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祖师为什么和孙悟空断绝关系?
《西游记》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就是孙悟空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跟着须菩提祖师(俗称“菩提祖师”“菩提老祖”)学艺。
菩提祖师教了他了不得的本事——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有一天,师兄弟让孙悟空表演变化,孙悟空变了一棵松树。师兄弟们拍手叫好,就把师父引来了。
菩提祖师教训了孙悟空一顿,说:“你走吧,不要在这里了。而且,从今以后,不要说我是你的师父,我也不再见你!”这句话好像一个晴天霹雳,孙悟空苦苦哀求无果,只好含着眼泪走了。
果然,孙悟空再也没见过菩提祖师(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偷吃人参果后还找来一次,没见着,那是电视剧的改编),也没有向人提过他师父的名字。
我小时候看到这一段时,那哭得呀!为什么祖师这么狠心地把徒弟赶走了?赶走还不算,怎么提还不许提?不但我觉得这事“虐心”,许多人都觉得这事“虐心”,所以一直到今天网上还有无数人在讨论菩提祖师为什么不许孙悟空提他?
于是,就产生了许多解读。比如有的说须菩提祖师是如来佛的师弟,隐居在这里,怕人找到他。还说菩提祖师是故意的,暗中在保护孙悟空。还有根据其他玄幻小说,猜测菩提祖师身份是这个是那个……
当然,这些“脑洞”都很有趣,但是,我是一个以写故事为生的人,随着我写作的经验越来越多,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句话与其说是祖师说的,不如说是作者说的。
我会问: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孙悟空的师徒告别呢?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这个情节,放在“讲故事的技巧”和“塑造孙悟空性格”这两个角度去考虑,恐怕就大不一样。
第一,作者安排祖师这样说,是为了避免讲故事的麻烦。你想,菩提祖师本领这么大,如果他还和孙悟空保持联系,比如说,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到五行山下,他是去救,还是不救呢?
如果他来救,势必和如来佛祖打一架,到时候,作者是让他输呢,还是让如来佛祖输呢?谁输了都不好,所以干脆制造一个理由,让他们别见面。
而且,如果玉帝知道孙悟空还有个师父的话,他治不了孙悟空,为什么不去找他师父,或托人给他带个话,请他帮忙教训教训呢?何必兴师动众发十万天兵讨伐呢?如果这样的话,闹天宫这个热闹故事,就发生不了了。
事实上,在古代小说里,很多师徒告别时声明不许公开师承的,都是为了剧情需要。民国时期,有一部写清代雍正时期侠客的《童林传》(又称《雍正剑侠图》)。主人公童林年轻时来到江西龙虎山学艺,遇到两位道士尚道明、何道源,两人传授给他一身绝世武功。
临走的时候,童林很顺理成章地问了一句:“师父,我们这是什么门派啊?以后江湖上问起来我的师承门派,我怎么说呢?”没想到,两位师父突然说:“你以后闯荡江湖,不许说是我们的徒弟!有人问起来,就说你是自己练会的。你要‘别开天地,另创一家武术’。”童林没法再问,只好满腹狐疑地走了。江湖上有人问起,他就老老实实地说:“我的武功是自创的,我要别开天地,另创一家武术。”
这句话可给童林惹了大麻烦!因为当时江湖上最讲究师承门派。一个人明明身怀武功,怎么可能没有师父呢?你敢说没有师父,那就是欺师灭祖。就是反派也得守这个规矩。所以,童林日后见了武林高手,不管是正是邪,只要这句话一说,对方都认为这人狂妄透顶了,这场架非打不可。
然而你想,作者设计这句话的目的,就是给童林不断制造麻烦。只有这样,童林才能不断地“得罪”武林高手,“打怪升级”,结下恩情或仇怨,故事才能进行下去。一句话,这个情节就是为了不断打架设计的。没那么多架打,故事也就没法进行了。
第二,作者安排祖师这样说,是塑造孙悟空这个人物的需要。
孙悟空是《西游记》里当仁不让的主角,也是这部书里最大的英雄。然而,作者要写一个英雄,就必须给他英雄成长的环境。如果他师父不和他断绝关系,那么孙悟空以后取经路上遇到困难,是去找他呢,还是不去找他呢?如果去找他,师父一出手就解决了问题,那又怎么显出孙悟空的英雄本色呢?如果不去找他,我们会想,明明有个师父在,为什么不去找他帮忙?这个师父不就等于多余的了吗?所以,最干净利落的办法,就是设计一个情节,让师父从此和他脱离关系。只有这样,英雄的旁边没有了依靠,他才会真正成长。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英雄故事。英雄故事是遍布全世界的。然而,几乎所有的英雄故事都是“成长故事”。英雄故事一定要讲英雄的成长经历,而不是他一出来就天下无敌,大杀四方。
