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本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洛克的崛起

人们通常认为,威利斯的解剖学实验成果和理论思想对后来的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影响深远。他同样是医师出身,曾在牛津大学受教于威利斯。学生时代的洛克觉得有意义的课程并不多,威利斯的解剖学讲座算一门。洛克随后同另一位医师托马斯·西德纳姆(Thomas Sydenham)成为挚友,后者也是威利斯的校友。西德纳姆通过亲身实践掌握了大部分医学知识,这种方法逐渐被洛克认同为学习的基础。

在接诊数百名病人之后,西德纳姆逐渐意识到,一些疾病具有类似的症状,不管病人的身份是萨塞克斯郡的铁匠还是约克公爵本人。他开始相信疾病能够通过症状特征来区分,并开始像给植物分类一样对疾病进行分类。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动,因为直到当时,盖仑建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依旧广受推行,而这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带有主观性的。在盖仑看来,每位病人的疾病都由独特的体液失衡引起,因此需要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和他不同,西德纳姆开始了实证医学的早期实践。他在一群有同样病症的病人身上尝试了不同的疗法,并根据疗效评估和调整药物。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反倒是盖仑的观点更贴合现代医学新兴的个体化疗法风潮,西德纳姆的观点则更符合系统医学思路,即对所有症状相同的病人实施标准化的治疗流程。在本书第7章和第8章中我们将看到,科学界经常会像这样出现不同的方法流派,从而引发“非此即彼”的大争论,然而事实上总存在至少一个其他选项。这就是所谓的“假两难推理”,属于一种非形式谬误。你或许没有想到,最终是物理学家站了出来,证明通常来说没有任何一种答案能独立解释一切。在讨论神经元如何产生心智的问题时,这种思想就变得非常有用了。

你或许已经猜到了,作为一名未来的哲学家,洛克对西德纳姆的方法进行了追问:真的要先知道病因才能对之进行治疗吗?病因真的是能找到的吗?威利斯认为病因是可知的,并通过解剖和实验来寻求病因,洛克和西德纳姆却不这么想。他们最终得出结论,认为病因是超越人类认知范围的。洛克在后期更是相信,心智的运作机理和万物的真理同样是不可知的。他采用西德纳姆研究疾病的方法来研习哲学:限定自己只基于日常经验来讨论哲学思想。基于这种立场,洛克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拉丁语称“tabula rasa”,即认为心智源于经验和自我反思。这一思想构成了当今社会科学的经典人类理论:后天经验占主导地位。

洛克最终和笛卡儿一样成了二元论者,但他们的思想在很多细节上存在差异。洛克从心理学角度对灵魂进行了阐释,并写道:“意识是人对进入自己心灵的东西的知觉。”1根据他的观点,这种对知觉的知觉或察觉是通过一种“内在感觉”来实现的,他将之称为“反思(reflection),其所提供的思想仅通过心智对自身运作的反思来获得”。洛克甚至进一步提出,潜意识的心智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人无法不通过知觉来知觉自己是有知觉的。”

与笛卡儿不同,洛克切断了灵魂与心智(会思考的东西)之间的联系。回忆一下,对笛卡儿来说,心智和灵魂是一体的:思想是心智的主要属性,物质不可能脱离其主要属性而存在。因此,心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甚至包括睡眠状态,即便此时产生想法会被立刻遗忘。洛克同意心智在清醒状态下是时刻保持思考的,但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他不认为人在无梦睡眠状态时依旧会思考。不过,睡着的人肯定是有灵魂的;不然人如果在睡觉的时候死了该怎么办?因此,对洛克来说,(拥有意识性质的)心智和灵魂必然是分开的!多简单的推理!

笛卡儿同时还将意识的内容限定为当前的心智运作。洛克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他认为人们完全可以对过去的心智运作和活动持有意识。洛克将意识视作将个人经历整合为自我意识和个人同一性的“黏合剂”。他相信正是意识让我们觉察到自己过去的经历是属于自己的。他认同笛卡儿关于人类具有自由意志的观点,却又通过引入全知全能的上帝来回避物质如何产生自由意志的问题,只是声称这都是上帝的作品。

以上就是一群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针对身体、心智和灵魂的运作机制提出的模型。他们用自己观念中那些无可争辩的事实来拟合这个模型,用以把人类和动物、神明、心智及意识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型制作者的行事风格,直至今日依旧如此。他们创立一个模型,随后不断地进行修改,所有的改动理论上都基于新获得的信息,直到模型看上去能被用来解决问题为止。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模型是相当混乱的。

17世纪末,关于意识的理论数量庞大却令人困惑。科学界已经积累了很多相关的事实证据,有朝一日会为后来的理论学家提供框架基础,但依旧缺乏一个基础的、综合的概念结构来解释意识究竟为何物。哲学家们就整个意识问题争执不休,有些人甚至认为意识这一哲学概念本身就毫无逻辑可言。终于,少年老成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站了出来。他早就对哲学家们“无止境的争论”感到不耐烦了,并在18岁时将意识问题扶上了前进的快轨。他认为古人关于道德和自然的哲学“完全出自假想,更多地依赖捏造而非经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