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思维而教:小学语文结构化课程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三十多年了,一直扎根一线课堂教学,做课题研究,参加评优课或听课、评课,指导教师参赛,与一线语文教师备课、磨课、赛课,积累了几十本听课记录,保存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包括自己的授课教案。这些来自课堂的第一手资料,真实、朴素地反映、见证着小学语文课程理念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自1989年参加工作后的10年里,我一直负责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班额很大,有85名学生,仅凭个人之蛮力,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凭借理论直觉,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学生坚持自主晨诵,大声朗读。每天清晨,早到校的学生在领读生的带领下熟读课文,熟读从课本中画出来的词语和短语,熟练到一口气儿能读很多个词语并做到流畅、不间断。我希望通过坚持自主晨诵,让每个学生具有良好的普通话朗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个习惯让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第一。

第二件事是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分层教学。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只有自主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我把班级事务和中队事务进行梳理,分成若干个岗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一个月一轮换,这样就保证了85名学生每人每学期至少有一次能在班级管理中履职,淡化了班干部意识,增强了班级小主人意识。在学习管理方面,实行结对子、小导师互助、前后桌四人一组的小组管理模式。这样做就解决了学困生不交作业、学习跟不上队、学习需要督促的问题。为每个学困生安排一个小导师同桌,小导师的座位在同一列,学困生的座位在同一列,其他同学也这样搭配并分组。上课时老师可以重点观察,眼睛一扫一列,课堂练习一收一列,也可以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一带一、一帮一,隐性和显性分层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管理和教学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把教材知识按照难易、类别分为不同的板块,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布置课上自学、学后自查和自选作业。另外,我还培养了三四个“小老师”,学习重点知识时做讲解员,自学时带领学生自学。这样,语文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生们一清二楚,仅靠自学部分的学习,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就已经有了保障。对于精读课文,我只需要讲重点、难点部分;对于略读课文,则提1~2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进行知识的积累练习。长此以往,学生们摸到了自学语文的门路,培养了一种问题解决型阅读心智模式,并逐渐养成提问和自行解决问题的习惯。后来,但凡有市级部门来视导、督导、听课、送课,必用我们班级做课,学生的精彩发言、顿悟思维总能不断引来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我外出学习,一走就是半个月,即使不派带班的班主任和带课的老师,班级管理、学习也井然有序。

第三件事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做的初心是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让学生少年时期过得有趣味,留下难忘的回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留遗憾。每周一的队会由学生自己提前策划、主持。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班级会组织各种活动,如讲故事、做手抄报、一分钟演讲、跳大绳比赛、拔河比赛、慰问孤寡老人等。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会建立规则,遵守规则,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以上做法在当时完全是凭借一种教育情怀和理论直觉,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逐渐建立起自己对教育最朴素的认识——“唤醒和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优势而非弥补短板”;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重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维结构的形成过程,重视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习自信、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1996年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一文。后来,又遇到了叶澜先生著的《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书中提出了“育生命自觉”的思想,这更坚定了我的教育初心。秉承着唤醒和激发学生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又做了进一步探索。从1992年起我由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研究,转型到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课题研究,旨在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改变“一模式到底”的课堂教学现状。一次,上级领导来学校走访,学校领导安排听我的课,我本着“大胆取舍,提高课堂容量”的想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结果引起轰动,“原来语文现在这样教啊,课堂容量大,学习还轻松”。现在来看就是落实了“一课一得,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理念。

参加工作第五年,我评上了济南市市级教学能手(政府颁发)、市级学科带头人,第七年评上了山东省优秀教师,并破格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真正实现了“三、五、七”青蓝工程成长培养目标。七年后又跟市教研员一起探索“文意兼得”语文研究。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之际,我评上了教育部首批“跨世纪园丁工程”骨干教师并在东北师范大学参加了系统培训,在此期间,我学会了读理论书,确立了“对话互动式教学”研究课题,一年后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论文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杂志上。

2005年我破格评上了高级职称,2006年评上了山东省特级教师。2008年,我在济南市“单元整合 比较阅读 拓展训练”研讨会上做专题发言时正式提出“为思维而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从思维培育的角度切入研究,改变语文高耗低效的现状。2014年我来北京工作,2015年申请了北京市海淀区区级课题“‘为思维而教’的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并进一步深化“为思维而教”的理念,构建与实施了“基于尊重和发现学生的个性阅读偏好阅读课程”,把整本书阅读和活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整体规划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案,实现语文课程完整育人。每周有1/3或1/4的课时,学生课上进行自由阅读和共读,开展读书活动和其他语文活动。八年来,“两加一减”的语文阅读课程重构正契合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深化课程改革,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的要求,真正实现了“课程育人、完整育人、育完整的人”的理想。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参与北京市育英学校全国规划办课题“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研究”的过程中,“为思维而教”的语文教学实践日趋成熟。就基础课程而言,由基于教材单元整合教学发展到同册跨单元整合教学,后又发展到基于文化主题的跨学科单元整合教学,真正实现了大单元整合教学,提升了课程育人质量。在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也为育英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团队的专业成长做出了贡献,我带领学科组两次承担海淀区教研组领导力研修培训的任务,六年里有近一半的语文教师评上了北京市骨干、区学带、区骨干。“小学语文教师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课程被评为海淀区精品课程。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之一,全国各地的兄弟校前来观摩、学习,我也被邀请外出做专题报告。一线教师一致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很接地气、很实用,也很好用,很有价值。因此,我整理出文字,把实践经验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以期惠及更多的一线教师。本书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体现“为思维而教”的语文育人理念,以学生的“学”和“思”为中心,整体育人,育完整的人。通过对语文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整合重构,体现语文课程育人模式的变革。二是基于尊重和发现学生个体偏好的阅读课程实践,为个性化阅读、成长找到一条新路。三是进行单元整合教学,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单元课程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实现高效教学。

由于个人学识、能力有限,此书还有待完善的地方,特别希望各位同仁、专家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一起探讨语文课程育人和教学问题,让语文教师教得更有趣、更有意义、更高效、更有激情。

王在英

2022年6月1日

于北京市育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