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青岛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94年区划调整与城市空间的扩张

胡延森 口述 张君娜 整理

胡延森:时任青岛市委副书记,1998年2月至2003年2月任青岛市政协主席。

一、区划调整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奋发图强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青岛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出现了建市以来从未有过的增长与扩张,新兴产业、高科技项目纷至沓来,新一轮移民潮使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几代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在人们心目中已然确立。

但是,青岛不过百平方公里的规模和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布局却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自20世纪80年代起,几届市委都有过城市摆脱桎梏、“破茧”发展的设想,且多倾向城市中心东移,并作过几次现场考察,终因时机与条件尚不具备,无奈多次搁浅,从而成为压在决策者和有心人们心头沉重的大石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共青岛市委在俞正声同志带领下审时度势,果断地作出开发东部的战略决策,提出两大任务:一是市委、市政府东迁浮山所,实现城市中心战略东移的夙愿;二是在崂山区中韩镇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与西海岸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掎角之势,力求取得两翼齐飞,带动全局的理想效果。

经过全市上下奋力拼搏,实施东部开发战略初获成功,全市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显现勃勃生机。一大批外资、合资项目竞相前来“高科园”投资;中央、省、市有8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也在此落脚,呈现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但是,时过不久,新的困难和矛盾便逐渐暴露,有的甚至上升为新的制约瓶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体制不顺的影响。当时崂山区的居民户口不能享受城市待遇,一些搬到东部新建小区的居民为了不使自己变成“农村人”,就采取了人搬过去住,户口还留在老市区的办法,“高科园”白天一片繁忙景象,到了晚上却灯火稀落,给人一个留不住人才的印象。另一方面城乡没有实现一体化造成发展障碍。城市的发展和扩张,要求道路交通、地下管网、电力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必须在城市更大范围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安排。但当时青岛市城乡条块分割差异较大,只靠修修补补的临时措施难以奏效,必须痛下决心采取重大举措,从根本上克服市区范围、规划布局、发展空间、城区管理等方面与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尖锐矛盾。

有鉴于此,市委、市政府迅即成立了区划调整考察小组。在综合考察了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生产发展、社会稳定等多项因素之后,提出了一个进一步激活全局,既为城区发展开辟新的天地,也为尚待开发的区域注入新的活力的区划调整方案(草案)。通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几经修改调整,这个方案于1993年底在市委常委会上获得通过。1994年2月28日,市政府正式向省政府提出了关于调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的请示。该方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很快,4月23日,国务院以国函〔1994〕32号文批复山东省同意调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4月29日,省政府以鲁政函〔1994〕74号文批复青岛市,同意调整市区行政区划。

二、区划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月29日下午3点,市委就在当时的临时办公地点纺织疗养院召开会议,传达了省政府批复意见,研究调整市区行政区划的工作。

市委、市政府确定,这次区划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以老市区为依托,着力加快向东部开发拓展的步伐,逐步改变青岛市南北狭长的城市布局,缓解老市区拥挤、饱和的矛盾,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强化城市对内、对外的辐射能力,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村和广大腹地的发展。同时,保持全市五市七区的总体布局,不增加区级建制、机构和人员编制。

这次区划调整期望的目标是:以盘活崂山区的全部资源为主,以老城区区划调整为辅,为青岛的全面、长远发展和进步奠定基础。具体讲就是,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拓宽空间;为引进人才创造条件;为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排除障碍;为利用老城区的区位优势引进“总部经济”、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敞开大门;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添动力;为山东半岛的改革开放作出新的贡献。

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前的青岛市区地图

具体任务是:在市辖区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将台东区、市北区、四方区吴家村街道办事处和错埠岭街道办事处合并,加上崂山区中韩镇的一部分,设立新的市北区。将四方区往北扩大到李村河南岸。将沧口区剩余部分与李村镇合建为李沧区。将崂山区作大的调整:中韩、沙子口、北宅、王哥庄四处乡镇组成新的崂山区,原崂山区北半部的八处乡镇组成城阳区,一部分合并到李沧区。调整后的区级建制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市内区域面积扩大到了110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了240多万。

三、区划调整的过程

区划调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确定之后,市委重点研究了调整市区行政区划的落实工作。决定由我负责,下设办公室,分立财政税收、区界勘查、组织人事等几个组分工负责,制定调整工作的计划进度和时间安排。

为避免区划调整过程中乱花钱、突击提拔干部等现象的发生,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还特别强调了区划调整过程中的组织纪律。经过周密安排,这项工作迅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其间,参与调整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统一思想、深明大义、步伐协调,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各项交割任务,调整的人员全部到位,日常工作立即按新的秩序运行。

