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促进业务发展,完善服务体系,缩小服务差异
《“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强调,要着重解决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进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扩大服务群体,保障全体公民平等享用公共文化资源,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重庆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在立足自身定位、结合工作实际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服务创新与新型业务探索,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缩小服务差距。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加大阅藏资源的数字化及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有为地投入共享工程建设,完善总分馆服务体系,从资源供给的层面、体系构建过程的层面以及具体提供服务的层面积极推进,通过资源数字化、服务泛在化、传播网络化等手段,努力改善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类型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实现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普惠化、基层化和社区化。
(一)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
“十二五”时期,我国大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统筹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十三五”期间是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冲刺阶段,是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和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工程建设,在平台建设、资源建设、服务推广工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保障全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1.打造遍布全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三个“全覆盖”
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出台,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文化共享工程对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服务网络“全覆盖”,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对全市43个区(县)公共图书馆服务平台“全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对基层站点设备服务提档升级“全覆盖”。三大工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互相衔接,共同构成了遍布全市、覆盖各级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2.建设初具规模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形成两类工作机制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是近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核心,也是全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公共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从源头保证数字资源建设的经费问题,从过程上保证数字资源的建设质量,重庆市设立了由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统筹、重庆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重庆市分中心)具体经办、全市公共文化单位参与的专项经费申报工作机制和数字资源社会化征集、专家评审机制。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共成功申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专项经费8187万元,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分12个批次,成功申报项目39个,过往资源总量近10TB,形成了以巴渝历史文化、抗战文化、非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数字资源库。全市分级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初具规模,数字资源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并辐射各级基层站点,为市民提供免费服务。(见图1-2)
图1-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庆市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巴盐古道
3.推动平台互联互通,打造各类公共数字文化融合式平台
重庆图书馆在市文化旅游委统筹下,通过专项申报,争取国家级技术项目,完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硬件平台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中国文化网络电视·重庆试点”等多个大型技术项目。通过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逐步实现已建成基层站点的提档升级。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打通技术传输渠道,推动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以“立体化”的技术手段在全市600万户市民家庭“入户”。
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统筹安排,以“一盘棋”意识和“一张网”格局夯实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在前序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重庆图书馆携手重庆有线、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依托国家大数据实验室项目,培植出以“巴渝文旅云”为主,“重庆群众文化云”“重庆科普云”为辅的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见图1-3),向上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向下覆盖基层,进村入户,建设上线贯通、横向融合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搭建基层群众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之间的技术桥梁。
图1-3 国家公共文化“云重庆”专区
4.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打造“1+N”品牌效应
重庆市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服务品牌的打造,通过持续开展有影响力的品牌化、系列化活动,形成“1+N”品牌效应,带动全市公共文化单位参与其中,提升工程影响力。
目前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以农民工为服务对象的“重庆市文化共享工程农民工服务联盟”、以乡村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的“蒲公英梦想书屋”、以重庆市工商联所属民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民企”、以老龄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常青e路 幸福夕阳”老年人数字阅读培训等一大批服务品牌,各大品牌之间既各具特色,又有内容交集,互为支撑。其中,“文化共享工程农民工服务联盟”因服务效能明显、区域影响大,先后获得文化部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奖、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见图1-4)。这些品牌有效促进了数字文化工程功能的发挥,取得了良好的惠民效果。
图1-4 重庆图书馆荣获“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
