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敦煌石窟的发现
西夏境内的敦煌有著名的石窟寺院。其石窟数达492个,与山西云冈、河南龙门并称中国三大石窟。敦煌石窟各有不同的名称,被通称为千佛洞。
4世纪时,敦煌石窟开始修建,晚唐、宋初时达到极盛。洞窟内部有塑像和壁画,其中高九十尺的漆灰大佛有两处,作为佛教艺术和重要遗迹而闻名。
千佛洞的其中一个石室密封有古文书、经典、佛画等无数供奉品。敦煌在宋仁宗时被西夏占领,石室大概是在此时被密封了起来的,19世纪末偶然被住持的一名道士发现。
在20世纪初,英国的斯坦因(Sir Aurel Stein,1862—1943年,中亚探险家)到中亚探险,在敦煌以各种手段获得九千件文书。后来法国的伯希和(Paul Pelliot,1867—1945年,东方学者)、日本的大谷探险队、俄国的奥登堡相继而至,获得大量古文书而归。对此震惊的中国政府也开始进行收购,但其中一部分已经流入民间归个人所有。现在,其大部分为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收藏。
如此浩瀚繁多的资料,时间上从5世纪跨越到11世纪,为东方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其中,半数以上的文书为汉文写就,佛经占了大多数。汉籍的内容与传世文献相比多有出入,有的属于其他系统的文本,也有很多书籍之前并未出现过。古文书中有大量关于当时社会经济形态、寺院情况的记录,是十分珍贵的原始资料。
此外,还有不少关于道教、由波斯传入的摩尼教、基督教分支景教的宗教相关文献。还有由梵语,藏语,回鹘语,乃至西夏语以及在中亚曾通行的吐火罗语、粟特语等已经不再使用的语言写就的文书。敦煌文书为各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以敦煌文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被称为敦煌学,是20世纪初的一大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