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学习教师口语理论规律的应用语言学课程,又是一门培养教师口语技能的实践性课程。作为教育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任务是: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等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汉语拼音应用能力和正音示范能力;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师口语表达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普通话口语教学能力包括掌握教学语言的特点,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以完成教学任务;掌握声音、节奏、体态语等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能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调控响度、亮度、清晰度等;恰当运用语调、重音、停连等技巧;初步掌握教育口语的表达技能,能恰当使用语言以情感人完成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任务等,为今后从事各类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口语基础。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
1. 掌握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了解自身方言的辨正技巧,不断提高普通话口语水平。
2. 掌握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及评分要求等知识,普通话口语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等级并获得证书。
3. 掌握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的技巧、方法,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授课、交谈及从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4. 掌握朗读、演讲、发言、主持等其他教师常用口语的一般技巧和方法。
5. 了解教师口语的风格,避免常见口语失误。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上、下两编,分别是:
上编,普通话语音:系统介绍普通话语音知识,包括语音性质、语音单位、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等;同时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内容和应试技巧。
下编,教师口语艺术:系统介绍教师口语的含义、特点、分类以及声音、节奏、体态语等表达要素;重点介绍课堂教学口语、课外教育口语与其他教师常用口语等知识;同时介绍教师口语的艺术风格及常见失误。
二、课程教学方法及原则
本课程教学形式多样,主要采用课堂教学、课堂训练、课外指导、课外训练、课外活动、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方式开展,注重基本理论知识以及重点、难点的讲解。
课堂训练,主要采用以讲带练、以练为主的方式进行。由于本课程对实践要求较高,所以课堂训练是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
课外指导,侧重于对学生口语有针对性地辅导、辨正及训练,同时对课堂所讲基础知识进行答疑解惑。
课外训练,主要是指导和布置学生进行自我正音训练和教学口语训练,并进行一些交互训练、集体训练等。
课外活动,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演讲、朗读、试讲等比赛,在实战中锻炼和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一般分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以口头作业为主体。
要想说好普通话,使教师口语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课程作为一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任何实践活动没有理论的支持都是盲人摸象,具有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但是反过来,光有理论也不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首先基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然后再经过科学的实践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师口语表达的水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良好基础。
2. 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学习和训练既要有统一又要有分散。统一,指统一听课、统一训练,掌握统一的内容和方法。分散,指要指导学生针对自身的口语问题和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训练,可以咨询、请教教师,也可以与身边的同学结成“一帮一”互助小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独立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普通话以及教师口语表达水平。
3. 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口语的学习和提高需要下大工夫,仅依靠课堂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性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大量训练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力支持。课外训练包括集体训练、小组训练和自我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朗读、演讲、辩论、说课、试讲、话剧小品、知识竞赛等各类比赛活动。通过全方位参与各项训练活动,就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普通话口语应用能力和水平。
【反思与探究】
一、汉语规范化的历程。
二、为什么说“普通话是合格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
三、教师应该怎样学习和训练普通话?
四、教师口语和一般口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