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文学家及文学名著
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迦梨陀娑(印度):《沙恭达罗》
紫式部(日本):《源氏物语》
泰戈尔(印度):《吉檀迦利》、《飞鸟集》
小林多喜二(日本):《蟹工船》、《为党生活的人》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百年孤独》
乔叟(英):《坎特伯雷故事集》
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
弥尔顿(英国):《失乐园》、《复乐园》
笛福(英国):《鲁滨孙漂流记》
斯威夫特(英国):《格列佛游记》
菲尔丁(英国):《汤姆•琼斯》
拜伦(英国)《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雪莱(英国):《西风颂》
济慈(英国):《夜莺颂》
狄更斯(英国):《大卫•科波菲尔》
奥斯丁(英国):《傲慢与偏见》
萨克雷(英国):《名利场》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简•爱》
艾米丽•勃朗特(英国):《呼啸山庄》
劳伦斯(英国):《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哈代(英国):《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萧伯纳(英国):《伤心之家》
柯南道尔(英国):《福尔摩斯探案》
伏尼契(英国):《牛虻》
拉伯雷(法国):《巨人传》
拉封丹(法国):《寓言诗》
莫里哀(法国):《伪君子》
司汤达(法国):《红与黑》
巴尔扎克(法国):《人间喜剧》、《高老头》
大仲马(法国):《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法国):《茶花女》
雨果(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福楼拜(法国):《包法利夫人》
左拉(法国):《萌芽》
莫泊桑(法国):《羊脂球》
卢梭(法国):《忏悔录》、《新爱洛绮丝》
萨特(法国):《恶心》
加缪(法国):《瘟疫》
普鲁斯特(法国):《追忆逝水年华》
歌德(德国):《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德国):《阴谋与爱情》、《强盗》
格林兄弟(德国):《格林童话》
海涅(德国):《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托马斯•曼(德国):《布登勃洛克一家》
但丁(意大利):《神曲》
薄伽丘(意大利):《十日谈》
塞万提斯(西班牙):《堂吉诃德》
安徒生(丹麦):《安徒生童话选》
易卜生(挪威):《玩偶之家》
卡夫卡(奥地利):《变形记》
乔伊斯(爱尔兰):《尤利西斯》
普希金(俄国):《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理(俄国):《死魂灵》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屠格涅夫(俄国):《父与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罪与罚》
契诃夫(俄国):《套中人》、《变色龙》
高尔基(苏联):《母亲》、《海燕》
马雅可夫斯基(苏联):《列宁》
法捷耶夫(苏联):《毁灭》、《青年近卫军》
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肖洛霍夫(苏联):《静静的顿河》
裴多菲(匈牙利):《自由与爱情》
惠特曼(美国):《草叶集》
马克•吐温(美国):《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德莱塞(美国):《嘉丽妹妹》、《悲剧的美国》
杰克•伦敦(美国):《马丁•伊登》
福克纳(美国):《喧哗与骚动》
海明威(美国):《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
罗曼•罗兰(法国):《约翰•克利斯朵夫》
霍桑(美国):《红字》
世界三对著名兄弟作家
德国的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亨利希的代表作是《臣仆》,托马斯的代表作是《布登勃洛克一家》。
德国的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他们合作编撰的《格林童话》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法国的爱德蒙•龚古尔和于勒•龚古尔,他们二人合写的小说《日尔米尼•拉塞德》是一本典型的自然主义作品。
勃朗特三姐妹
指19世纪英国的三位女作家,生于穷牧师家庭。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写有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其妹艾米丽•勃朗特,诗歌方面成就较为突出,还有著名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小妹安茵•勃朗特,写有长篇小说《艾格尼丝•格雷》。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1850—1893):一生共著340余篇短篇小说。其作品题材广泛,情节生动曲折,语言准确优美,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契诃夫(1860—1904):一生共著400多篇短篇小说。其作品有着普希金式的单纯和朴实,又具备果戈理式的无情暴露。简洁、凝练是他的主要风格和特色。代表作有《套中人》、《变色龙》等。
欧•亨利(1862—1910):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其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跌宕多姿,出人意料的结局,又符合生活的情理。其作品语言风格幽默,有“含泪的微笑”之效果,因此人们称他的作品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三大悲剧诗人
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中译为商籁体),是一种节奏和押韵均有一定的程式的诗体,它的创始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1304—1374),其后风行全欧。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是两节四行、一节六行的意大利体,押韵法采用五韵。后来,英国诗人莎士比亚将十四行诗改为三节四行、一节两行的英国体,仍然以抒情为主,末两行往往点出全诗内容的结论,其押韵法也改为七韵,形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
