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1 爱与不爱的源头
这本书的开始,有个故事。
有一位朋友,想要与我探讨他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初步听他描述,牵扯甚深,有许多陈旧的创伤,我担心我能力不够,因此婉拒。眼看着自己父母的岁月所剩不多,但是在心理上跟他们还是有一段距离,这位朋友担心此生留下遗憾。
有多少人在父母生前是抱着憾恨的情感面对他们的?跟自己的父母和好,也许在某些人看起来实在不成议题,血浓于水,哪有什么不能谅解的?但是身在僵局中的人知道,理智上说得通,并不代表情感上能接受。
我虽然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但也希望我跟着朋友一起走到柳暗花明的境地。
于是,以这个为起点,我开始探索我面对的许多故事,想从里面抽丝剥茧,找出一些适合的案例,配合理论上的引导,希望通过文字的陪伴,让朋友有机会找到回家的路。
这一写,就是一年。
说实话,我认为优秀的人比我多得多,也有不少书从各种不同角度出发,剖析家庭的动力。我本来希望停笔,多积累一段时间再说。但是,网络实在是个神奇的媒介,我写的家庭故事上网之后,引发了更多类似或不同的分享。
原来,回家的路,这么难!
更多朋友们提出的问题积累在我的心中,让我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阅读、思考,想要挖掘、整理出更可行、有效的方式,帮助更多我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有勇气再去面对早被尘封或不想面对的创伤记忆。
有两个月,我常睡在地板上。这种类似苦行的方式,我以前就用过,后来跟一些考生交换心得,发现他们也有类似的行为。我们的理由很像,就是怕自己睡得太熟!
以我来说,眼睛一睁开,常常第一件事就是工作。睡到一半,突然有感觉,就会立刻起身,直接把手放在我随时开机的电脑前面,把灵感记录下来,或者查询某些资料。我在生理上也许没那么老,但大脑好像不太够用了,有些不错的想法,常常只要没马上写下来,就会转眼不见。
我感觉这两个月的酝酿,虽是实验性质居多,但也有其必要性。通过这个过程,我能体会到,为什么有些作家、小说家,一工作起来,就会达到没日没夜的状态。坦白说,全心投入的专注,使人感觉能把概念写得明白些、深刻些。
朋友们在网络上的留言,让我有了更多的自信。我发现,朋友们分享的故事,似乎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有不少朋友提到,我的文章与读者的留言,对他们有些疗愈效果。
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常对号入座,认为我在写他们的故事,有的还会因此不高兴。这让我感觉有趣。我的故事,为了保护当事人,常常拼拼凑凑,更改背景资料,早就不是原样。可是,只要故事的片段取自真实生活,好像就能打动人心。当然,这些故事也会激起一些朋友的攻击性言语,我当然无法逃避。
我故事的主角,常以“朋友”开头。当然,我没那么多朋友,那是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个案……或是我自己的一种具有保护性的称呼。有时候,我被问到是不是在写某人的故事,我常常不置可否。因为,至少里面会有一些部分跟特定的某人无关。
至于我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我这一年来常默默地关心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他对我说:“你没发现我跟我的父母越来越靠近了吗?”
他确实看过我的文章,但我相信,他能修复关系,主要还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回归原生家庭不容易,可是,那是我们爱与不爱的源头;不回去,很多关系的本质就会看不清。
在这个过程中,本书的共同作者李郁琳,给了我不少帮助。我们共同讨论了不少案例与文章,她也写了一些她的经验,分享了不少实用技巧。期待我们从家庭出发,跟自己和好。祝福您!
洪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