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町人故乡亦为村
在都市成立之前,村落的居住者中就有一些人,有着只要商业发展起来就马上能够成为商人的潜质。手工艺方面,虽然出现专业分工以后,技术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伴随新市新町的成立才得以出现的新职业极少。日本在都城之外尚无像样都市的时代,身怀才艺者反而是游历各村而谋生的。若非如此,便不得不以耕作为本职,将大半的天分埋没于泥土之中。从这一点来看,大名建设城池,城下密聚民居,正是他们翘首以盼的事情。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世态,城下的计划才能成为现实。总之,超出军事战略、行政等的必要,人们纷至沓来,都市也迅速壮大,说来武家只不过提供了这一机缘罢了。
当然,创设之初的日本都市,比今天更为接近村落。在所谓“屋敷町”[14],直到晚近,还保留着很多农村式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武士几乎全都是从农村移居而来的,收入微薄也使得他们缺乏改造居住面貌的意愿。虽然他们希望好好守住眼前的新境遇,最早切断了与故乡的联系,但他们周围还有众多出生于农村者,作为“仲间”“小者”[15]跟随他们。他们虽然自己就居住于都市之中,但尤其将另一半的从事商业者称为“町人”[16],视为另外的阶层,极力强调二者的差异,对其影响甚为避忌。而作为武士特质所强调的质朴、无欲、直率、刚强等,本与身份或权力无关,都是从村落中带来的世代相传的美德。而同样屈服于持刀者[17]的盛气凌人之下,农村百姓在生活趣味上,比起与武士比邻而居的町人,其实更为接近。
而町人也大多是从村落转业而来的。三四个世纪以前,日本还没有像样的都市,所以这也并不奇怪。都市里的所谓富豪,或是公认的旧家,在记载其谱系的记录中,几乎没有一家不是某处农村地主的孩子。其中长于计划、精于计算、知人善任,足以托付运输、配给等事务者,最先被调至城下居住。承担对领主的公役,本是他们最初的职分,但与其他各种御用职人一样,他们因为身份卑微,所以主从关系比一般武士自由,在闲暇之时,有着靠自己双手获取收入的种种便宜。这便是今天意义上所谓买卖人的源头。不知“士农工商”[18]这一名目是何时而起的,但是像犹太人那样代代专以经商为生的家系,在我国几乎不见,因此商人的后继者也一直是从村民中以“年季奉公人”[19]的形式选取的,而新的优秀店铺也陆续从这些人手中诞生。不仅如此,挑选“番头”[20]“手代”[21]之中勤快规矩之人作为乘龙快婿,或是让渡股份,或是托付幼子,乃至交付已趋下落的家道望其中兴,是日本特有的,也是在日本司空见惯的町人作风。乡里殷实之家的次子三男,带着被称作“敷银”的巨额资金,到都市商人处去做养子的事例,也不鲜见。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本调集的方法,在西鹤、其碛[22]的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总之,正如都市没有外形上的城墙,人心也长久以来内外相通,都市建设自古以来就是农村的一大事业。无论哪个国家,农村都被比喻成都市人口的补给站、蓄水池,但像我国这样在极短的时期内孕育发展了如此数量众多、大小驳杂的都市的农民,也着实少见。因此,即使有些不如人意之处,也只能先以忍耐为主,在适当的时机能够有所察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