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语音性质和特点
人类语音是横跨物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界域的一种现象,通过对语音概念的界定,及对其所具有的物理性、生理性和社会性的分析,我们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语音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能够表情达意的一种声音。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意义是声音承载的,这种声音就是语音。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的。在三大要素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由于语言的口语形式是第一性的,而口语的媒介是语音,所以相比词汇和语法来说,语音是第一性的。因此,在教授或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过程中,都必须从语音开始。
语音是一种声音,这使得其与自然界其他声音的物理基础相同;同时语音又是一种特殊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不同。首先,语音是由发声器官发出来的,这一点使得语音区别于自然界中的非动物声音;其次,这种声音的特殊性表现在能够表达一定的意义,这使得语音也区别于动物的声音。同时,即使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如果不能表达约定俗成的意义也不是语音,如人咳嗽的声音和初生婴儿自然发出的声音等。
二、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一种声音,和一般的声音有相同的发音原理,所以语音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所以语音具有生理属性;因为这种声音能够表情达意,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
(一)语音的物理属性
从物理的声学角度分析,语音和其他声音一样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语音产生于人的声带振动,振动使空气质点发生疏密不同的变化,形成声波后作用于人耳,再由人的听觉神经传达到大脑,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所以,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这四个要素。声波的振动有一定的振幅、周期和频率,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都要用这三个概念来说明。
1. 音高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这种振动快慢就是声波的频率。振动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决定了音高的高低。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区别意义的要素。例如普通话中“妈mā、麻má、马mǎ、骂mà”的不同就是靠音高的变化来加以区别的。
音高有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的区分。音乐中的音高是一种绝对音高;人类语音的音高是一种相对音高。语音的高低跟人声带的长短、厚薄有关。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的声带相对来讲长、厚、松,因此音高要低一些,而儿童和成年女性声带要短一些、薄一些,声音也就高一些。同一个人的不同音高是由控制声带的松紧形成的。
2. 音长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延续时间的长短。声波不断往返振动,振动的时间持续得长,声音就长,反之则短。音长对汉语中的轻声音节有一定的作用,如“聪明”中的“明”,“月亮”中的“亮”,音长读得相对前面的音节要短。音长在有些汉语方言和其他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
3. 音强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时声波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这种声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用力的大小最终造成的:用力大,呼出的气流强,声带振动的幅度就大,声音强;用力小,呼出的气流弱,声带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
在语音学里,声音的强弱往往同轻重音联系在一起。汉语中音强对轻声音节有一定作用,如“星星、我的”前后两个音节在音强方面相比,前一音节强,后一音节弱。
4. 音色
音色也称音质,是声音的特色、本质,取决于音波振动的形式。音波振动形式是由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决定的。这三个条件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发出不同音色的音。语音中不同音色的音,也取决于这三个发音条件的差异,发音者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声带、气流和口腔的形状,来发出各种音色的音。
音色是不同声音能够相互区别的最基本特征。在所有语言中,音色都是区别意义的最重要因素。语音其他的几种物理特征在不同语言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如英语中音长、音强能区别意义,在汉语中不能。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所以语音具有生理属性。生理属性是语音区别于自然界中非动物声音的主要属性之一。了解语音的生理性,一是要了解发音过程,二是要熟悉主要发音器官。
1. 发音过程