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由龙沙、杜•贝雷、贝罗、左台尔、巴依夫、狄亚尔等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老师、希腊语文学者多拉共7人组成。他们大都出身上层社会,主张统一法兰西民族语言,反对用拉丁语等外国语进行创作,但主张采用希腊、罗马文学诗体和意大利十四行诗体。艺术上,他们提出要创造出可以和希腊、罗马文学媲美的民族文学,诗歌风格应自然朴实,韵律要富于变化。但他们蔑视民间文学,摒弃民间诗体,忽略了文学的创造性和反映生活真实的使命。
墓园诗派
墓园诗派是18世纪中期英国出现的一个诗歌派别,属于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一个分支,得名于诗人托马斯•格雷(1716—1771)的诗作《墓园哀歌》。这一流派诗人常以死亡、坟墓为创作题材,格调低沉,充满悲观失望的感伤情绪和神秘主义思想,令人窒息。它虽然具有感伤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但更多的只是反映感伤主义文学的消极面。墓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爱德华•杨格、托马斯•格雷、奥立佛•哥尔斯密等。
湖畔派
湖畔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消极浪漫主义诗歌流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曾一度聚居在英国西北部威斯木尔兰郡的湖区,因而得名“湖畔诗人”。
英国诗坛的三颗巨星
指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济慈(1795—1821)。可惜他们都很命短,拜伦活了36岁,雪莱活了29岁,济慈活了25岁。
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
夏洛克: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英国高利贷资本家,一个凶狠毒辣的复仇狂。
阿巴贡: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法国高利贷资产者,视钱如命,吝啬多疑。
葛朗台: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法兰西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自私、狡诈、贪婪,是“占有金子的执著狂”。
泼留希金:果戈理小说《死魂灵》中的俄国封建地主,贪婪、腐朽,身上散发着霉味儿。为了积财,他捡破烂,做小偷,耍无赖,出尽洋相。
以作家姓名命名的文学奖
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18年,美国艺术科学协会为纪念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欧•亨利而设立该项奖。
亨利希•曼奖金:1953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为纪念该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小说家、政论家亨利希•曼而设立的文学奖金。
歌德奖:法兰克福市是歌德的诞生地,为纪念歌德,该市自1927年起每年给在文学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有突出贡献者颁发歌德奖金。
法捷耶夫奖:1972年元月,苏联部长会议为纪念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法捷耶夫而设立的一项奖。
塞万提斯文学奖:西班牙于1976年设立的文学奖,该奖每年颁发一次。
国际安徒生奖:被誉为青少年文学诺贝尔奖。它由莱普曼夫人创建的国际青少年读物委员会于1956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传说为荷马所作。荷马是古希腊传说中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背着七弦琴漂游四方,靠吟唱自己的诗来换取食宿。他的诗讲述了希腊许多光辉灿烂的历史事迹、神话和传说。《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以公元前21世纪末历时十年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古希腊社会中的种种人物,以及众多天上、地下和海里的神仙鬼怪,无奇不有。《伊利亚特》讲述的是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由于阿伽门农夺走了他的女俘,愤然退出战争,导致希腊军惨败,直至后来因为他挚爱的战友阵亡,他才重返战场,并杀死特洛伊的将领赫克托。《奥德赛》则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10年、历经重重磨难的故事。
《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产生于苏美尔时代。它是西亚两河流域的上古人民创造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它共由12块楔形文字泥板组成,全诗约有3000余行,发现于亚述古都尼尼微的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的王宫图书馆。《吉尔伽美什》史诗记述了两河流域的上古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充满想象力。史诗歌颂了吉尔伽美什为保护人类幸福与神怪作斗争的英雄行为,反映了两河流域上古人民探索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愿望。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个人所写,现行的常见版本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拉努得斯收集的寓言和陆续被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它采取拟人化的手法,有的揭露权贵的愚蠢、残暴,有的总结人生的智慧、经验,教人处世的原则。其形式短小,内容隽永,浅显生动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伊索寓言》的内容相当丰富,多方面描写了古希腊人民的生活,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标准。它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常被人引用,并且对欧洲文学,尤其是寓言的创作影响很大。
