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不是个文豪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正统

虽然都是使用了同一个名字,但意义却大不相同。

发送投稿邮件的时候,毕意南才刚刚重生几个小时,“愚者”这个笔名其实寄托着“说不定一觉睡醒就可以回去了”的幻想。

等到注册天涯论坛时,他已经接受了回不去的现实,同样的两个字则表达着毕意南希望自己能像克总一样勇敢而坚定,不辜负重活一回的机会。

“既然决定了要写,那就拣日不如撞日。”

毕意南一点时间也不耽误,直接打开了新帖的编辑页面,开始打字。

【之前听到一位教授说,《三国演义》三观不正,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

【而且强调,他自己是读陈寿的《三国志》的,他和《三国演义》汉贼不两立。】

【这个说法让我感到很惊讶,在我看来,脱离一部作品的时代背景谈它的三观本来就不太合适。】

【何况,《三国演义》总体上强调分久必合的天下观,具体人物上突出了关羽的忠义无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这样的“三观”哪里不正了呢?】

【还有人说,《三国演义》虚构成分太多,影响力又太大,让人误以为书里的情节就是真实历史,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所以,读别的历史小说,你都知道情节有真有假,一读《三国演义》,你就全都信以为真了?这个错到底该怪谁呢?】

【事实上,非要说“三观”的话,反而是这位教授推崇的《三国志》在历朝历代都受到过不少质疑,指出的问题也更加有理有据。】

毕意南这里提到的教授就是易教授,“《三国演义》是混蛋,不要读”的言论就是他在2020年的直播中公开发表的。

这个观点当时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过很多人考虑到他可能是为了流量,故意说一些过激的言论,也就没有十分在意。

没想到过了不到两年,易教授又在节目上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当中最优秀的一本,艺术成就非常高”。

在他嘴里,《三国演义》这部引起毕意南对三国历史产生强烈兴趣的名著,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让毕意南有些难以接受,所以在自己想写三国历史的时候,把这段话作为了开头。

只不过,2003年的易教授还没什么名气,而且他现在也还没发表这些言论,所以毕意南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至于有关《三国志》的争议,确实是毕意南想展开聊聊的话题:

【《三国志》当然是一部非常好的史书,它被诟病最多的地方不是水平不高,而是“曲笔”,意思是为当权者隐瞒、曲折历史真相。】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作者陈寿本人有关。】

【陈寿原本是蜀国人,在后主刘禅的时代做过官,后来西晋终结了三国时代,陈寿又做了西晋的官。】

【所以,《三国志》里的很多事件是他亲历的,很多人物是他或有来往,或有耳闻的。编写一部距离如此之近的近代史,涉及的人和事都会格外敏感。】

【比如说,他亲身经历了魏国灭掉蜀国的事,而且,魏国的军纪很糟糕。他能不能如实写下魏军的暴行?】

【当然不能,当时的魏国实际上已经在司马家的掌控之下,说那时的魏国不好,就等于说晋朝坏话。】

【然后就是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的过程里,做了很多卑鄙无耻的事,这些事,陈寿怎么写?】

【比如司马昭的手下杀掉曹魏小皇帝曹髦的事情。《三国志》写的是:高贵乡公卒,年二十。】

【要不是还有其他史料记录的话,我们真的就无法得知这件事的真相了。】

说这些当然不是要苛责陈寿,他在那样敏感的政治环境下,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令人敬佩了。

毕意南其实是想通过曹髦被杀这件事提醒读者,并不是只要《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表述不同的地方,就一定是小说是假的、史书是真的。

【然而,为司马家隐瞒真相还不是《三国志》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真正的关键在于“正统性”。】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终结了汉朝政权,曹魏正式建立。】

【而司马家族之于曹魏,就像曹氏家族之于汉朝。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一直都想篡位,这才有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

【等到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从此曹魏结束,晋朝代兴。】

【这个时候,蜀国已经被魏国灭掉了,于是司马炎继续灭掉吴国,使三国并立的局面彻底结束。】

【所以,从名义上说,汉、魏、晋三朝一脉相承,如果要确保晋的正统性,就必须承认魏的正统性,而承认了曹的正统性,就意味着必须取消蜀汉和东吴的正统性。】

【也就是说,《三国志》要建构这样一个历史观:汉朝之后是魏,魏朝之后是晋,蜀汉和东吴只是魏朝周边的割据政权。所以,陈寿分别写了《魏书》《蜀书》和《吴书》,合为《三国志》。】

【陈寿只给魏国的皇帝列本纪,比如曹操的传记叫做《武帝纪》,而蜀国和吴国的皇帝只列传记,比如刘备的传记叫《先主传》、孙权的叫《吴主传》。】

【而且《蜀书》的开篇竟然还不是《先主传》,而是在刘备之前占据四川的刘焉和刘璋的传记。这种我们今天看来非常奇怪的写法,就是为了让蜀汉“去正统化”。】

【所以,如果有人觉得《三国演义》为了“尊刘贬曹”虚构了很多情节的话,我们有必要提醒他,《三国志》为了当朝的政治正确性,不承认三国鼎立的实际情况,罔顾事实的程度可能更为严重。】

在网上发帖子,不自觉地就会没有给杂志写稿那么严谨。毕意南敲了半天字才发现,连载的第一篇基本被自己写成了“序言”。

“也挺好,既给读者提供了不少和别人吹牛的谈资,也给历史爱好者留有回帖讨论的空间。”

毕意南回头读了一下,发现关于《三国志》可聊的东西还真不少,干脆接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