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诸天从光字片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燕京

建国29年7月末。

周秉昆和蔡晓光两家人浩浩荡荡十几口,从吉春乘坐火车,一天一夜后到达燕京。

出发前,周秉昆就给钱卫国发了电报,一个他去年到燕京时认识的朋友。

刚出了火车站,就看见体格粗壮的钱卫国,正在出站口朝着他使劲挥手:“周哥!周哥!这儿呢!”

在钱卫国的身后还跟着两个小伙子,也都跟着喊周哥。

幸好钱卫国提早就雇了五辆三轮车,周秉昆他们这一大帮子人加上行李,刚好坐得满满当当。

路上郑娟好奇地问:“这人是谁啊?干啥的?”

周秉昆笑着解释一句:“他叫钱卫国,一个燕京的朋友。他就住宣武门那儿,咱们租的房子就是他帮忙找的。”

周秉昆没细说钱卫国的身份,说的太多,怕郑娟担心。

回想当初,他跟钱卫国的第一次见面可不怎么愉快。

钱卫国是个游手好闲的主儿,整天在宣武门附近瞎晃悠。那天碰上周秉昆问路,见他是个外地人,就想讹他点钱花花。谁承想钱没讹着,反倒被周秉昆收拾了一顿。

钱卫国这人倒也光棍,知道自己理亏又打不过,立马就服软认怂了。

周秉昆有特殊天赋“超能感应”,他已经感知到,钱卫国对他的敌意消失了。他看钱卫国态度诚恳,也就没再计较,反倒大方地请他去丰泽园吃了顿饭。

饭桌上,周秉昆发现钱卫国虽然是个混混,但能说会道,手底下还有几个忠心的小弟,也算是个有点本事的人。

周秉昆当下就掏出十张大团结递给钱卫国,让他帮忙找个独门独院的房子,最少得有四五个房间。还特意说明,不管事情成不成,这钱都是给弟兄们的辛苦钱。

“周哥够意思!”钱卫国竖起大拇指,“您这么仗义,我钱卫国也不能给您丢面儿。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保证给您办得妥妥的!”

这一来二去,俩人倒成了朋友。

宣武门石板胡同13号院。

钱卫国打开铁锁,推开四合院的大门,一脸热情的笑容:“周哥,知道您今儿来,昨天我已经找人把房间都打扫了一遍。还买了些吃的喝的,待会您让嫂子看看,要是还缺啥,跟我说一声我再让人去买。”

周秉昆拍拍钱卫国的肩膀,“麻烦你了,卫国。”

“嗨,您跟我客气个什么劲啊!周哥,那您先看着,我去招呼兄弟们搬东西去。”

“嗯,好的。”周秉昆点点头。

周秉昆租的这个小院,是个布局简单的一进四合院。在燕京城,有数以万计这样的四合院。

整个小院占地四百平左右,院落稍显狭小。

三间正房坐北朝南,中间客厅,东侧一间是卧室,西侧一间是书房。

正房的两侧可以各置半间耳房,呈“四破五”的格局。东边的耳房改成了锅炉房,西边的改成了库房。正房左右两边分别是两间东厢房和两间西厢房,都是一室一厅格局布置。正房对面是三间南房,又称“倒座房”,自东向西分别改成了餐厅、厨房和储藏室。

三间卧室里都做了独立的厕所和洗漱间,污水从下水道流进西南角的化粪池。化粪池的抽污井口留在院墙外面马路边,后期维护也很方便。

院子里几棵大树长得郁郁葱葱,树荫几乎把整个院子都遮住了。

周蓉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青砖灰瓦的老房子,雕花的木头柱子,还有那些回廊,处处透着古色古香的味道。

“昆儿,你是怎么找着这么好的院子啊?”周蓉忍不住惊叹,“刚才进胡同的时候,我看别人家的四合院都挤得跟大杂院似的,怎么这儿还能空出这么大地方?”

还没等周秉昆开口,蔡晓光就插嘴道:“蓉儿,你可不知道,这院子一年前跟咱刚才路过那些大杂院没啥两样,乱着呢。”

周秉义皱着眉头问:“那原先住这儿的人都搬哪儿去了?”

“给钱让他们搬走了。”周秉昆轻描淡写地说。

周秉义一时语塞。他上下打量着这个焕然一新的院子,心里直打鼓:“秉昆,这得花多少钱啊...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哥,你就把心放肚子里。”周秉昆笑了笑,“钱来得正,用的是香江公司的外汇券,手续都合规。现在房子买卖还没放开政策,只能在街道办备个案。要不是挂着外资公司的名头,连备案都办不下来呢。”

钱卫国正好走过来,主动接过话茬:“五月份周哥来的时候,院子还乱糟糟的呢。要说最大的改动啊,就是把取暖和厕所问题都解决了。屋里都装了暖气,还修了下水道和化粪池,以后在家就能洗澡上厕所,不用去胡同口排队蹲公厕啦!”

说完又对蔡晓光说道:“蔡哥,周哥他们家的行李都搬完了。咱们抓紧时间,送你们一家过去。”

“辛苦你了卫国。”蔡晓光客气地说。

“您太见外了,咱们这就走。”

钱卫国跟周秉昆打了个招呼,跳上三轮车送蔡晓光一家去新住处。

蔡晓光租的房子在城北,离周秉昆的四合院有点距离。不过好在离燕京大学和电影学院都不远,以后周蓉和蔡晓光骑自行车上下学也方便。

跟周秉昆的大手笔不同,蔡晓光现在手头紧。他家老爷子退休了,家里的积蓄不敢乱动。就租了个三室一厅的楼房,一个月十五块钱房租,还算负担得起。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过得飞快,转眼八月过去,九月就到了。

燕京大学和燕京医学院,一个在城北,一个在城东。

周秉义和郝冬梅每天从石板胡同骑车去上学,单程就得花一个多小时。两人跑了段时间后,觉得实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是决定住校,等周末时再回石板胡同住。

周秉昆和郑娟就轻松多了,走路去音乐学院也就十几分钟。自从周秉义和郝冬梅开始住校后,接送周平安的任务就交给了周秉昆两口子。

每天早晨先把周平安送到学校,然后再一块骑车去音乐学院上课。

家里就剩下李素华一个人带着小孙女周雪。

就这样,一家人在燕京慢慢稳定下来,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

到了国庆节放假那几天,周秉义兄妹三人组织全家人,好好的逛了逛燕京城。他们带着孩子们去天/安门广场放风筝,去北海公园划船,还专门去了一趟长城。

这可算圆了郑娟的心愿,她上次和周秉昆来燕京时没能爬长城,这次终于补上了。

三对夫妻里就数周秉昆最懒,爬长城喊累死活不肯去。

周蓉看不过眼,直接怼他:“玥玥和平安两个小孩都不嫌累,你个大老爷们还好意思喊累?”

李素华也劝道:“昆儿啊,小雪我给你看着,你也跟着去呗!来都来了,不上去看看多可惜。那话咋说来着...不到长城...”

老太太一时想不起来了。

旁边的蔡老爷子乐呵呵地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

周秉昆抱着闺女坐在树荫底下乘凉,笑嘻嘻地接了句:“登上长城一身汗!还是我们这样舒服,好汉就留给他们当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