在区划调整过程中,涉及了区、街道办事处(镇)两级行政建制,冲击了方方面面的利益,给许多同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和不便。例如:原崂山区一分为四,使许多同志难以割舍;老市北和台东两区班子合二为一,使相当一部分同志面临工作调整、调动甚至提前离职。但是,大家硬是凭着党性保证,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毫无怨言,服从大局,使日常工作没停顿,区划调整的任务没耽搁。有些同志头一天还在各司其职,第二天调整方案一公布,立即走马上任,成百上千的人员没有不服从分配或借机向组织发难的,很多事情非常感人。

四、区划调整后产生的效果

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青岛城区的发展向两翼伸开,由过去南北狭长的“带状形”老城区布局,向以老市区为依托,实施开放格局的“品字形”拓展,整个市区发展的全局活了起来。这对于青岛城区生产和生活的合理布局,地域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发挥,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整个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各区的经济也走上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一是促进了青岛城区东部的开发。将高科技工业园所在地中韩镇与原崂山区的沙子口镇、北宅镇、王哥庄镇合并,使新崂山区面积扩大到390.4平方公里,成为青岛市区向东部开发拓展的主要区域。除崂山风景区外,国家批准的高科技工业园、旅游度假区,还有新建的仰口旅游开发区都在该区内。同时,驻在这一区域的大专院校较多。因此,将崂山独立划为一个区,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科技和旅游资源的优势。目前,该区的两大支柱产业——高科技工业和风景旅游业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财政收入增长最大的地区之一。东部新区的崛起和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结束了昔日“宁要市区一间房,不要东部一套房”的传统观念。

二是加快了新城区建设,新崂山、李沧、城阳区迅速崛起。经过短短几年建设,新崂山区和城阳区已经初具规模,李沧区也展开了新的臂膀,成绩可圈可点。以崂山区的新变化为例:1993年原崂山区的GDP为45.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1.86亿元。2003年新崂山区GDP为151.1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分别为老崂山区的3.35倍和4.19倍;2003年城阳区的GDP为197.6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亿元,分别为老崂山区的4.38倍和2.58倍。二者合并计算GDP达到348.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分别为老崂山区的7.73倍和6.77倍。如果再加上划归李沧区的李村镇现今的数字,10年之间几乎比老崂山区的经济翻了二至三番。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区划调整对城市居民的商住条件也有所改善,浮山后小区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1994年浮山后划归市北区后,开启了它的新纪元。当时,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3个行政村和中韩镇7号线以西的区域高科园的浮山后、埠西两个行政村全部划为市北区,并由市北区政府开始对浮山后进行了改造,有近20万市民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新家园。伴随着浮山后新区的开发建设,2002年1月浮山后村开始农转非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郊村庄的功能转换,几百年来偏离闹市寂寥一隅的浮山后村成为了历史,仅仅几年的时间便脱胎换骨,成为了市北区东部的一片漂亮的新城区。

三是老城区的综合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来因为拥挤已经难寻立锥之地的市南区,也受益于区划调整,“总部经济”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地方税收一下子名列前茅。

四是激活了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四个商贸中心,繁荣了第三产业,也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区划调整后,台东和李村商圈迅速崛起。台东并入市北区,空间一下变大了,市北区也围绕台东发展起了多条特色商业街,台东商圈跟周围商业街的组团发展,形成规模,形成自己的特色。李沧商圈的发展也是一个例子,原先沧口和李村是分开的,合并后功能优化组合,城市的功能得到优化提升,李沧商圈发展起来,沧口也以自己的定位得到发展。

五是城阳区建成半岛交通枢纽和全省外贸标杆。原崂山区所辖的惜福镇、夏庄、流亭、城阳、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8个镇辟出设立城阳区,面积为553.2平方公里,有利于发挥城阳、流亭、棘洪滩等经济发达乡镇作为小城镇群的综合辐射功能,形成工农并举、城乡一体的格局,成为市区名副其实的北大门。

六是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形成品字形城市的架构初见端倪,为推动空港经济区建设加快了进度,使得环胶州湾的盐碱地变成受人青睐、有待开发的黄金宝地;使得市区与即墨、胶州两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建设“大青岛”,进一步推动全局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条件。区划调整,不仅是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城市体量的加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还是缔造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极大地增强了城区活力,对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七是城区优势辐射到了胶州、即墨、平度、莱西等地。以海尔、海信为先锋,带动工业项目挺进县域,带动了县域的发展,促进了李哥庄、兰村、南村、姜山等区域次中心的快速成长,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以1994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代表的城市空间的扩张,在构筑大青岛的谋篇布局中走出了一步具有战略意义的活棋。城市的地域规模、城区容量、形象内涵,也都因此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堪称“化茧成蝶”般的变化。至于2012年为适应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区划调整,将黄岛区与胶南市合并为新的黄岛区,四方区与市北区合并为新的市北区,预示着青岛市的发展将进入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