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全球农业考察记
人类目前的粮食生产和食品消费模式出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的未来危机四伏,要么有很多人不得不饿肚子,要么地球环境濒临崩溃,更可能的情况是,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发生。
一亩地大概有多大?
这么个简单的送分题,把我的一位“90后”同事给难住了。她是个典型的“吃货”,每次聚餐都要先用手机给菜“消毒”,每次出差都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当地美食,当然那些照片都是饭馆厨师们的作品,因为她自己极少做饭,平时都靠外卖维持生活。
“大概有这么大吧?”她迟疑地用双手比画了一个范围,勉强可以装得下两间卧室。
难怪她对亩的大小没概念,因为他们这代人从小生活在城市,早已远离了土地。对他们来说,食品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是从饭馆里点来的,或者从超市里买来的,他们没有必要关心粮食的生产过程。
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一种进步。曾经中国人吃饭要用粮票,大家见面时都要问一句:“吃了吗?”来中国学汉语的老外没少拿这句话开涮。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3个字被“今晚吃的啥?”代替,中国人开始挑食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过去后,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开播,“今晚去哪儿吃?”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口头语,下馆子成了当今中国人的新常态。我们的食物不但越来越丰富,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了。
不仅中国如此,整个地球似乎都是这样。电视里充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节目,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在大快朵颐,很少有人停下来问一问,这样的“食物盛世”到底还可以维持多久?
促使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线索来自联合国2019年公布的一份人口报告,预测地球人口将从现在的77亿增加到2050年时的100亿。新增加的23亿人口大都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不但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这就意味着30年后的世界粮食总产量必须在今天的基础上至少再增加50%,这是个极大的挑战。更难的是,我们绝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靠化肥来提高产量了,因为化肥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这就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再加上化肥泄漏导致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化肥的使用总量已达极限,无法再增加了。
第二个线索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9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与饥饿、粮食安全和营养相关的大部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实施进度出现滞后”。原来,联合国于2016年年初启动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今后的15年制定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FAO负责其中的4个目标,均与食物的生产和消费有关。3年多过去了,FAO发现世界饥饿人口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已经回到了2010~2011年的水平。目前全球仍有超过8.2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其中1.13亿人甚至经常吃不饱饭。与此同时,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土地及海洋资源保护项目也进行得很不顺利,倒退成了一种常态。
第三个线索来自著名的《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2019年年初发表的一份名为《人类世的食品》(Food in the Anthropocene)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是由来自16个国家的37位专家花了两年时间写成的。专家们从健康、环境、食品工业体系和国际政治等多个方面研究了人类的吃饭问题,发现全球目前有近10亿人因为缺乏食物而营养不良,同时又有20亿人因为食物过剩而体重超标,仅此一项每年就导致400万人过早死亡。除此之外,因钠摄入量过多、全谷物及水果的摄入量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年高达1100万。换句话说,不恰当的饮食成了导致现代人死亡的最大原因。
从高处俯瞰农田(孙川摄)
与此同时,食品生产又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最大原因。农业活动直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所有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5%~23%,与交通运输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如果再将因为农业活动而导致的土地功能转换,以及食品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因素考虑在内,这一比例可能高达29%,也就是说将近1/3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吃有关。