(二)推进总分馆建设,构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体系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刺激了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任务就是公共图书馆均等化。《“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以完善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丰富服务内容、强化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能为重点,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服务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016年12月29日,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
2017年,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区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区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范围、时间、内涵、模式等基本要求。在范围上,总馆由县一级拓展到区一级,做到区县全覆盖;分馆在以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主的基础上,拓展到有条件的村(社区)、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图书馆(室)、职工书屋、文化室以及民营书店、文化机构等。
自《实施意见》颁布后,重庆市公共图书馆积极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的构建。以总馆为中心,实现对各分馆进行人财物的调配。总馆与分馆通力合作,实现标准统一、服务共享的多元化服务模式。
总馆对分馆的图书进行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和统一培训,并从每年的免费开放经费的项目资金中抽出一部分为分馆配备电脑、系统软件、电子图书机等设备,对分馆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辅导和培训,对分馆开展业务活动进行统一指导。分馆设置以人口分布为依据,以条件成熟的街道、社区图书室或社会单位为依托,以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延伸服务手段(见图1-5、图1-6),从而构建起管理、流通、服务一体化的三级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使总分馆建设能够覆盖到文化中心、街道、社区、企业、部队、学校、养老院、电影院等场所,完善“10分钟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对于部分发展阻力较大的地区,则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相对优越的乡镇(街道)进行试点工作,再推进图书馆总分馆的整体建设工作。对于剩下的乡镇(街道)进行查漏补缺,由区县文化旅游委协调推进建设工作。
图1-5 巴南区图书馆西流沱24小时城市书房
图1-6 武隆区图书馆仙女山景区24小时城市书房
“十三五”期间,通过对区县公共图书馆规范化管理和改造升级,重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增加、队伍素质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截至目前,全市图书馆总馆分馆已实现全覆盖,各区县分馆建设达到100%,分馆数量共计1231个,其中镇(街)分馆993个、其他社会分馆238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89个。重庆各级公共图书馆践行惠民、免费、平等、便利、无障碍的服务理念,协同开展资源协作建设、全民阅读推广、讲座、展览及其他读者活动,把总分馆建设服务做实并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了文化惠民主阵地的功能。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有了更多元、更便捷的渠道去享受文化,总分馆制的推行进一步提升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与生活品质。
(三)扩大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服务
1.进一步推进联合编目工作,实现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合目录”工作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法条。
2009年,重庆图书馆牵头沙坪坝区图书馆、九龙坡区图书馆、南岸区图书馆、渝中区图书馆、北碚图书馆、长寿区图书馆、巴南区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创建了重庆市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旨在打破空间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一体化。经过多年的科学管理和工作实践,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下属成员馆增加到了41家,囊括了重庆市下辖各区县公共图书馆。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模式打破了图书馆之间的条块分割,充分利用了中心馆的高端设备、技术力量、编目队伍和管理经验,降低了成员馆的编目成本,提高了编目工作质量,避免了书目数据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了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中心馆的帮助与指导下,九龙坡区图书馆完善了文献著录细则,加强了编目队伍建设,细化了文献前后期加工工作,解决了图书管理系统里的文献剔旧问题。重庆市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还在垫江县图书馆开展了专项培训,提升了县图书馆、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整体业务水平。在中心的协助下,地处偏远地区的秀山土家族自治县图书馆完成了中文图书编目规则及加工标准的制定,规范了编目工作。目前重庆市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可提供包括普通中文图书、地方文献、台港澳文献、盲文文献等多种资源的数据下载,促进了重庆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建立讲座展览联盟,实现优势互补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在“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部分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以行业联盟等形式,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推广全民阅读进行着积极探索与实践,成立联盟或者其他形式的联合体成为越来越多地区增强阅读推广辐射能力、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2013年,重庆图书馆联合重庆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共同成立了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讲座展览联盟,一起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取长补短,提高图书馆讲座展览整体水平。“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讲座展览联盟实现了全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全覆盖,形成了主城巡展巡讲走进区县、区县策划的巡展巡讲反哺主城的良好局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巡讲为例,位于主城的大渡口区图书馆策划的讲题《颈椎病的防与治》不仅在主城的九龙坡区、渝中区、渝北区等地的公共图书馆进行巡讲,还走进了丰都县图书馆、大足区图书馆等市郊及偏远地区图书馆,让更多市民受益。而地处偏远地区的黔江区图书馆策划的讲题《打开绘本之窗》不仅在位置偏远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图书馆进行巡讲,同时反哺主城,让渝北区图书馆的读者也受益匪浅。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共计策划75个主题展,开展全市巡展455场,惠及群众约37万人次。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讲座展览联盟联合全市公共图书馆共同举办了《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改革开放成就展》,并同步开通了线上展览。截至2020年,联盟共提供了397个巡讲主题,举办各类讲座共315场,惠及群众3.73万人次。
(四)强化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扩大服务范围和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强调“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工作实践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先后颁布实施,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宗明义写入总则,使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工作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对于各级公共图书馆来说,特色馆藏作为地区性文献精品资源,是经过长期文献积累,经过大量研究和提炼形成的,因其珍贵性、独特性和历史性等特点,成为最能体现公共图书馆特色的重要资源。依托本地文化传统,建设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特色馆藏资源并提供特色服务,传承彰显重庆特色文化,已成为重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共识。