《源氏物语》
日本中古物语文学的典范作品《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一般认为该书成书于11世纪初,作者是女作家紫式部(973—1015)。
《源氏物语》描写了源氏一生政治命运的沉浮及其纵情声色的生活,反映了平安时代中期日本宫廷错综复杂的权势斗争和贵族混乱的两性关系,从而反映了这一时期上层贵族的精神面貌。令人称道的是,书中竟有90余处引用我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以及大量的中国典故、史实。因此《源氏物语》不仅是日本古典文学的经典,而且也可视为中日两国古代文化交流的明证。
《巨人传》
《巨人传》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和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1494—1553)花了20多年时间写成的长篇讽刺小说。
小说共分五部,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第一部写卡冈都亚奇异的出生和成长经历。他因接受经院式的教育而变得愚钝,后来接受人文主义教育才使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他在约翰修士的帮助下打败了侵略者,并建立了德兼美修道院来报答约翰修士。第二部写卡冈都亚的儿子庞大固埃的出生和接受教育的经历。他在巴黎求学时遇到巴汝奇,后在巴汝奇帮助下,战胜了迪普索德。第三部写庞大固埃和巴汝奇为解决巴汝奇的婚姻疑问而到处漫游的故事。第四、五部继续写他们为寻访神瓶到处漫游,最后找到了神瓶,得到的启示是一个“饮”字,就是要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这部小说也是拉伯雷人文思想的总结。
《巨人传》全面反映了16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具有伟大的反封建意义。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1564—1616)所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为各国人民所熟知。这是一部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的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成为恋人,但因家族不和而受百般阻挠。后经神父帮助,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一次,罗密欧为友复仇,刺死了提拔特,被判放逐。而朱丽叶被逼嫁给巴里斯伯爵。神父为了帮助他们,让朱丽叶吃安眠药装死,并派人通知罗密欧赶回。但送信人误了行程。罗密欧听到朱丽叶去世的消息,就赶到她身边自杀了。朱丽叶醒来见爱人已死,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悲剧以两家的械斗开场,以主人公之死换来两家和好结束,否定了封建家庭间的纷争与仇杀,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歌颂了自由的爱情。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已成了世界文学人物中的著名典型,是争取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典范。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启蒙主义代表作,笛福(1660—1731)通过主人公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他的启蒙主义思想。
鲁滨孙性喜冒险,富有开拓精神,他决心航海经商。在一次贩卖黑奴的途中,船在海上遇险,只有鲁滨孙一人幸存,并漂流到一个荒岛上。鲁滨孙在荒岛上搭帐篷,挖地窖,养羊,种麦子,造工具,做木舟,用兽皮做衣服等等,与大自然抗争。在第25年,他救了一个土著人,收为仆人,取名为“星期五”。后来,一艘英国船经过荒岛,鲁滨孙帮船长制伏了闹事水手,坐船回到了英国。至此,他在荒岛共生活了28年。
小说是以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描画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表现了资产阶级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1667—1745)创作的寓言小说。小说共分四部,由主人公格列佛自述他漫游海外许多奇异国家的经历。
第一部写格列佛由于海上遇险而到了小人国。那里的人只有六英寸高,但贪婪、残忍、勾心斗角。格列佛在这里受到大臣的忌妒,最后逃出了小人国。第二部写他到了大人国,向国王宣扬英国政体之完善,军力之无敌,武器之先进,但受到国王的批评。国王认为,造福百姓的人才是有真正责献的人。第三部主要写他在飞岛国的见闻。那里的统治者住在飞岛上,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人民稍有不驯,飞岛就降落其上。第四部写智与国。这里的马是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一种形似人类的动物“耶胡”则凶残贪婪,为智与所豢养。
小说用幻想游记的形式对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小人国和飞岛国,影射英国及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大人国国王与智与们的描写则对英国的现实进行了直接的批判。小说的讽刺锋芒直指英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弊端。小说的讽刺手法也极其高超,有影射,有象征,有谴责,有对比,使得《格列佛游记》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讽刺作品之一。
《老实人》
《老实人》是伏尔泰(1694—1778)最优秀的哲理小说。它是伏尔泰对柏林科学院1755年关于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的悬赏征文作的形象解答,也是对当时一种盲目乐观主义哲学的嘲笑。
老实人是一个男爵家的养子,从小接受家庭教师、“哲学家”邦葛罗斯的关于“一切皆善”的教育。后来因为邦葛罗斯及周围人的不幸遭遇,以及自己经受的磨难,老实人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完美,唯有“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烦闷、纵欲和饥寒三大害处”,因此“种植园地最为要紧”。