在这种成长的故事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英雄必须独立地完成使命。这个故事框架,几乎刻在了全人类的潜意识中。无论哪个民族的英雄故事,一定会这样讲。
所以,你会看到,在英雄故事里,英雄都很惨。要么是断绝师生关系,要么师父突然死亡,要么就是父母双亡或不在身边……菩提祖师在《西游记》里,也等于提前“死”了。并不是作家一定狠心,他千方百计地设计剧情,让英雄“惨”,就是为了促成他独立地成长。
你看过《名侦探柯南》吧?柯南的父母并不在他身边,而是在美国洛杉矶住着,只有极特殊的时候,才会回到日本。为什么这么安排呢?因为如果柯南父母在身边,柯南出去办案,要不要和他父母请示呢?柯南遇到了麻烦,要不要他父母帮忙呢?父母一出手,还怎么体现柯南的本领呢?干脆不让他父母出现最省事。
《哈利·波特》也是这样。哈利一出生,父母就死了,他是在姨妈家长大的。这不是罗琳阿姨心狠手辣,而是剧情必须要这样。如果他父母还活着,哈利遇到伏地魔的威胁的话,他们管还是不管?如果事事代劳,哈利还怎么成长呢?只有干脆写死,哈利才能独立地面对一切,这个人物才有成长的空间(当然也有一个寻找身世的由头)。
甚至罗琳阿姨把书里法力最强的人物——霍格沃茨的校长邓布利多也写死了。这是必须的,因为剧情决定了哈利要在最后和伏地魔决战。邓布利多绝不能活到最后,否则就是邓布利多单挑伏地魔了。所以,这老爷子必须死。
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主人公叫令狐冲。他的剑法,是华山派高手风清扬教的。这位风清扬隐居在华山的后山,极少露面。令狐冲临走时,风清扬对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见华山派门中之人,连你也非例外。”见令狐冲神色惶恐,便语气转和,说道:“冲儿,我跟你既有缘,亦复投机。我暮年得有你这样一个佳子弟传我剑法,实是大畅老怀。你如心中有我这样一个太师叔,今后别来见我,以至令我为难。”
你瞧瞧,这段话和菩提祖师跟孙悟空说的话,有没有相似之处?
狂放不羁的令狐冲和世外高人风清扬,正像孙悟空和菩提祖师。他们师徒分别时说的话,也居然十分相似。这不是金庸先生抄袭了《西游记》。首先还是剧情需要:风清扬不能事事出手,比如帮令狐冲打东方不败。更重要的是,英雄故事的模式,决定了必须让保护者退场。
这是英雄故事的普遍规律:只有保护者退场,主角的性格才能独立。
关于菩提祖师的分析,大概就是这样。但是,通过对这件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更有意思的问题:小说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这么多故事都在讲同一个剧情,这就说明,它们反映的人性却是普遍的、真实的。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剧本,那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剧本。他本人,就是这个剧本的主人公。既然是主人公,就要独立和成长。这就决定了:到了一定的时候,他的保护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他的父母),必须及时退场!
父母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即使发生了困难,也应该让他自己面对,品尝困难的滋味。这是教育的规律决定的,也是人生的剧本决定的。
但可惜的是,有些父母,并不懂得这些。他们会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好好的,中小学安排了也就算了,但直到上大学还不算完,他们要过问,要指导。
20多岁的人,凡事还要向他们请示,小到吃饭、交友、旅游,大到结婚、工作、考学。因为父母的强力控制,导致重度抑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人生剧本里,就没有当过主人公,而永远是父母的配角。身边总有一个保护者,让他们不能独立行动。剧本从正剧变成了悲剧。
所以,我经常跟青少年朋友说,你的父母是不是十分宠爱你,事事为你安排得妥妥帖帖,让你完全按他们安排的路线走?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你首先要感谢他们。但同时,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在适宜的场合对他们说“不”!
同时我也会和家长朋友说,不要试图主导孩子的发展轨迹,要在适宜的时候退场。因为,只有保护者退场,一个人的人格才能真正独立,才能真正得到成长。否则,保护者的过度关爱,虽然会使孩子一路顺风,但同时也是孩子人格的囚笼。他们在自己人生的剧本里,将永远成为不了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