如果我们把这3个线索连在一起解读,不难得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人类目前的粮食生产和食品消费模式出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的未来危机四伏,要么有很多人不得不饿肚子,要么地球环境濒临崩溃,更可能的情况是,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发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让我们先来计算一下粮食的单产。根据FAO所做的统计,1961~2007年间全球绝大部分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的年增幅约为1.7%,超出了这一阶段人口增长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食物越来越丰富的主要原因。根据FAO的测算,在不增加耕地总面积的情况下,要想在2050年时让100亿人吃饱饭,粮食单产必须以每年1%的速度持续增长下去。但是,目前全球农业的技术水平极不均衡,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差很大,如果这一现象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未来30年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增幅将降至0.7%以下,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其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看耕地的情况。目前地球表面积的3%是可耕地,人类的绝大部分口粮就是在这3%的土地上种出来的。这个数字看似很低,但地球表面积的71%是海洋,不可能变成耕地;11%是城市用地、废弃土地、沙漠和高山,也不适合种田;还有8%的森林和7%的草原牧场,人类不应该再将其开垦成农田,否则野生动植物就更加无处可逃了。这样算下来,可耕地总面积很难再增加了。事实上,考虑到人口增加必然导致的城市扩张,以及现有土地几乎不可避免的退化,地球上的可耕地总面积还会持续减少,使得人类的粮食危机雪上加霜。
第三,让我们再来算一算人均可耕地面积。1950年时地球人口总数只有25亿,每人可以分到5200平方米的可耕地。2010年地球人口总数突破70亿时,人均可耕地面积降到了2200平方米以下,还不到一块足球场总面积的1/3。如果2050年时地球总人口真的突破了100亿,那么人均可耕地面积就会进一步降到1700平方米左右,还不到一块足球场总面积的1/4。
中国的情况就更糟了。目前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约为1.35亩,相当于900平方米左右。想象一块边长为30米的正方块,你一年所需的粮食、蔬菜、水果、植物油和动物饲料都要从这块地里产出来!种过地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事实上,中国目前每年都要进口大约1亿吨粮食(主要为大豆和玉米),如果未来有一天中国停止了所有的粮食进口,我们虽然不至于立刻饿肚子,但我们的饮食水准必将大打折扣,不可能再像现在这样胡吃海塞了。
换句话说,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国际粮食市场密切相关,已经做不到独善其身了。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不出足够多的粮食喂饱自己的民众,国际市场的粮价必然会上涨,我们一定能感觉得到。
以上讨论的还只是正常的年景,一旦气候出现异常,或者某种难以控制的病虫害突然暴发,全世界必将出现大面积饥荒。
如果把现在的粮食生产比作一台机器的话,那么这台机器在最近这半个世纪里一直在满负荷运转,容不得一点差错。问题在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极端气候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粮食生产出错的概率也越来越大了。有人测算过,未来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粮食产量就会下降10%。现在的地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上升了1℃,如果到2050年时我们不能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下,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此说来,难道2050年时的地球人注定将会饿肚子吗?答案倒也未必,我们有很多办法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
首先,我们可以想办法减少食品的浪费。根据FAO所做的统计,目前全球农民生产的食品只有2/3被消费者吃进了肚子里,其余1/3都在各个环节被浪费掉了。其中浪费最严重的是蔬菜和水果,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水果有近一半(45%)被浪费掉了。问题在于,减少食物浪费不是光嘴上说说就行了,其背后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其难度甚至一点也不亚于提高农业单产。另外,无数案例证明,人类的消费习惯是最难改变的,所以这一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其次,我们可以适当减少肉类的消费,因为饲养家禽家畜耗费了太多的粮食。目前全世界的可耕地当中只有18%直接用于生产人类食品,71%都被用于生产动物饲料了。如果我们能少吃点肉,尤其是被《柳叶刀》杂志列为“不健康饮食方式”之一的红肉,就能节约出大量土地,用于直接生产人类食品。但是,减少肉类消费同样需要改变人类的饮食习惯,这也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解决方案。
第三,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现代农业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产量,但时间长了环境负担太重,水土资源也无法保持,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在此背景之下,一部分人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概念,试图让农业回到前工业化时代,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粮食危机。另一部分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应该更好地拥抱现代科技,在可持续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提高粮食单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自然。这两种方式各有拥趸,必须亲自去现场看一看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总之,目前的食品生产方式和消费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需要再来一次“农业革命”,以“可持续”作为终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度过这次粮食危机。要知道,即使我们安全度过了2050年,还有2100年在等着我们呢。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100年时的地球人口将会达到110亿!别以为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本世纪出生的年轻人,你们都有机会看到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