小说就是这样把哲学争论带进了文艺领域,用离奇荒诞的情节、具有突出思想特征的人物形象、夸张和讽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客观现实。它批判了盲目乐观主义思想,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教会的反动。
《新爱洛伊丝》
《新爱洛伊丝》是使卢梭(1712—1778)在文学史上奠定地位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它借用12世纪青年女子爱洛伊丝与她的老师阿卜略卜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贵族小姐尤丽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普乐是个平民知识分子,在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天长日久,与学生尤丽小姐发生了爱情。可仅仅因为他的出身,尤丽的父亲不同意这门婚事,普乐不得不离去,尤丽也被迫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贵族。多年后,普乐又被请来任尤丽子女的家庭教师。两人再度相逢,感情和义务使双方处于痛苦的矛盾之中,最后尤丽在这种痛苦中死去。
小说人物集中,情节简单而曲折有致。所采用的书信体便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尽情倾吐自己的内心情感、矛盾和心灵上的创伤。整个作品饱含反封建的激情,又充满感伤情调,犹如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而且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时,卢梭还加入了许多美妙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为此,卢梭成了第一个使有关大自然的描写成为文学作品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作家,开创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的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兄弟根据民间口述材料改写而成的210个故事,包括儿童和家庭故事、儿童宗教传说和补遗三部分,篇篇都是值得阅读的精品。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脍炙人口,享誉世界。
《格林童话》是欧洲各国搜集、编写最早、篇幅最长、系统性最强的一部童话集。作品的主要思相倾向是颂扬勤劳和诚实,鄙弃懒惰和自私,鼓励对暴力和邪恶的反抗,激发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爱护。作品问世以来,已被译成7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备受欢迎。
《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1749—1832)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本感伤主义小说。它不仅是德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做德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小说描写了一个感情脆弱、不能与生活中的苦恼作斗争,在守旧的环境里找不到出路的“反叛的受难者”(普希金语)的形象。主人公维特爱上了一个已经订了婚的少女绿蒂,以致绝望、病狂,最后自杀而死。
维特的烦恼是什么?是上流社会的污浊庸俗、沆瀣一气,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倾轧、敌对和蔑视,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不可跨越的等级制度,以及求自由而不得、求摆脱而不成的痛苦。这些烦恼表现了德国进步青年的觉醒和软弱,也是对当时德国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控诉。书信体和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使作者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主人公复杂和深刻的思想变化。
《唐璜》
《唐璜》是拜伦(1788—1824)的一部最重要的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讽刺性史诗。
长诗描写了主人公贵族子弟唐璜因与贵妇朱丽亚发生性关系,被母亲送往欧洲旅行的故事。通过唐璜在海上旅途中遇险、与海盗女儿海黛相恋、加入俄军作战、出使英国等故事情节,作者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各国风光,而且也让大家看到了各国的种种弊端:苏丹宫廷的荒淫、俄国军队的残忍、英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势利等等。
作者在文中以机智的诗句广泛议论哲学、宗教、艺术和科学方面的问题,嘲笑湖畔诗人的奴隶哲学,驳斥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全诗以整个欧洲为广阔背景,诗人的笔锋驰骋其中,得心应手,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歌德称之为“绝顶天才之作”。
《红与黑》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
小说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态,于连和市长夫人产生了暧昧关系。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既而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由于自己的聪明和个性,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结婚,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年收入两万零六百法郎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
