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职业导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健康管理理念的形成

20世纪末开始,面对不断上升的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各国都在寻求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西方国家曾一度通过强化治疗手段和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但结果为医疗费用急速上涨而收效甚微,相反成本相对较低且广泛开展的健康促进、预防服务和健康管理等活动,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健康管理的兴起是由于社会物质文明和医疗卫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寿命大幅延长,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和卫生行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老龄化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使得医疗费用持续上升,健康维护的效率低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治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应对不了新的挑战,于是,以个体和群体共同参与、社会支持的、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应运而生。同时,生物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健康管理积累了学科基础,推动了健康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互联网在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更助推了健康管理的实践发展。

健康管理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在学科建设、产业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也逐渐受到政府及政策研究部门的重视。健康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不断在扩大,尤其是在社区卫生服务、养老与保健养生服务、健康体检、健康保险以及一些新兴健康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都已经非常普遍。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健康管理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一、健康认识的深化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是人类不懈的追求,而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

中国的健康观秉承了《周易》中的“天人合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的“人与天地相应”观点,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一直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认识和理解健康和疾病,形成了“健康整体观”。中国传统医学对健康的理解注重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考量,个体的健康需要从其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核心内涵一致。《内经·素问》强调以下三点:合天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合人事,“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养肾惜精,“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用“天人合一”的方法论,实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颁布的《组织法》中就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指出“健康(health)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986年,WHO在其发表的《健康促进渥太华宪章》中,对健康提出了新的认识,强调“要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人们必须要有能力识别和实现愿望、满足需求以及改善或适应环境”。

WHO的定义主张健康由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3个部分组成,三者之间通过相互的作用建立联系。

1.身体健康

身体构成人们的生理和结构特征,包括体重、视力、力量、协调性、忍耐力程度、对疾病的易感力和恢复力等,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去处理每天的事情。身体方面是健康的最重要部分。

2.心理健康

心理包括智力、情绪和精神。智力是指人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绪往往表现为生气、快乐、害怕、同情、罪恶、爱和恨等,包括人们看待现实社会、处理压力并能灵活处理的能力;精神包括人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个人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人类行为的本性以及服务他人的愿望等。

3.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决于是否真正地欣赏和接纳他人,很好地化解人际冲突,在交往中获得乐趣,是否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道德对于人类发展和进步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当这种道德力量深入到关系着人生老病死、关系到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关系到人的卫生健康保障的领域时,道德的实践性就更加得以显现。将道德置于健康体系中,对人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判断,制订综合治疗方案,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点。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表明了道德对健康的决定作用,“道德日全,不祈福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古人从“整体观”的角度关注健康,讲究健康是人的生命及人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平衡与和谐,重视道德与健康的关系,弥足珍贵。

二、健康是一种资源

综合中国传统医学对健康的理解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让我们更加理解了“健康是什么”和“健康的目的”。健康是一个人使用与健康的各个维度联系的内在和外在资源,从而充分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能力的体现。健康是一个积极的状态,它不仅是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社会属性益发突出,人类健康与社会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受到了学者们关注。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强调人类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已经不单是个人的活动,而成为整个社会性活动。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才能奏效。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般称为现代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后,人们对健康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1986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参与主办的第一届健康促进国际会议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并发表了宣言,称之为《健康促进渥太华宪章》。宪章提出:“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种积极的概念,强调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以及个人躯体的能力。”这是第一次把“健康”定义为资源,且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资源,亦是社会发展的资源。同时,宪章进一步指出“健康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是和平、住房、教育、食物、收入、稳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资源、社会的公正与平等”,明确了社会环境对健康促进基本作用。

在《健康促进渥太华宪章》发布30年后,2016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召开,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上海宣言》重申,健康作为一项普遍权利,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资源,是所有国家共享的社会目标和政治优先策略。呼吁不同部门、不同治理层面以及私营部门和民间组织一起,加大对健康促进的政治保证和财政投资,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现代社会中,健康的促进与维护,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涉及国家公共政策制定、法制管理体系、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保障体系、组织管理制度、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等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过去,我国的卫生健康领域实际上一直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相关健康政策制度、卫生资源配置亦将重点置于解决疾病的“医”这一环节。然而,单纯的医学治疗对健康的影响有限,研究表明,决定健康状况的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仅占8%,遗传等生物因素占15%,超七成主要是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在“健康中国”的战略下,已经明确提出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挥社会制度的优势,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进行综合治理,这无疑是社会健康观及国家战略的重大转变。

三、健康必须要管理

(一)医学的目的是促进和维护健康

健康既然是一种人类的生存资源,那就要通过管理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健康的作用;同时,健康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健康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利用管理的手段调动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效果。

现代医学的模式已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突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注重以人为本,重在预防,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4P医学模式更加强调人的主动性和社会性,强化对个体生活行为的干预以达到预防疾病、控制发展的目标。

以维护健康为宗旨,实现预防为主、主动健康的目标,建立全面、全程、连续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已成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

(二)健康的复杂性呼唤新的医学模式

影响人类健康的内在因素是基于遗传差异化的个体衰老的过程,外在因素则是个体和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根据疾病表现形式的形成原因、社会影响和应对办法形成了不同的卫生服务模式。近代西方医学的临床医疗服务体系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应对急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外伤的方法和措施,近代西方医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对传染性疾病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随着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已不再是过去所指简单的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完好状态,也成为当前医学尤其是慢性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健康管理是实现人人健康的必然途径

目前,慢性病的机制研究以及诊疗技术手段的应用都已经比较成熟,以危险因素控制为核心的居民健康监测、健康教育和评价体系也都比较完善。但我国慢性病防控方面的主要挑战仍然是如何应对慢性病人数多和生命质量提高的双重压力。很显然,慢性病防控效果的提高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更需要我们还要从整个人群和个体的健康改善的需求和目标着手,有效的利用资源,通过建立一个维护健康的机制来实现慢性病防控的最终目标。健康管理的理念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思路而产生的,健康管理在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降低医疗费用方面将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疾病治疗,更需要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来提升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实施全面健康管理,建设全民健康中国”愈发重要,健康管理必然成为当代人们实现健康的一个可靠和有效的途径。