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在介质中传递的结果,因此声音的产生离不开振动的动力、振动的源头和振动的共鸣腔。语音说到底也是一种声音,因而也离不开振动的动力、源头和共鸣腔,只不过语音是由人类的发音器官各部分协同动作所产生的。简单地说,就是“肺”这个“动力站”提供的气流经过“气管”这个通道,到达主要发音体“声带”,冲开声带,使之不断颤动,产生声带音,声带音通过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这几个共振腔才传到人的耳朵里,最终形成了我们听到的语音。
2. 主要发音器官
从生理上看,人类并没有专门用来发音的器官,能起发音作用的实际上是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的一部分。为了便于说明人类的发音机制,我们经常把这些部分统称为发音器官。
语音就是人类调节呼吸器官所产生的气流通过共鸣器官发出的声音。气流通过的部位不同、方式不同,形成的声音也就不同。了解发音器官的构造和各部分在构成语音的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直接帮助我们正确发出或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人类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呼吸器官、喉头声带与声腔(口腔、鼻腔与咽腔),下面介绍各部分的构造和功能: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主要包括肺、气管和支气管,是语音的动力源。肺部的收缩和扩张可以产生呼气和吸气的气流变化,这种气流变化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而且为语音的发出提供了振动的动力。世界上多数语言的语音利用呼气作为动力,非洲有些语言还利用吸气发音。
(2)喉头和声带
喉头、声带是语音的主要发音体。喉头由软骨构成,呈圆筒状,上接咽腔,下接气管。
声带在喉头软骨构成的“圆筒”中,是两片富有弹性的唇形肌肉,其前后两端都黏附在软骨上。两片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声门,声门又可以分为音门和气门两部分。肌肉的松弛紧缩和环状软骨的开合回转,可以使声带放松或拉紧,使声门打开或关闭,从而产生不同的气流状态,即从肺呼出的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振动发声。因此控制声带的松紧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音来。声带活动示意图如下(见图1-1):

图1-1 声带活动示意图
(3)声腔
声腔包括口腔、鼻腔和咽腔三部分。其中口腔和鼻腔是主要的共鸣腔。
口腔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口腔的上部包括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小舌。齿龈是上腭前段凸出的部分,硬腭是齿龈之后口腔上壁坚硬的部分,软腭是硬腭后面的柔软部分。软腭后面连接的是小舌,软腭与小舌可以上下移动。
口腔的下部包括下唇、下齿和舌头。舌头是口腔里最重要、最灵活的器官,它可以分为舌尖、舌叶、舌面三部分。舌尖位于舌头的最前端,舌头自然平伸时,舌尖后面与齿龈相对的部分叫舌叶。舌叶之后的部分叫舌面,又可以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其中相对于硬腭的部分是舌面前和舌面中,相对于软腭的部分是舌面后,舌面后又可以叫舌根。
鼻腔位于口腔的上方,好像一个是楼上,一个是楼下,上腭就是楼板,而软腭带动小舌就像一扇活动的楼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的通道,发出的就是口音;软腭下垂,开放鼻腔的通道,发出的就是鼻音;如果软腭核小舌既不上升也不下垂,发出的就是鼻化音(又叫口鼻音)。
咽腔位于喉头的上面,是一个管状的三岔口,上通鼻腔,前通口腔,下通喉头和食道。
在上述各发音器官中,有些器官如唇、舌、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活动的,称为主动发音器官;有些器官如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称为被动发音器官。我们发音的时候,常由主动发音器官向被动发音器官接触或靠近,让气流冲击产生振动而发音。发音器官示意图如下(见图1-2):

图1-2 发音器官示意图
(三)语音的社会属性
一种语言用什么语音形式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具有社会属性。
把语音当作纯粹的自然物质,从物理学、生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描述得很精细。可是语音和一般的声音不同,语音能表达一定的意义,语言的这种意义是社会赋予的,是社会属性使语音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从根本上区别开来。所以,社会性是语音的根本属性。
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在诸多方面。这可以从语音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来看。首先,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声音和意义的对应,本身并无联系。例如,重庆话中的“sīsēnɡ”和普通话中的“shīshēnɡ”意思相同。其次,语音的社会性质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上:各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方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用什么样的声音作为区别意义的要素,声音如何排列组合都有不同的规定。例如,送气音和不送气这组特征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汉语有b—p、d—t、ɡ—k、j—q、zh—ch、z—c的对立,英语中就没有;又如胶东方言里没有普通话r声母,念成零声母,“热、肉、人、日”等字读音同“夜、幼、银、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