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六):宋之新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安禄山之乱

节度使本来是为了防御边地民族入侵而在边境设立的,为此节度使常召募很多边地民族作为募兵。这些边地民族长期生活在中原,通晓汉语、惯于汉族习俗,有不少被拔擢为军中首领。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柳城(辽宁朝阳)的杂胡,本为平卢节度使张守珪的部下,以狡黠事人,通过贿赂,在宫廷中也博得了声誉。天宝元年(742年),他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后兼范阳、河东节度使,掌管兵马、财政、民政,权力大增。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就会想去运用它。安禄山见唐朝政治荒废、武备松懈,野心遂起,以讨伐君侧奸臣杨国忠为名,举起反旗。这场叛乱由天宝十四载(755年,从玄宗的天宝三年正月起改年为载,一直沿用到之后的肃宗至德年间)持续到广德元年(763年),九年间华北成为战场,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皆为沦陷之地,玄宗皇帝和其宠爱的杨贵妃逃出首都。唐朝威仪扫地,社会极度混乱。

在安禄山之乱中,不论官军还是贼军的将领,几乎都是边地民族。安禄山是胡人,与之并列入安史之乱的史思明是突厥人,孙孝哲是契丹人,阿史那承庆是突厥人。而官军的将领中,著名的高仙芝是高丽人,李光弼是契丹人,哥舒翰是突骑施人,仆固怀恩出身铁勒,还有安国人李抱玉、李抱真。以上不过数例,不能尽举。将领尚且如此,其部队中边地民族的数量,自不待言。中世以来的边地民族迁入中原内地,在安禄山之乱时达到顶峰。战乱之中,不只军人,西域商人也因军队需要军需物资而分外活跃。

当时形容很稀有的东西会用到“穷波斯”一词(唐朝时在中国的波斯人多为富豪,穷人很少见,这在李商隐的《义山杂纂》中可见一斑)。这说的是贫穷的波斯人非常少见,但也表明了在中国的波斯富豪人数之众多。波斯人之外,中亚的粟特人也是中国商业界的一大势力。这些外来商人活跃于两军之中,获利甚丰。安禄山之乱可以说是边地民族在中原内地,为各自利益而厮杀的一段历史。

西安(长安)城的西门

这场叛乱,由于敌人的内讧和回纥的援助得以平定,但历时九年的混乱,给唐代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税制混乱、国家财政贫乏,当然是后来的两税法等新税制出现的原因;而为讨伐叛军将边兵内调,则使边境民族的力量趁机得到了扩张。特别是西部的吐蕃曾攻入长安抢掠,使唐朝大为震骇。回纥凭恃平定贼军之功,将大量不堪乘用的劣马以高价售与唐朝廷,给中央政府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如大历八年(773年),一匹马价值绢四十缣,而一次交易达到数万匹,甚至前使未还,后使又至。岁赐和马匹贸易,成为唐代的一项巨额支出。

这样,安禄山之乱给周边民族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是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而进一步促使唐朝崩溃,并彻底打击了中世社会的,是节度使的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