重庆市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对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在古籍的保护与宣传、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利用及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古籍资源的保护与宣传
古籍作为承载我国绵延五千年未曾中断的独特文化体系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凝聚了历代传承者的心血。做好古籍的保护利用工作,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早在2007年,重庆市政府就印发了《重庆市古籍保护工作方案的通知》,从政策上、资金上对重庆市的古籍保护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2007年12月,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并在重庆图书馆挂牌。2008年2月,重庆图书馆成为国务院颁发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除此以外,重庆市有10个区县级图书馆也成立了“古籍保护中心”,其中北碚图书馆、涪陵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江津区图书馆、万州区图书馆还成为“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加强对重庆古籍文献的保护。
通过地方政策的出台、组织机构的设立和专业人才的协同配合,“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重庆图书馆在2015年成立的“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重庆传习所”的基础上,成功取得了重庆市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成为重庆地区古籍善本、碑帖拓片、档案文书类文物修复及技术保护的中心。
(2)“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共有10部珍贵古籍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重庆图书馆9部,西南大学图书馆1部;10部珍贵古籍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重庆图书馆5部,西南大学图书馆3部,北碚图书馆2部。至“十三五”末期,重庆市入选第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古籍达到274部,其中重庆图书馆就有222部,在全国省级图书馆中位居前列。
(3)《重庆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图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是继《重庆市北碚图书馆等八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西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之后的又一力作。这是对全市已知古籍典藏单位进行全面普查登记的收官之作,标志着重庆市第一阶段古籍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如今,重庆市43家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全部出版完毕,共计收录重庆市公藏古籍4.5万余部,63.5万余册。重庆图书馆历时三年,完成了《重庆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碑帖卷》书稿,并提交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目前已经进入审稿、排版程序,成为全国第一家出版馆藏碑帖普查目录的公共图书馆。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古籍资源的价值,重庆市公共图书馆举办《重庆传习所揭牌拜师仪式暨赵嘉福老师及重庆图书馆弟子古籍修复成果展》《物华天宝、书韵流芳——重庆图书馆建馆70周年特藏文献塈保护成果展》 《刘伯承及其捐赠图书展》 《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之“巴渝茶蕴”——古籍里的重庆茶文化展》《册府千华——重庆市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等大型原创展览;开展雕版印刷、碑帖拓片制作市民体验活动;拍摄“馆长晒国宝”古籍保护宣传视频等,以多种方法、多角度、多维度地宣传推广中华典籍文化,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民及海外人士心中的影响力。
2.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利用
重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留存了大量的图书、期刊、报纸以及手稿和档案等丰富而珍贵的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重庆图书馆目前是国内馆藏抗战文献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图书馆。
历经七十余年的建设,重庆图书馆现收藏有30余万册民国文献,其中馆藏抗战文献3万余种,7.6万册。抗战文献中,图书有27710种,60041册;期刊3623种,12152册;报纸186种,4456册,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于2013年在重庆图书馆成立。该中心是以重庆图书馆的前身——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遗址为载体,以重庆图书馆为核心,联合重庆市各区县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室、博物馆以及科研院所、企事业图书资料室等单位建立的,包含重庆全市各界有关抗战的所有资源,目前已形成纸质文献、缩微文献、图书期刊数据库、中国抗战大后方3D数字图书馆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抗战文献中心。
经过近年的文献收集与整理,重庆图书馆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多载体、多形式的馆藏民国文献体系,为民国文献的研究和二次文献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十三五”期间,重庆图书馆完成了民国平装书的普查登记工作,并启动了民国线装书、民国时期报纸和期刊的编目整理及二次文献开发,先后出版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见图1-7)、《巴渝文献总目》(见图1-8)、《清代巴蜀籍考生殿试卷选粹》《重庆图书馆藏戏曲唱本普查目录及要目叙录》《重庆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未刊书丛编》《重庆图书馆藏抗战时期大后方调查统计资料》《重庆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见图1-9)、《重庆图书馆藏刘赞廷藏稿》《重庆图书馆馆藏珍贵抗战图片集》《抗战大后方歌谣汇编》等一系列文献,为更好地保护馆藏珍贵资料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1-7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
图1-8 《巴渝文献总目》
图1-9 《重庆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为了加大对民国珍贵文献的保护,同时也为了方便包括海内外研究民国抗战的专家学者在内的读者使用和查阅,重庆图书馆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民国文献全文数字化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始对民国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扫描加工。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完成近20万册民国文献的扫描和数字化加工工作,总容量达6.55TB。
重庆图书馆现有民国时期(包括抗战时期)的自拍期刊缩微胶片300种、300卷,报纸100余种,外购报纸缩微胶片1000余种、10000多卷,基本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抗战文献缩微制品。自2016年8月起,重庆图书馆在对馆藏缩微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启动并持续开展民国报纸缩微的数字化工作。截至2020年12月底,已完成655种民国报纸,240余万拍的缩微胶卷数字化工作,建设完成《重庆图书馆民国报纸数据库》,向读者提供馆内在线查阅服务。
