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杨广夺宗(十一)
隋文帝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线,静静地听着。
杨素继续说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邦的抗压能力远不如他的孙子汉景帝刘启。”
“此话怎讲?”隋文帝问道。
“张良、樊哙、叔孙通以及商山四皓等大臣以立嫡立长的古礼规劝刘邦,尤其是叔孙通以死相谏,刘邦便妥协了。”
隋文帝熟读经史,对于刘邦想要更换太子这段历史,他也非常熟悉,他一直以为刘邦的内心还是不想更换太子,今日听杨素这么一说,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当初,汉景帝也是立了长子刘荣为太子,但是,后来,他发现刘荣的母亲栗姬生性妒忌,对于汉景帝纳妃一事,深恶痛绝。”杨素说道。
隋文帝听到此处,心想栗姬好吃醋,独孤伽罗何尝不是?
而且,她比栗姬更加霸道,不管怎么说,汉景帝后宫的妃嫔依然众多,据说,他的那位姐姐馆陶公主就为他介绍了不少女人,可是,我的后宫之中只有五位妃嫔,分别是皇后独孤伽罗;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弘政夫人陈氏;宫女尉迟氏。
“汉景帝有一次病重,以为自己将要不行了,要委托栗姬照顾其他诸位皇子,栗姬却没有答应,并且,出言不逊。”
隋文帝心想有几个女人真正能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呢?不过,栗姬说这样的话,也的确是幼稚了一些。
“这些只是外因,最重要的是,汉景帝发现刘荣软弱无能,天资愚钝,毫无主见,不适合做太子。
汉景帝觉得十皇子刘彻从小天资聪颖,英明神武,和其他诸位皇子都不一样,为了大汉的江山和天下的苍生,汉景帝决定废掉长子刘荣。”
“那么,汉景帝当时面临着哪些压力呢?”
“他当时面对的压力也非常大,首先,丞相降侯周亚夫表示反对,周亚夫有平定七国之乱之功,功勋卓著。”
隋文帝对周亚夫的军事才能也很钦佩,问道:“你是说太尉周勃之子周亚夫?”
“正是他,周亚夫军人出身,性格十分刚直和固执,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另外,还有太子太傅魏其侯大将军窦婴也竭力反对。”杨素说。
“你是说窦太后的那个侄子窦婴?”
“是的,陛下请想,周亚夫和窦婴这两个人在当时来说,都是朝廷的重臣,位高权重,威望极高,但是,汉景帝最终顶住了压力,把刘荣废了,改立了刘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试想,如果汉景帝顶不住压力,让刘荣继了位,会有后来的大汉盛世吗?刘荣能把匈奴驱除出境吗?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说起这段历史,杨素侃侃而谈。
隋文帝听到这里,也变得兴奋了起来,他站起身来,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走动,心里在思考着杨素刚才所说的话。说实话,他很佩服汉景帝的果敢,说声要换太子便换了,谁阻挡也没有用,而自己却做不到这一点。
杨素观察着隋文帝脸上的表情,见他脸上泛起了红晕,很显然,隋文帝听了他这番话,心中有所触动。
杨素继续说道:“圣明的君主考虑问题,往往从天下苍生的角度出发,并不会死板地遵守立嫡立长的古制。
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晋武帝司马炎恪守立嫡立长的古制,立了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
司马炎有二十六个儿子,除了早死的八个儿子,还有十八个儿子被封王,换谁也不会是后来的结局,司马衷软弱无能,任人摆布,最终导致八王之乱,进而发生五胡乱华,致使亡国。”
隋文帝听到了这里,额角上也冒了汗,因为他经过多次的比较,已经发现太子杨勇和晋王杨广实在是没法比,无论是在治国理念、识人用人和军事才能等方面,他们两个人都不是一个等级的。
隋文帝不由得想到自己会不会成为晋武帝第二呢?杨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明明知道那个司马衷不行,为什么还一定要让他做太子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长子吗?像这样死守立嫡立长的原则,是正确的吗?
杨素趁热打铁,进而说道:“陛下,我知道你很疼爱太子杨勇,但是杨勇自从入主东宫以来,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儿,你心里也清楚,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如果把大隋的江山交给他,将会万劫不复!
别的不说,周边的土谷浑、突厥、高句丽、靺鞨和辽东等军事势力蠢蠢欲动,对我们大隋虎视眈眈,你觉得杨勇能够对付得了他们吗?”
“这——,”隋文帝沉思了半晌,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摇头说,“杨勇恐怕不是他们的对手啊。”
“知子莫若父,看来,陛下对杨勇很是了解,”杨素说,“陛下,杨勇屡次僭越,资质平庸,他是担当不起治理大隋天下这个重任的,而晋王杨广聪明好学,腹有良谋,英明神武,善于治国,军事才能突出,请陛下把太子杨勇给废了,改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则是大隋之幸。”
太子乃是国家之根本,谁也不敢轻言废立,只有杨素敢在隋文帝面前说这样的话。
隋文帝并没有生气,而是叹了口气,说:“朕也知道杨勇资质平平,比不了杨广,可是谁又能保证杨广做了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之后,就一定能把大隋治理好呢?
在历史上,年轻时,英明果断,到了晚年,变得昏庸的君主也有的是啊。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年轻的时候,重用管仲,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逐渐强盛,终于,九合诸侯,使齐国成为霸主。
可是,等他到了晚年,他重用小人易牙、竖刁,导致齐国发生内乱,诸公子为了争夺王位,征战不休。
后来,齐桓公被囚禁在暗室之中,活活饿死!尸体停放在床上六十七天都无人问津,尸虫都从窗子里面爬了出来,可谓惨不忍睹啊。”
对于齐桓公,杨素也有所了解,知道他贪酒、好色、喜爱打猎。
管仲原本是辅佐公子纠的,差点一箭把公子小白给射死,后来公子小白当上了国君,并没有计较管仲,而是拜他为“仲父”,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他,自己做了“甩手掌柜”。
齐桓公也称得上是善于识人,用人的了。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等他到了晚年,却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昏聩不堪。
隋文帝接着说:“再说赵武灵王,年轻时实行变法,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了起来,甚至有灭掉秦国的打算,可是,他后来,宠爱吴娃之子赵何,搞什么‘二元’政治,正当壮年,他却退位,让小儿子赵何做了赵国的国君,自己自称‘主父’,后来,又不忍心看到长子赵章受委屈,心生怜悯,把赵章又封到了代地去,企图把赵国一分为二,到最后,兄弟俩互相残杀,竟把赵武灵王活活饿死在沙丘,赵国因此也元气大伤。”
赵武灵王在历史上也是个奇葩,正当赵国逐渐强盛之时,竟然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次子赵何,自己退居二线,到最后,他被手下的臣子公子成和李兑等人包围在沙丘的宫殿之中,长达三个月,活活饿死在里面。
一代明君就这样死了,让人唏嘘不已。
“还有三国时期的孙权,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十八岁,从兄长孙策的手中接过江东基业,招贤纳士,励精图治,使得吴国与魏国、蜀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一战,把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打得大败,夷陵之战又打败了刘备的七十万蜀军。
可是,孙权到了晚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反复无常,引发二宫之争,变得毫无主见,与早年是判若两人,最后,使吴国的国力急剧下降,被晋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