7%,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6个、5.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同比下降12.5%、3%,商品房施工面积分别同比下降14.7%、1.6%;民间投资重庆同比下降4%,四川同比增长不足1%,均低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二是消费预期和信心不足。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影响居民消费能力、预期和信心。商品房交易持续低迷,家电、家具等住房相关消费下行压力增大。文旅、娱乐等服务消费受疫情反复影响较大,酒店、零售等关联性消费需求降低。同时芯片紧张、油价高位运行等对传统汽车消费影响也将延续。

(三)稳外贸促增长存在隐忧

受国际复杂局势影响,国际需求大幅萎缩,外贸企业面临订单不足压力,招商引资困难增大。一是主要国际市场外贸份额有所下降。受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争端等影响,电子信息、服装、汽摩、机械等行业仍面临订单外流压力,双城经济圈对美国、欧盟进出口占比持续下降。受人民币汇率波动下行、进口成本增加等影响,进口回落压力增大。二是出口产品结构有待优化。双城经济圈出口产品以家具及其零件、塑料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集成电路、汽车、智能装备等中高端产品出口不足。三是招商引资难度增大。受全球经济下行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影响,外商投资信心不足、意愿减弱。同时疫情频繁多发导致展会项目推介、外商实地考察等招商渠道不畅,外资新建项目减少。

(四)推进合作共建有待加强

双城经济圈项目共建、政策协同力度有待加强,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一是合作共建项目管理调度不足。川渝两地项目现场调度不够,交流互动不足,成渝中线高铁、万达直线高速公路等部分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和时序协同性仍有待提升。重大共建项目协同储备、共同管理、合作调度、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有待深化,线上线下常态化协调调度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二是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健全。川渝各区市县之间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健全,部分毗邻地区发展功能平台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落地中还存在沟通不及时、推进缓慢等问题。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标准共建、政策协同落地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2023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及展望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受世纪疫情、俄乌冲突等影响,全球经济呈现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态势,国际经济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均面临调整,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市场、能源供应、粮食安全和稳定等造成明显冲击,反过来又进一步抬升经济滞胀甚至衰退风险。美国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不仅将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融资环境收紧,也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形成较大的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压力。与此同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和RCEP落地实施,双城经济圈将更好地在资源开发、产业协同、贸易往来、金融合作等领域,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共建机制。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兴起,有助于双城经济圈依托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全球科技、产业变革中,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促进产业提质升级能力。

(二)国内重大战略布局深入推进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加快建设,有助于优化提升重庆、成都都市圈综合能级与竞争力,完善大中小城市宜居宜业功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形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发展格局,更好支撑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深入实施,有助于双城经济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升级,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手打造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有助于双城经济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更好地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有助于双城经济圈加快汇聚优质创新资源,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三)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不断释放

随着国家部委编制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等7个规划(方案)及川渝两省市共同编制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等13个规划(方案)陆续出台实施,双城经济圈顶层设计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推动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生物经济先导区、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平台加快建设,有助于双城经济圈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金融等新兴产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完善产业链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西部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绵阳科技城等重大战略平台提速建设,有助于加速汇聚创新要素资源,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川渝高竹新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全面启动建设,有助于发挥合作功能平台先行先试的优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激发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活力。

(四)2023年经济运行趋势展望

2023年,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公共政策互联互通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等合作机制将更加健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态势将更加巩固,预计经济增速保持在6.5%左右,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产业协同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支持成渝两地汽车整车企业与关键零部件、芯片企业协同搭建在线供需对接平台,畅通芯片产供信息渠道,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制。加快推进成渝信息枢纽港建设,引导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向双城经济圈集聚,提升整体算力规模和效率,带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加速发展。依托成渝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加强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生态农业、生物信息、生物环保等招商和产业培育,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二是强化服务业领域政策支持。以重庆扩大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放宽数字经济、跨境电商、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在创新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丰富出境游产品、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等方面开展探索。发挥解放碑、春熙路等核心商圈引领作用,布局一批市内免税店、口岸免税店建设,扩大离境退税街区规模。三是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聚焦蔬菜、柑橘、茶叶等成渝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绿色食品企业为引领,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持续扩大有机产品认证生产规模。积极推广“巴味渝珍”“天府龙芽”“天府菜油”“永川秀芽”等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二)稳投资促消费激发内需活力

一是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推动成达万高铁、渝湘高铁、渝西水资源配置、川渝合作(广安—合川)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放量、工业投资提质增效。以国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支持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有效拓宽民营企业投资空间。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信易贷”模式推广力度,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探索实施取消限购、限售政策,支持外来人员、改善型购房家庭合理住房消费,畅通房地产市场循环。二是推动消费潜力释放。鼓励金融机构、商圈、商贸企业联动发放消费券,提高居民消费积极性。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激励政策,引导企业面向农村开展促销,拓展消费新空间。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培育壮大直播带货、社群营销、“互联网+托育”“互联网+家装”等消费新业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深入开展“减息让利援企稳岗”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吸纳更多重点群体就业,对受影响较大的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失业人员,加强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多渠道增加就业,实现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让人民群众敢于消费放心消费。研究制定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低收入群体定向发放一次性补贴、对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减免个税等相关政策,提升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三)稳外贸稳外资促进对外开放

一是多措并举稳外贸。发挥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引领作用,用好用足RCEP规则,依托中欧班列(成渝)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拓展欧洲和东盟市场。以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完善跨境电商平台、海外仓、仓储物流、跨境结算等跨境电商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动尚未大规模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传统制造企业利用跨境电商渠道获取海外订单,实现破零倍增。常态化开展重点企业“订单+生产”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信息通报和快速响应机制,保持产业链及用工稳定,防止订单和产业链外迁。二是优化环境稳外资。依托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争取数字经济、数字贸易领域开放政策在成渝地区先行先试,鼓励外商投资设计服务、管理咨询、检验检测服务、技术推广等领域,探索试点外资参与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外资利用水平。依托智博会、西洽会、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国际性展会平台,发挥成渝地区占我国西部地区30%人口规模的市场潜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投资、贸易、技术等领域交流合作,提升成渝地区对外资吸引力。在严格落实好防疫要求前提下,探索对来成渝地区工作的外贸外资企业人员开辟“绿色通道”,提升外贸外资企业来成渝地区投资兴业的便利度。

(四)推动重大项目政策协同发力

一是精准有序调度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促进川渝电网一体化发展。做好煤炭、天然气、电力重要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加快构建川渝能源协同发展新格局。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成渝中线高铁开工建设,推动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启动线下跨境道路运输集散中心建设,开行果园港至龙泉驿“无水港”公路专线,形成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更好支撑双城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深化两地政策协同。以重庆获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全国性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支持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发展。依托成渝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建设,加快构建成渝统一数据开放共享标准,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和安全自由流动。探索人力资源服务许可、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互认,促进人才在双城经济圈范围内自由流动。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

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邓兰燕   贾静涛

执笔:贾静涛]


[1]1亩=666.667平方米。

[2]1公顷=10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