基于对民国文献的收集、整理,重庆图书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世界通过民国文献资源了解中国,实现民国文献资源价值最大化。作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平台与窗口,重庆图书馆与俄罗斯叶利钦总统图书馆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资源建设、展览宣传、学术研讨等领域展开了强有力的合作。两馆先后共同举办了“从战争到和平——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图片文献展、“共同记忆:中苏抗战岁月图片展”(该展览参展的238张图片中,有40多张是源自俄罗斯叶利钦总统图书馆珍藏,均是首次在国内展出)。2018年,重庆图书馆与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共同举办《共度时艰:伦敦·重庆大轰炸展览》(见图1-10),以珍贵影像为载体,图文并茂地复原了二战时期重庆大轰炸及伦敦大轰炸的基本史实。此次展览是牛津大学中国中心首次与我国相关机构共同举办专题展览,同时也是重庆图书馆在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图1-10 重庆图书馆与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共同举办《共度时艰:伦敦·重庆大轰炸展览》
3.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
地方文献是反映地方文化的符号与记忆,是研究地域发展的原始资料,体现了地域文化发展的特色,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重庆市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和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护与利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
以重庆图书馆为例,该馆将重庆地方文献作为重要的特色馆藏加以建设,开设“馆中馆”,通过加强地方文献宣传、拓展获取渠道、增加人力物力、划拨专门经费等措施,全面提升地方文献入藏数量和质量。重庆地方文献馆入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反映重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公开出版物和内部资料4万余种、8万余册/件。其中图书40000余册,期刊1815种、24396册,报纸196种、14000余册,视听资料600余件,照片、节目单、地图等其他文献500余件。
重庆图书馆除了注重对重庆地方纸质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以外,更着力构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数字资源体系,一方面以文献数字化方式深度挖掘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持续不断地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地方资源库群的建设。重庆图书馆自2006年起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地方专题资源建设(见图1-11)。作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省级实施单位,重庆图书馆充分调动重庆市级、区县级文化单位及其他社会文化机构的积极性,围绕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文化品牌的塑造,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原则,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图片、文字、影音等角度,以电视专题片为主、多媒体资源库为辅,深度展示包括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形态,逐步形成了“巴渝文化记忆系列”地方资源库群,资源容量达到8.09TB。
图1-11 重庆“十三五”时期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框架
除了重庆图书馆,重庆市其他区县公共图书馆也大力加强本地特色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如巴南区图书馆创建了“巴渝文化文献馆”和“巴渝文化研究中心”;渝北区图书馆创建了“重庆名人文献馆”和“状元书房”;渝中区图书馆将“母城文化文献建设”纳入该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九龙坡区、大渡口区、长寿区、合川区、铜梁区、荣昌区、双桥经开区、江津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巫山县等公共图书馆也都开展了地方数字资源库的建设。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视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重庆地方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地方资源宣传二维码
公共文化服务二维码
(五)重视行业人才培养,铸造人才活力群体
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中对于公共图书馆的人才引进、培养进行了特别说明,强调要通过分级分类培训,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和专业水准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公共图书馆结合自身行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门人才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古籍保护与修复方面,2015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重庆传习所在重庆图书馆成立。传习所邀请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言传身教,组织了多次古籍修复技术、古籍传拓技艺的培训活动,提升古籍保护(修复)人才的业务能力。同时,重庆图书馆还专门引进古籍版本鉴定与碑帖鉴定的博士人才,以此充实重庆市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体系。为了促进民国文献的保护,重庆举办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培训班,对于推进重庆民国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以及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节点和最后冲刺的五年,重庆图书馆作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分会图书馆扶贫工作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为更好地为贫困地区读者服务,组织开展了针对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人才培训,提升贫困地区图书馆员的素质,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2016—2019年,重庆图书馆积极筹备召开“文化扶贫 你我同行”主题扶贫工作研讨会、云南省曲靖市扶贫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桂林图书馆扶贫工作专题会议等年度扶贫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重点落实党和国家对于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强各成员单位间扶贫工作深度合作,强化对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与帮扶。2017年组织30名西部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青年馆员到杭州、宁波、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进行一周的培训学习。除了让贫困地区图书馆馆员走出去参加学习培训外,重庆图书馆还利用馆藏、技术、设施设备对各区县馆文化专干进行专业指导,指导区县馆联系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产业培育、智力扶贫、创业就业服务等活动。
为了推动重庆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消除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别,重庆图书馆作为公共数字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延伸服务半径,举办了多场公共数字文化管理与创新服务的培训活动,对各区县支中心的工作进行帮助和指导。培训结合各区县实际工作需求制定授课内容,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以此支持各区县支中心的建设、运行,达到提升服务工作效果的目的。
作为省级馆,重庆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多项阅读推广活动获得了国家级奖项。重庆图书馆牵头组织开展了多场阅读推广培训,如2016年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阅读推广基础理论专题培训班,以此带动重庆市区县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加快推进视障文化服务事业发展,2017年11月,重庆图书馆还牵头组织了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视障文化服务业务培训班,以促进全国视障文化资源共享,交流并总结视障文化服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