1830年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剖析的深度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一百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德国诗人海涅(1797—1856)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长诗,全诗共27章。其创作动因是1843年10月海涅从法国回汉堡探望母亲,在途中看到离别13年后的封建德国就像冬天一样寒冷,像童话一样荒唐,于是他将自己的见闻和观感用光怪陆离的梦幻形式写成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长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反动的检查制度的讽刺;对封建制度的憎恶和仇恨;对教会的尖锐批评;对革命的预见。总的来说,这首长诗不仅批判了封建德国的现实,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德国会得到新生的信念,表达了海涅重视革命实践的思想。
《人间喜剧》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巴尔扎克(1799—1850),一生留下了很多杰出的作品。他的《人间喜剧》更是因反映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而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全书由91部小说组成,共写了2400多个人物。
作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法国社会史,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的《人间喜剧》,首先描写了在资产阶级金钱势力的逼攻下封建贵族一步步地衰亡,资产阶级靠着压榨劳动人民发迹的肮脏历史。
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和贪得无厌的本性是《人间喜剧》另一种思想倾向。《高老头》中两个被金钱熏染得冷冰冰的女儿在榨取完父亲的钱财后,弃孤贫的父亲于不顾,任他病死在一家破烂公寓的阁楼上而毫不伤心。在揭露贵族没落和资产阶级残酷剥削的同时,《人间喜剧》也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赞扬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1802—1885)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作品通过巴黎圣母院所发生的惨绝人寰的故事,无情揭露了天主教和封建统治的罪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色彩。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引诱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不遂,便诬蔑她谋杀情人法比斯,判她绞刑。外貌极丑而心灵仁厚的教堂敲钟人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救出。后来,吉卜赛人围攻钟楼。混乱中,克洛德又诱骗爱斯美拉达,再次遭到拒绝后,他将爱斯美拉达送上了绞刑架。悲痛的卡西莫多愤怒地将克洛德推下了钟楼。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它艺术性地再现了400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杰出的世界名著。它以真实的事件为蓝本而创作,是最能体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穷工人冉阿让一生的故事。冉阿让因偷一块面包而坐了19年牢。出狱后,他改名行善,当上了市长。但为了解救被误认是冉阿让的流浪汉商马弟,他前去自首,又被逮捕。他再次逃出后,收养了一个女工的女儿珂赛特,继续行善。长期追捕他的沙威为他的崇高精神所感动,最终放了冉阿让,自己投水自杀了。在冉阿让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德行得到了珂赛特和她丈夫的理解。
小说展示了一幅广阔而典型的19世纪法国社会的现实画面,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穷困生活,对他们的遭遇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控诉。整部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思想。
《简•爱》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爱情小说。它一问世,就立即震动了英国文学界。
简•爱是个孤儿。她心地纯正,感情深挚,善于思考,个性倔强。她敢于反抗压迫人民等卑鄙邪恶的行为,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敢于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作者通过对她少年时代寄人篱下的生活与寄宿慈善学校的不幸经历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非贵族化的新型的平民阶级的反抗形象。简•爱对贵族罗契斯特的爱,不是建立在金钱、名誉、地位之上,而是有着真挚热切的感情和思想上的共鸣。她冲破阶级鸿沟,蔑视社会习俗,勇敢大胆地爱上罗契斯特并与他结婚,对他关怀备至,尽管他此时已双目失明。
简•爱的个人奋斗是对当时英国妇女受歧视、无地位的不合理制度的抗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问题。这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这也正是它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如此强烈反响的重要原因。
《呼啸山庄》
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年)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安妮•勃朗特的姐姐。《呼啸山庄》是她的唯一一部小说,却是她们三姐妹作品中最出色的,至今仍震憾人心。
《呼啸山庄》描写吉卜赛弃儿希克利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失恋,外出打拼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埃德加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非常吸引读者。
《呼啸山庄》刚发表时并不为人所注意,但自20世纪以来,关于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的评价日趋升高。20世纪30年代英国进步评论家福克斯称它是19世纪中后期“维多利亚时代”所产生的“三大巨著”之一,因为它代表着受压迫的下层人民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出的强烈抗议。
《茶花女》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1824—1895)的代表作。这部杰出的作品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写成的。
《茶花女》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大仲马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羊脂球》
《羊脂球》是法国近代著名中短篇小说家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一生创作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羊脂球》讲述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马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一定要车上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陪他过夜,否则马车就不能通过。羊脂球出于爱国心断然拒绝,可是和她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为了各自私利,巧言利弊,逼她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羊脂球出于无奈而作了让步。可当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她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副嘴脸,就好像她不存在一样。在缓慢前进的马车中,羊脂球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羊脂球》发表于1880年。作家利用对比的手法,把民族危难之时不同阶层的态度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卑贱者反倒有崇高的民族感情,“高贵”者心地却更肮脏和卑鄙。这个短篇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的艺术才能,也使作者一跃成为当时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1835—1910)最成功的作品,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称颂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
哈克贝利•费恩忍受不了酒鬼父亲的毒打,偷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并在那里遇到同样出逃的黑奴吉姆。为了帮助吉姆逃脱追捕,哈克决定和吉姆乘木筏由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逃往废奴区。途中,他们遇上两个骗子。虽然哈克最终识破了骗子的阴谋诡计,可他们已把吉姆卖掉了。
小说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度的罪恶,并歌颂了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1899—1961)的代表作。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儿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里留下的血腥味儿,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竭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海明威自认为“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学风格的影响”,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1882—1941)的代表作,是公认的意识流经典作品。小说的情节相当简单,讲述了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两点这18个小时内发生的事,通过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意识流,反映那一天的都柏林氛围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小说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将 外部的现实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意识活动如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体验以及对未来的幻觉,交织在一起加以描写,情节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和随意性,因而成为意识流文学首屈一指的典范作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1929— )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梦幻抒情和浓烈感情的哲理小说。
小说通过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弗兰茨等人的感情纠葛和生活轨迹,反映了捷克各阶层人民在1968年捷克事变后面临的政治迫害,他们的祖国被蹂躏,他们的意志被摧残,由于持不同政见而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沉重的负担将人们压在地上,让人感受到生命之重负。然而作品并不仅停留于此,它提出生命之轻同样使人承受重荷,人的生存充满困惑。
“它是理论与文学的结合,杂谈与故事的结合,还是虚构与纪实的结合,梦幻与现实的结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结合,通俗性与高雅性的结合,传统现实派和现代先锋派的结合。”这些创造性的表现技巧颇为和谐地服务于内容,不仅使本书以其独特性获得自身的生存并广为流传,而且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小说”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它在小说史上再一次动摇了既定的“小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